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内地网民已达1.37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万人。也就是说,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网民。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信息》2001,(4):42-42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次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我国互联网络上网计算机数量、上网用户数量、域名注册数量及分布、各个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以及WWW站点数量及分布;对我国上网用户的分布、基本情况和特征等方面做出概况性的统计分析;了解我国上网用户对互联网络的使用情况和行为习惯以及对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倾向.其中网下抽样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的总量、相关的特征、行为特点等,而网上联机调查侧重于了解网民对网络的使用情况、行为习惯以及对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倾向.  相似文献   

4.
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在所有网民中的比例接近2/3。  相似文献   

5.
本调查报告以第十次和以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从宏观状况、网民特征结构、网民上网行为习惯、非网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信息集萃     
我国网民达6千万5年提高60倍1998年7月8日,在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第二批信息科技名词中才第一次出现了“网民”的称谓,当时,中国的网民刚刚突破一百万大关。时隔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表明令人震惊,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近6000万,足足比5年前提高了近60倍,翻了将近6番。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国网民从男女比例上看,男性网民约占60%,女性网民约占40%。男女网民比例差异日渐缩小。校园网的建设、远程教育等的兴起使学生网民仍然高居榜首并且稳步增长。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重要指标。专家预计,年底中国网民总数可能…  相似文献   

7.
常欣  刘子萱 《中国经贸》2012,(21):50-51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令人始料不及.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有关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全年新增网民245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39.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悄然改变.从传统的电视、户外广告、平面媒体等逐渐转向互联网,其所产生的辐射与影响力超乎想象.  相似文献   

8.
数字·科技     
5.64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年底增长了5873万。同时,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年增长率为18.1%。《报告》还显示,网  相似文献   

9.
丛茹芳 《魅力中国》2011,(20):400-40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在网民中,利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达1.53亿,半年新增用户11.7%。  相似文献   

10.
史达 《西部论丛》2006,(9):56-57
狂飙的电子商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00万人,其中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在所有网民中的比例接近2/3,这标志着长期限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带宽瓶颈已经实现了突破,中国已经进入宽带时代。宽带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有了更广阔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1.
1月15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下午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达1:137亿。而网民的网上活动主要体现在查找信息、人际沟通和阅览新闻为主。目前,认同互联网网上新闻重要性的网民近五成。网络新闻更是以其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当今网络媒体已悄然登上新闻传播的舞台,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2004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到2003年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达到了795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可见,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增长  相似文献   

14.
《老区建设》2013,(1):5-6
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相比2011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  相似文献   

15.
一、首都网络应用状况中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经历了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竞争后,全社会的网络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上网用户人数为402万,占全国上网用户总人数的比例为4.3%,占北京市总人口的28%,CN域名87371个,WWW站点125297个。域名数量和互联网络站点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04年北京市互联网行业的各项宏观数据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北京市网民普及率一直稳列全国榜首,显示了北京市仍然保持着互联网行业的领先性,也反映了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我国保险电子商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盟 《辽宁经济》2009,(10):46-47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越来越普及,网民的人数迅猛增长。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1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  相似文献   

17.
陈滢  王泽敏 《产权导刊》2007,(12):25-27
一、四大直辖市互联网络分布状况比较 (一)网民分布状况比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给网民下的定义是: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18.
中日互联网普及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2002年底全球网民(互联网用户)总数达6.55亿,比上年增加30%。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各地区网民数在全球网民总数中所占比重看,尽管北美仍是网民数最多的地区,但欧洲、亚太地区的网民数占世界网民数的比例在上升,而北美的这个比例在下降,这表明从美国开始兴起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日益向世界其它地区波及。本文将对中日两国互联网的普及状况作一简要的比较。一、中日两国的网民数十分接近,但普及率相差约10倍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已达5910万,[1]同期日本网民数为6900万,[2]两国的网民数在世界上…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98亿,网民人数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呈增长态势,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喜人 根据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为940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4160万,国内WWW站点数为668900个,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32077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74429M,IPv4地址的使用数量也较上一次调查有所增加,且目前IPv6在中国也有了实质性进展.最近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拉开序幕,并在世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上取得先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