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水云 《商业时代》2005,(18):12-14
国有企业劳动力商品化需具备十分复杂的条件,由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劳动力市场存在体制性分割,以及劳动力特殊的供给情况,国企劳动力商品化的时机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化转变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企职工社会化转变的性质界定、意义分析以及问题探讨, 指出这一转变理应在劳动力脱商品化改革的框架内进行,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变策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中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始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个压力至少来自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扩大;二是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商品化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一步累积式增加,越来越庞大的隐蔽型劳动大军要求获得工作机会;三是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后,由于劳动效率提高,将使一大批原来处于“在职失业”状态的职工失去“铁饭碗”,他们需要再就业。因此,发展和改革都会带来劳动力供给形成加速的效应,而这又要求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和深化改革开放来使劳动力需求增长加速,以达到或接近劳动力供求均衡。  相似文献   

4.
艾斯平-安德森在其开创性的著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提出了运用“去商品化”这一概念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体制进行分析,并以“去商品化”程度高低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为三种模式。近年来,“去商品化”程度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分析各国福利体制时必然使用的衡量指标。本文也利用这一工具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现今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去商品化”程度较低和“去商品化”程度逐渐下降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体制身份不平等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我国亟待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巴鲁姆·斯奎尔农户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粮食种植户使用农机作业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转、粮食商品化程度对农机作业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利用全国粮食主产区587户调研数据对粮农的农机使用行为做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对于粮食种植户而言,家庭成员外出就业容易诱致农户在粮食种植中选择农机作业;在农地经营规模"细碎化"的情形下,口粮消费压力对农机作业存在显著的负向激励,而粮食商品化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农机作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雇佣劳动制是劳动力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决定着马克思所说的“双重意义上的自由人”不是劳动力商品的一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一般条件应该是不同利益主体对生产要素的不充分占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条件存在表明劳动力具有成为商品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国数据库商品化进程的意义 ,数据库商品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数据库商品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家庭农场"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并鼓励各地发展家庭农场这无疑给不少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政策性商机. 何谓"家庭农场"?农业部管理司负责人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只要你手里有十几亩地,注册一个独立法人资格,从事农业种养殖项目,而且主要劳动力都是家庭成员,那么你就成了一个"农场主".但凡是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不从事农业生产均不能称为家庭农场.  相似文献   

9.
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一大竞争优势。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存在,中国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享有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不过,这一优势可能难以为继。始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并蔓延于其他地区的“用工荒”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中,广东省承接来自亚洲四小龙转移出的低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广东省得到良好发展。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奠定广东省经济腾飞的基础。然而,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是劳资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广东独特的产业结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广东省产业结构以来料加工、外向型产业居多,这些加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为获取利润,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成为最主要手段。独特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者“去商品化”的能力,增强了劳动者对企业的依附性,致使劳资双方地位进一步不对等,从而加剧了劳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市场就是劳动力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要认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先要认识我国劳动力商品问题。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有了这个条件就有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可能性;二是在第一个条件基础上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这才产生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是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劳动者作为联合体的成员,理所当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根本义务就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奉献给社会组成整个社会的联合劳动。联合体的性质是自由人的联合,劳动者作为自由人,理所当然具有人身自由。同时,按劳分配原则默认不同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天赋特权。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二重性。既有直接社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私人性,存在转化为商品的可能性。有同志从局部联合劳动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来论证我国劳动力必然具有商品性质。这涉及怎样认识我国公有制状态的问题。我国公有制是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又是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并存的。这是我国存在商品经济必然性的根本原因,全民所有制企业需要有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时劳动力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点,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加快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人才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从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特点看就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连续的竞争性市场,劳动力价格即均衡工资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均衡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反之亦然。实际上,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结构”,是一个非连续性的分割市场,这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劳动力市场可以一分为二。即“主流劳动力市场”和“非主流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红丽 《市场论坛》2006,(1):110-111,126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数量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不衔接,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认为,创新培训,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商品化权起源于角色形象的商品化活动,商品化权是现代商品化运动的产物;商品化运动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商品化利用的对象与方式;商品化权是对在先权利保护对象的商业价值在商业领域进行再度开发所产生的权利,商品化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相似文献   

16.
性别就业歧视及其治理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很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同等条件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普遍不如男生。这不仅对于女性毕业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使得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劳动力供给质量降低。针对性别歧视出现的原因以及表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油画作品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其商品化现象愈演愈烈,油画市场欣欣向荣,对其商品化的发展势态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文则主要从油画商品基本概念、属性及观念转变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蔡承荣 《消费导刊》2009,(3):132-133
就业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长期的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十一五"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深层次成因,这有助于我国在困难条件下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进行有效的失业治理和实现"增加就业"这一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钱矛锐 《商业科技》2007,(3S):61-62
商品化权起源于角色形象的商品化活动,商品化权是现代商品化运动的产物;商品化运动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商品化利用的对象与方式;商品化权是对在先权利保护对象的商业价值在商业领域进行再度开发所产生的权利,商品化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相似文献   

20.
农业的商品化是当前国内经济变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亦是很难实现的课题。目前,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商品化已走在国内的前列,不过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清代珠江三角洲农业出现的农业商品化的趋向,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