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债权     
债权是债权人享有的请求债务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而产生的,债权人所取得的债权的内容也由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于债权人来说,债权的内容主要体现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称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西方及日本学者普遍将债权的内容归结为给付行为,认为债权是特定人对其他特定人请求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行为的内容包括金钱等一定物的交付、劳务的提供等积极性行为和消极性行为,这些行为均称为给付行为.我国学者也认为,债权的权能包括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和债权保护请求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法制度,不当得利制度早已被各国(地区)立法所确认。该制度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关注,在英美法系也已成为继合同法和侵权法之后债法领域的第三大法域。我国民法通则虽然规定了不当得利条款,但是多是原则性与概括性的。在立法上如何确立不当得利请求权同其他请求权关系,既体现了立法者们乃至一个国家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定位,也深刻影响该制度功能的发挥与价值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明确不当得利制度在我国民法上的法律地位,强化不当得利制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答疑解惑     
灾后不动产六问 四、地震使邻居家的房屋倾斜。从而影响了业主的房屋。该怎么办?答:业主作为物权人可依物上请求权予以救济。物上请求权,又称为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被妨害时,物权人为恢复物权的圆满支配状态而有权对于妨害其权利行使的人请求排除妨害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刘蘅 《魅力中国》2011,(14):158-158
物权行为理论自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创立以来,深受德国法学界重视,并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中国的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都继受了德国民法所创设的法律行为概念,但在“物权行为”的存废问题上,则有不同的学说观点。本文首先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局限性,提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的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指出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局限性是可以克服的,物权行为有其存在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海 《特区经济》2008,(6):232-234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作为票据法上一项特殊权利,在其性质方面争议颇多,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其是一种特别请求权。笔者认为特别请求权说并不能反映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本质,反而把该权利的性质变得更加深不可测。本文探讨了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价值、性质,认为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是一种不当得利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作为票据法上一项特殊权利,在其性质方面争议颇多,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其是一种特别请求权.笔者认为特别请求权说并不能反映利益偿还请求权的本质,反而把该权利的性质变得更加深不可测.本文探讨了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价值、性质,认为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是一种不当得利请求权.  相似文献   

7.
物权行为是直接引起物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物权行为具有独立性、无因性,物权变动是物权行为独立发生效力的结果,与债权行为无关。物权行为无因性虽然受到广泛批评,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琳 《辽宁经济》2005,(3):63-63
“处分”一词在民法上的含义有最广义、广义和狭义三种。狭义的处分是指某些特定的权利直接发生得失、变更的行为,传统民法将其称为“处分行为”,其又可分为物权行为与准物权行为,前者如所有权的转移、抵押权的设定,后者如债权的让与等;广义的处分系指法律上的处分,既包括上述处分行为,也包括能发生债法上给付义务的行为即债权行为,传统民法也称为“负担行为”,如买卖、保证等;最广义的处分则包括了法律上的处分和事实上的处分两种。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物权行为的客观性、独立性、无因性这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纠正了对该理论的一些错误认识 ,阐述了物权行为的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物权行为独立性存在的范围以及物权行为无因性发挥作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一,概说 关于《合同法》第58条之争议焦点集中于因合同无效而导致财产返还请求权的性质问题。理论界盖有2种主流观点:一、认为该财产返还请求权属于债权性质的不当得利请求权;二、认为该财产返还请求权性质属于物上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最近,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大体沿袭大陆法系立法的国家,在信托法与物权法的衔接上存在着物权请求权的唯一性与对受益人保护的衡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其解决方式就是确定信托财产上物权请求权的归属以及给予非信托财产所有权人以物权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佳 《魅力中国》2011,(14):180-180,172
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与独立性是物权行为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自其产生以来,学术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其的研究和争议。但对物权行为无因性和独立性理论的争议不能成为否定物权行为理论的依据。笔者认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和独立性不仅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物权行为理论一直是法学理论界讨论的基础问题,相关法律规定也并未对其应否承认予以定论,深入理解物权行为对正确进行法律定性、指导实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仅从物权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对其存否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的根据取得利益、使他人遭受损失的事实。发生不当得利时,因为一方取得利益没有合法的根据,另一方因此受有损害,法律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规定受损失的一方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所得的不当利益,不当得利人有义务返还其所得利益,在当事人之间即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因不当得利所发生的债务称为不当得利债务,在不当得利债务中,债务人是造成债权人损失而直接受有利益的人。当受损人死亡时,其继承人有权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其请求权;当受益人死亡时,其继承人为返还义务人。不当得利原则上不发生多数人之债。当因共有物的附和而发生不当得利时,共有物的共有所有人为共同受益人,产生多数人债务,各共有人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应依照其享有的共有物的部分加以分担,各共有人不承担不当得利返还的连带责任。笔者从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范围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处置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规范不当得利的法律法规日渐完善,但是不当得利行为却依然存在,并有越演越烈之势。探讨如何遏制社会丑恶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尝试从道德层面解读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红 《重庆改革》2000,(7):44-49
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在市场主体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中,不仅只涉及对物的管领支配,还经常涉及物权的取得、变更与丧失,即物权的变动。而依独立于债权行为的物权行为的发生,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因此,在构建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时,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必须澄清,以明确立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杨金三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2):180-180,F0003
关于拾得遗失物会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债权关系还是物权关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第五版)认为:"拾得遗失物会在拾得人与原物的所有人之间成立债权债务关系。"[1]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原物所有人所享有的向拾得人请求返还原物的权利,在性质上应认定为物权请求权,即拾得遗失物本身会在拾得人与原物所有人之间成立物权关系。在拾得遗失物的情况下,因权利人或拾得人的其他法律行为会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伟 《改革与战略》2007,23(8):150-153
预告登记是指为保全一项以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请求权的不动产登记。预告登记制度的价值在于保护当事人的不动产请求权,达到稳定不动产交易秩序的目的。笔者对预告登记的性质、效力进行了分析,并将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与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的预告登记制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郭永超 《特区经济》2022,(12):111-1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明确无处分权财产出资参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忽视了两个制度之间的差异。无处分权财产出资参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着受让主体、善意判断、受让对象等方面的缺陷。善意取得制度的上位概念为可归责性原理,为补充善意判断标准和弥补受让对象的缺陷,可引入可归责性要件。在此基础上发生善意取得的,可引入获益交出请求权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无处分权人进行无权处分行为的经济动机。  相似文献   

20.
物权行为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合同法》第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也并没有妥善解决所有争议。因此,合理解释《合同法》第51条和《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对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确认及我国民法的法律行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是否选择物权行为理论的问题,应结合传统民法的先有与先见,尊重最低的价值共识,寻求良性沟通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和普遍认可的价值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