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底。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一揽子住房援助法案,帮助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摆脱运营困境,从而帮助正陷于次贷危机中的40多万“房奴”。促进美国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恢复稳定。其中,一项总额达150亿美元、针对首次购房者的退税优惠政策是该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张敏佳 《时代金融》2008,(11):11-13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不仅造成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这场风波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并且重新审视中国的房贷市场,反思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可能隐藏的风险。本文剖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试着提出一些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美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最发达,但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对中、美两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发展消费金融市场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滑窗VAR模型构建多维度视角下金融压力内外部溢出效应的测度体系,研究我国主要金融市场与全球、美国、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四维度下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传导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市场与我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压力传导具有时变性特征。前期主要集中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期主要来源于美国金融市场,后期则是新兴国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压力集中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内外部传导,外汇市场作用相对较小,而在汇改期间外汇市场作用相对显著。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与国际金融市场间压力溢出效应内外部传导渠道及其强弱特征,有利于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为金融监管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级贷)风波,引起了美国的通货紧缩,经济学家纷纷预测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仅如此,美国的次级贷风波迅速影响到欧洲的金融市场.而此时的我国金融市场正一片繁荣景象,各种危机正在酝酿之中.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回避潜在的风险,本文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熊婕  谭琦  张萍 《金卡工程》2008,12(8):78-78
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不仅造成美国金融市场动荡,而且将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本文将介绍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深刻分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指出该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场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波及至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对全球尤其是西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冲击,短期内升级为全球金融风暴。我国目前正处于资产价格上涨、信贷投放过度的经济环境之中,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本文通过描述此次危机的发展脉络,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背景的基础之上,从强化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六个方面得出了对我国的警示。  相似文献   

8.
金融安全指货币资会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流通领域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市场安全和稳定已经渗透到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美国的一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来看.金融市场的危机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安全已经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完善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可以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保证相关金融体系制度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伊晓伟 《云南金融》2011,(3X):52-53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危害,虽然现在次级贷款危机影响已渐渐消失,但这场危机值得我国金融市场在发展中进行深思,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危害,虽然现在次级贷款危机影响已渐渐消失,但这场危机值得我国金融市场在发展中进行深思,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2007年8月次贷危机开始席卷美国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现在它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巨大关注,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直接或间接投资于"资产证券化"了的次贷的金融机构,也被卷进了这场危机。在美国房产价格回落同时利率的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大量借款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银行及经融机构因无法收回贷款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大面积倒闭,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爆发。同时,这场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将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波及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金融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经济危机的反应跟国际的反应并不是完全相同。在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美国次级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通过分析提出了次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一些启示。最终达到我们能够加强我国对于次贷危机的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金融安全指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流通领域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市场安全和稳定已经渗透到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美国的一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来看,金融市场的危机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安全已经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完善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可以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保让相关金融体系制度的运行.  相似文献   

13.
本轮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一旦危机继续持续下去,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遭受重大冲击,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陷入中期衰退。反思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和发展,有利于未雨绸缪加强我国住房制度薄弱环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进入经济周期中的成熟期,产销两旺,物价上涨,金融市场也出现了通货膨胀、投资过剩、信贷规模偏大、金融违法等现象.在美国次级贷风波的警示下,国家管理部门加强了金融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以期调控金融市场,为经济降温.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正>不要忘记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市场也曾同样的疯狂。当有一天,债券被提前赎回的海外投资者们庆幸自己的提前离场时,我们怎么办?当一二线城市"地王"层出不穷之时,债券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债券市场正为房地产输送极其廉价的天量资金。除了催生地王之外,中国房地产商还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的廉价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孵化于美国金融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生命力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对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增加社会融资渠道,加深金融要素的流通,深化金融领域的创新。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美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创新,不仅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引起了金融市场的重大变革,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型融资工具之一。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近年来我国有关监管部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  相似文献   

18.
自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愈加复杂,金融危机此起彼伏,金融市场风险凸显,严重地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给全球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多学者将其归咎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为此,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本文拟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监管的法律法规、监管效率、监管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防范以及金融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碳金融市场是近些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新生的最为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这一概念兴起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2007年,美国学者索尼亚·拉巴特(Sonia Labatt)和罗德尼R.怀特(Rodney R.White)撰写《碳金融》一书,详细阐述了碳金融的运作机制。国内一些学者也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要将其置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经济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中,但相应成果并不多见。本文试就在我国国情下发展碳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依托银行间市场发展中国大额存单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婷婷  袁沁敔 《上海金融》2012,(1):65-69,117
大额存单是美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创新,它的出现颠覆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对于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大额存单市场的需求日益凸显。从我国现有市场条件和金融市场发展客观规律出发,依托银行间市场,采取市场化的发行管理方式,可能是中国大额存单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