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就业》2008,(4):59-59
天津市劳动保障部门今年将开展“送岗位进校园、送入才进企业”、“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中国天津入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将在各高校设置的就业服务工作站配置视频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视频招聘,每季度组织各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开展一次“高校毕业生网络视频联合招聘周”活动。同时,还将完善小额贷款政策,对初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2万-5万元的小额贷款支持;对创业成功后,还款及时、信誉度高、经营好的创业者,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给予年度10万元的循环贷款支持。对安排到见习基地见习的毕业生,每人每月给予400元的见习补贴。  相似文献   

2.
看点     
关税下调 需求难涨;广东新医疗价格方案出台 调低二百多项医疗价格;“后高考经济”开始升温;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调查 专家称加大贫富差距;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周今开始  相似文献   

3.
刘某系某高校1998年本科毕业生,1998年3月及7月刘某与上海某建设有限公司分别签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大学毕业生招聘协议书》。后一份协议书第五条约定:“某进公司六年内,不能申请对外流动或自费出国留学,若出现违约,需支付违约金2万元。”1998年8月双方又签定《劳动合同》一份,约定劳动合同有效期自1998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四处求职碰壁,另一方面各大企业近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等米下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企业招人难也是无数HR的苦恼。到底是企业用人条件过于苛刻还是学生素质太低?本文将通过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和企业不青睐大学毕业生的现实,提出了协调两者之间矛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彭长桂  张莹 《人力资源》2006,(14):55-60
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华英才网一直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在“2006 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中,中华英才网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在择业求职中的主要关注点及相关情况,尝试在大学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帮助企业了解和认识大学生、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政策, 提高以招聘为中心环节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整体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兴起一种“人才高消费”倾向,即企业招聘时常录用学历或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担任本来只需较低学历或技能水平的工作。专科生能胜任的岗位,要求本科生学历;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中级职业资格能胜任的岗位,要求高级职业资格。部分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应届毕业生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以一些不尽合理的条件来苛求毕业生,试问毕业生无法就业,又何来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而“金融风暴”的来临无疑使大学生寻找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处境。以往高校扎堆的跨国公司招聘会最近少之又少,过去的“招聘大户”们都纷纷减少招聘甚至停止招聘。原来高高在上、手上握着多家公司的签约书,挑了又挑的学生,此时纷纷降低身价,有一高校的大学生甚至说出500元月薪就可签约,此前还有报道称,上海的个别大学毕业生表示,只要有发展机会,短时间内就算是“零工资”也可以接受。当然,“零工资”估计不太可能出现,500元月薪也远远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只要是有良心的老板,也不忍心剥削,让大学毕业生沦落到如此地步。但透过招聘会上充满悲怆的表情,着实令人不安。“毕业生就业”一词入围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社会生活十大流行语。大学生就业则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如果大批社会底层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社会矛盾和怨恨就会在社会底层积聚,化为冲击社会上层的动能,容易影响社会和谐,最终可能酿成颠覆性的社会动荡。尤其是那些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大学生,还没...  相似文献   

8.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尤其是在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便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在就业门槛问题上。女毕业生更面临着性别歧视的关卡,浏览报纸、杂志和招聘会上的各种招聘信息.“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屡见不鲜.只有文秘等极少数职位才注明要女性。  相似文献   

9.
王倩 《中国就业》2014,(2):22-23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了近七百万,如何提高校园招聘的质量,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之一。本文采用访谈法收集Y大学2013届毕业生参加校园招聘的经历,从学校、招聘企业、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校园招聘的影响因素。为此提出模拟招聘、校园招聘信息管理系统"、大学生就业服务直通车"以及科学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提高校园招聘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就业“超市”让选择更加多元 江西省九江市就业局倾力打造“线上+线下”就业“超市”。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招聘周”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就业直通车活动,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力促就业无死角。1-5月,九江市共举办226场招聘会,1419家企业108692个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同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旨在研究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通过对招聘企业与应届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就业市场上“供需”两个层面广泛搜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根据参加调查的应届生的工作签约情况,建立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结果筛选出对就业竞争力最具解释力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的不适应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进入组织的最初阶段——就业初期(或者职业适应期),是他们的人生转折点,就业初期能否适应组织要求是他们能否留在企业并成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关键时期。在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就业初期是最容易引起他们困惑和茫然的时期,容易出现就业初期的不适应现象,其中,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处理不适应现象,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招聘组织与大学毕业生应聘者应该互相充分了解;(2)组织应该重视培训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渡过适应期;(3)组织应该帮助大学毕业生快速的融入到组织中;(4)大学毕业生应该用接受的心态面对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3.
江苏无锡市人才市场日前举办了一场大型人才交流会,主办者推出的“无经验人才招聘专区”吸引了大批求职者,其中八成以上都是应届毕业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场只有寥寥数家企业愿意进入“无经验人才招聘专区”,众多招聘单位虽未明确写明“不招应届生”,但不愿进入“无经验人才招聘区”。更多的企业则以“有经验者优先”这样的条件,将一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挡在门外。据《新华日报》报道,如今的人才市场,明目张胆地声明拒用应届生的企业少了,可是各种诸如“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经验者优先”这样的“暗拒”手法却越来越多。“暗拒”让求职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从“面上”转到“地下”,令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混沌不清。据共青团无锡市委统计,在去年年底举办的20场青年人才招聘会上,求职大学生达到6万人次,但择业上岗者仅占15%。一家国企老总曾对记者坦言:“我在招聘简章上没有明确说不招应届毕业生,主要是怕引来社会的非议,但公司内部规定是坚决不招的,主要是吃亏吃怕了。”企业拒绝应届生的理由有三:一是近年高校扩招令大学生数量大增,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培养一个新手费用多,周期长,不划算,一名大学生从培训到上岗最少需要7个月,不...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究其本质是由于“人职不匹配”造成的,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毕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聘招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因此“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毕业生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引导大学毕业生在认真地了解自我、了解工作之后,寻求人职最佳匹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当阳市人社局"就业信息进高校"活动首站走进荆楚理工学院,工作人员现场向高校毕业生发放"当阳就业信息通"微信平台宣传资料500份,企业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表600份。组织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据悉,当阳市人社部门为在高校招聘会上更好地宣传当阳就业信息和为本地企业更多地招揽人才,围绕"就业信息进高校"活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338万人,比今年净增50多万人。尽管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加,但企业招聘出现了“放量”行情,相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植、各省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的推动下,2005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将会上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宜春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创新服务工作模式,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六进高校”活动,有效帮扶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仅2009年,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对接就业创业4684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见习519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134人,为宜春建设“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罗克 《人力资源》2006,(13):40-41
历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都是一边倒——企业“练摊”,毕业生忙着递自荐材料。在2000年春天,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租摊位打出广告:“谁聘我, 年薪10万!”——可谓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19.
尹辉金 《人力资源》2007,(8X):32-36
目前社会上面对“80后”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花大量精力招聘培养的大学生流失率太高,以致有些企业已经放弃招聘应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目前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已形成共识——节约更多的成本.招聘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想要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就要认清就业市场的走向,充分利用就业技能,实现成功就业。本文对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技能进行分析总结,并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主要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