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家声音     
厉以宁:中国亟需三大金融改革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日前在珠江金融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要按阶段划分,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计价货币;其次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结算货币;最后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各国承认的国际储备货币。他指出,当前,重要的是要研究人民币国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已提出。中国政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人民币不贬值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计价货币和国际结算手段,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些问题,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综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分析,得出人民币一定会实现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之一,对货币供给量有显影响,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通过储备资产的变动、资本外逃等途径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量发生冲击。本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关注“资本与金融项目”、“净误差与遗漏”等项目的变化.部分解释了2003年下半年我国结束1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局面并趋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爆发,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而且使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到普遍质疑。而中国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不断上升,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展也受到各国的关注和期待,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优势与面对的挑战,对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之一,对货币供给量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通过储备资产的变动、资本外逃等途径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量发生冲击.本文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关注"资本与金融项目"、"净误差与遗漏"等项目的变化,部分解释了2003年下半年我国结束1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局面并趋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内普遍面临经济滞胀、财政赤字、金融脱媒的困境。同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崩塌,外汇市场剧烈动荡,世界性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汹涌。内忧外患倒逼美日等国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银行业间进行了全方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放松管制、释放金融系统活力。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成功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印度等,一般均采用了稳健、渐进的方式:先国债利率,后存贷款利率;先贷款  相似文献   

7.
粮食金融化: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供应紧张,生物燃料工业兴起,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鼓励下,国际投机货币进入粮食交易市场,炒作农产品。以上种种效应叠加,造成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其中,粮食金融化是粮价波动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排斥和城乡金融二元化造成了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恶化。通过导向性制度设计、地方政策扶持和增加金融供给可以使这一状况得到改观,使"三农"、政府行为和金融深化三要素成为促进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持续动力。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农村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构建了包括5大类22个指标的浙江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地方财政货币补贴高的地区福利增幅明显高于非货币补贴地区。金融供给既受制于政策导向,又受制于农村金融需求,而且民间金融和影子银行承担了部分正规金融的职能。通过制度设计、增加地方性财政货币补贴、扩大农村金融供给的弹性边界、依赖金融深化为当地经济提供金融支持,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9.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化带来的收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应积极创造国际化的有利条件,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其成因复杂,主要包括金融创新过度、监管失责、金融资产泡沫和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等。然而,金融危机在带给我国严重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我国要充分吸取教训,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创建有效的监管模式,以促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应对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愈发明显,金融改革迫在眉睫,主要的改革趋势将是以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为代表的金融深化过程,在未来金融及货币体系中将表现出以货币增速趋势性下滑、直接融资占比上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等为代表的新形势。在新形势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利率传导机制及金融结构均将发生改变,农发行融资所面临的债券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江西地方货币与乡村金融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中国农史》2005,24(4):58-65
近代以来,传统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遭到破坏,江西出现的多种地方货币导致了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间的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城乡贸易和百姓生活。江西地方货币的推广困难与传统乡村金融体系的势力强大和新式金融组织缺失密切相关。1930年代以来,随着江西新式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渗透,在金融转型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江西货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体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就从未来目标看,仍需努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政府,即中国人民银行。它的目标就是保卫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并在此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工具是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此来完成宏观经济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香港的银行监箜本系统 要在金融监管局的构架下通过货币发行和银行行业认可制度来完成监管的,未来香港监管制度的变革正朝着巴塞尔协议的国际最高标准迈进,通过市场化和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来增强其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集商品属性、货币属性和金融属性于一身.黄金非货币化以后虽然不再作为一种货币进行流通,但仍具有重要的金融属性,它的投资保值功能其他任何一种金融资产都无法比拟.一般在国际局势不稳时,黄金的价格决定主要取决于黄金的金融属性;当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局势相对稳定时期,黄金的金融属性相对稳定而并不显现,黄金市场与其它资本市场关联度不高,黄金的价格决定主要取决与黄金的供给和需求,即商品属性.  相似文献   

16.
从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战略地位演变看,随着美元的衰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将形成几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局面,各国央行为自己的货币信用背书而显著增持黄金,表明信用货币制度下黄金的货币属性仍然没有消失,黄金的战略重要性凸显。黄金矿产的勘查开发对黄金储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加我国黄金储量和产量、实现我国黄金全球配置是一种储金于民,储金于国的策略。并且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实力,需要强有力的黄金战略——加强黄金储备与黄金矿产勘查开发,这也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欧元的诞生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提出引入单一货币———欧元,并为欧元的诞生确定了时间表。欧元的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欧元的推出将对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银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亦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金融业  相似文献   

18.
金融     
正十部门联手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通知》再次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通知》还提出,建立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监测预警以及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防范和处置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备受关注。互联网金融冲破了传统的金融模式,给人们带来巨大生活便利的同时,相应的风险也随之而来。美国和欧盟地区等互联网金融"先锋"国家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正规监管体系之中,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框架逐步完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近几年虽然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的监管平台还未跟上,存在缺失。构建和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很有必要,由此对比及分析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相应监管模式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外国税收抵免制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国际经济往来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得到完善的。我国现行的抵免制度在过去基本上满足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消除了国际双重课税,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往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对外投资也迅速增长。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并且使得对外投资企业能得到正常的税收待遇,这就需要我国在税收抵免制度方面作一定的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