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汝晶 《电子财会》2009,(12):12-16,58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大多是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的弊端随着现代公司社会性的逐步增强而日渐显现出来。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倡导利益相关共同治理。本文将从分析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人手,引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必然性.进而讨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股东单边治理逻辑取向——论中小企业忽略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公司治理的两个关键要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孰轻孰重;公司治理的机制——是“股东至上”还是利益相关;公司治理的模式——是坚持多边治理还是坚持单边治理等方面长期以来都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派别。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文章主要论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的缺陷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模式是企业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研究如何对责、权、利进行分配和制衡。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背景下,传统的以"股东至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愈发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本文论述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不足,重构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司治理中许多企业把法人治理结构混同于公司治理,试图通过改变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及结构,来达到调整和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实际上,仅仅依赖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公司治理问题应将外部治理纳入研究视野中,通过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达到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但是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往往是不一致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有时还可能出现冲突。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公司治理的实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司治理的原理实际上是企业安排的一项协调众多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制度构架。  相似文献   

8.
朱廷辉 《现代企业》2006,(6):70-71,64
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进而对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目标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本文拟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玲 《会计之友》2007,(4S):10-10
公司治理不仅仅是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大股东的事,而且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利益相关者也应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但是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往往是不一致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有时还可能出现冲突。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公司治理的实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司治理的原理实际上是企业安排的一项协调众多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制度构架。  相似文献   

11.
杨玉娟  朱兴林  刘强 《价值工程》2013,(12):167-168
此篇文章针对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问题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探讨,针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特殊性,进而对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权 《价值工程》2010,29(13):61-62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通过财务分析对公司治理作出评价。本文通过探讨公司治理与财务分析的相关性,提出基于公司治理优化财务分析体系,使财务分析体系能更好的反映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3.
管理审计是一项基于受托管理责任关系的独立、客观的证实行为,具有检查、评价、鉴证及建设的职能。公司治理是关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本文认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是保证现代企业有效运营的基础和条件,而健全的公司治理又离不开管理审计的评价和约束机制。研究并实施管理审计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Agents, Stake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Russian Firm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considers some developments within Russian privatized industrial firms 1992–94 through the lens of Stakeholder-Agency Theory (SAT). Although it has its own shortcomings and weaknesses, SAT, unlike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version of Agency Theory, at least contemplates the possibility of a transitional period during which enterprise governance structures can evolve. It is by now widely recognised that in the middle of deep economic crisis, the Russian economy is too volatile for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formally structured samples of firms over a period of time. In any case, SAT is at a stage of development that has not yet yielded detailed predictions for scientific testing. Yet surveys of recently privatized firms in Russia do provide empirical data away from the origins of SAT, and it is argued that this fresh data suggests new research propositions that can hopefully lead to more theoretical refinement and ultimately testing. At the very least, SAT can be used as a heuristic device, capable of providing a way of looking at complex Russian developments in a structured way. A process of Russian privatization through management–employee buy-outs involving giveaway distributions of shares has secured the compliance of the two main groups of enterprise stakeholders who could have prevented the withdrawal of the State from the governanc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but has not yet produced a for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at is likely to survive in the long term without State protection. In the longer term,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an only be secured in Russia through investment in new products and processes, and the inadequacies of managers and other employees as sources of investable funds mean that incumbents must generate a more welcoming climate for outside investors. Even after such a short period since privatization and in the middle of a deep economic crisis, some enterprises are already favouring more efficie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a way consistent with SAT.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封闭式股权结构、强化董事会内部的制衡、培育经理人员市场、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等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3,(7):121-122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分析石油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阐述石油企业如何更好的履行其社会责任。最后,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去解决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直接决定了母公司全球化战略是否得以实现.本文从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角度出发,阐述了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的内涵、特点和与母公司公司治理的关系,并提出在首先改善国有跨国公司公司治理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和提升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理财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契约安排和公司治理的制约和影响。文章从公司治理、契约安排角度深入分析了税务筹划的治理机制与供给机制,提出了诱导性契约安排与激励相结合的公司治理模式,为税务筹划治理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财务信息质量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财务信息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产权关系混乱,内部人(指独立于股东或投资者(外部人)的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充分体现自身利益,甚至内部各方面联手谋取各自的利益,从而架空所有者的控制和监督,使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控制问题严重,企业会计行为缺少必要的内外监督,沦楼称为内部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剖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内涵,阐明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并通过对供应链内部的博弈分析,解释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分析了随需应变动态供应链的发展特征,构建了新型的供应链运行框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依据供应链企业利益相关者在社会责任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供应链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架构,并围绕企业社会责任揭示了三者之间循环改进、提升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