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留     
广州人称猴子为“马留”,现在书刊多写为“马骝”。称猴子为“马留”,在古籍中可见。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五十五卷引《桐江诗话》:“吕惠卿察访东京。吕天资清瘦,语话之际喜以双手指画,社人目之曰:‘说法马留。’又凑为七字曰:‘说法马留为察访。’社中弥岁不能对。”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八:“马留盖优人呼沐猴之名。”可见,现在粤语中称猴子为‘马留’,最迟在宋  相似文献   

2.
宋王应麟《玉海》卷186《唐广关辅籴》条谈到: “平籴之令始于李悝。耿寿昌开常平之法,至齐晋不能废(自註:晋武欲立平 籴法,见常平仓》)。后魏定和籴之制。”后人则依其说谓和籴始于北魏。如清人陆耀遹《金石续编》卷4《唐太仓粟窖砖》题跋即云: “和籴之名始于北魏。《通鑑·梁武中大通六年》:‘魏谋迁都,拥诸州和籴粟 悉运入邺城(胡三省註:和籴以充军食,盖始于此。)’王应麟亦云;‘后魏定和 籴之制。’”今人论和籴者,咸引王应麟、陆耀遹此语。和籴起于北魏,几成定说。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应麟说“平籴之令始于李悝。耿寿昌开常平之法。……后魏定和籴之制”,只是就当时史籍记载上的用语而言,实际上并不认为平籴、常平、和籴分别始于李悝耿昌寿和北魏·王应麟在《玉海》卷186 《魏平籴法》条即云:  相似文献   

3.
关于“诚信”,《管子——枢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诚信是团结人心,凝聚人心的可靠保证。关于“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关于“信”,《论语》记载:“了贡问政,子曰:‘足兵,足粮,民信之。’子贡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粮’。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上,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节过后,有关知识经济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表明,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对知识经济迅速作出了反应。近日,国内一家报纸如此说:“随着‘知识经济’慢慢成为人们的高频词汇,有关知识经济话题的图书旋即成为出版热点,一时之间有潮起云涌之势”。该文又说:“但是,细察时下的此类出版物,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接着,该文尖刻地批评最早出版的几本知识经济读物,“不是一些写书的人,而是一些‘做书的人’,他们依据的素材多半是媒体上的介绍、亦或半懂不懂的一些互相‘借鉴’,往往不过百天即完稿,再不上个把月即出版。”这家报纸采用显眼的标题:“面对风潮渐起的‘知识经济’读物,专家呼吁:还其本来面目”。(引自《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8月7日)细想起来,此文的“呼吁”,告诉人们一个重要问题:应当让公众充分理解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5.
打阿嗤     
阿嗤,表声之词,北方人叫喷嚏(音替),广州的打阿嗤就是打喷嚏。嚏,最早见于《诗经·邶风·终风》:“愿言则嚏。”其诠释是:“愿,犹思也,盖他人思我,我则嚏之也。”又谓:“今俗人嚏则日‘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宋苏东坡《元日》诗:“白发苍颜谁肯记,晚来频嚏为何人?”诗人用的“频”字实在形象生动。元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这个韵语料是当时流行的俗谚。又《散曲》描写闺情:“不怕人尤(歹带)(滞留),只怕被人调戏,因甚无个阿鹊地(的),没工夫说里(哩)!”(笺注:阿  相似文献   

6.
以民为天     
偶翻《汉书》,读到《郦食其传》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深以为然。兴之所至,又查阅到汉初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贾宜在《新书·大政上》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综上可知,所谓“以民为天”,就是当权者要把人民作为安身立命的依靠,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高、最大、最神圣。“以民为天”,乃治国之本。《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通‘为’)邦本,本固邦宁。”意即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唯民生安宁…  相似文献   

7.
许慎《说文·贝部》记载,“赀,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二即夷切。”以为“赀钱二十二”乃“二十三”之误,并引《汉仪注》及《论衡·谢短篇》论曰:“然则民不徭,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者,口钱二十併武帝所加三钱也。”今本《辞海》似乎也是采用段玉者裁的解释,在“赀”字条目下,径云:“赀,汉代对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说文·贝部》:‘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三’。参见‘口赋’。” 段玉裁对汉律此律文的解释似不确,因为“赀”,许慎释为“小罚以财自赎”,故“民不徭,赀钱二十二”一言中的“赀”,也应属于罚钱范畴。既然是罚钱,就不可能指尚未承担国家徭役的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而是指应服徭役但又未能亲往践役者。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就指出:“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七大”的工作方针》,载《人民日报》1981年7月16日。)陈独秀于1920年12月至1923年6月先后三次来到广东。这个时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反  相似文献   

9.
木鱼,是流行于广州方言区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它属于民间文学中的讲唱文学。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弹词为流行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在福建有所谓‘评话’的,在广东有所谓‘木鱼书’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去。”木鱼作为一个独立的演唱形式,也被吸收进粤剧里去,成为一个重要的板腔。木鱼这个名称很费解。关于它的释名,有说脱胎于“摸鱼歌”的,有说来源于“龙舟歌”的,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著名戏剧理论家周贻白的遗著《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说》一文关于“木鱼”的来历和得名,讲得最有道理。周文在论及粤剧唱腔时提到:“因为粤剧无论何调,唱时皆于鼓板外另加‘卜敌’……”在“安徽梆  相似文献   

10.
萨缪尔森在其历久弥新的王牌教科书《经济学》中引用了一句俏皮话:“鹦鹉也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只要它会说‘供给’与‘需求’。”语虽谐谑,却也点出了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即所谓价格——供求机制,兹略述之:A.价格影响供求即“沿需求/供给曲线移动(movements along the demand/supply curve)”:其他条件(收入、偏好、预期、技术、相关商品价格等)不变,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供给量  相似文献   

11.
理学的沉沦     
我在《理学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对理学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理学是一种学圣人的思想运动.”这一概括有别于海外新儒家对理学所作的“内圣外王”的概括.“内圣外王”的话本出自《庄子》,宋明理学家很少使用这样的语言,而更多谈论的是“学圣人”,以致出现圣学与俗学的标分、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的对峙,并常招来空虚不实的批评.而最具典型意义的批评是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所载:“尝闻乡曲沈子固先生云:道学之党,名起于元祐(哲宗1086—1093年),盛于淳熙(孝宗1174—1189年),其徒甚盛,蟠结其间.假此以惑世者,真可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捍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则以为玩物丧志;留心吏事者,则以为俗吏.盖其所读书,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西铭》及《语类》之类,自诡为绝学.首正心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故为之说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普通话所说的“脖子”,广州话叫做“颈”。这个“颈”字是广州话保留古汉语影响的一个例子。据《说文解字》:“颈,头茎也。从页,(?)声。”《广韵》说:“颈在前,项在后。”《广韵》的解释,即前人所说的“析言”(分析地说),如果笼统地说(前人叫“浑言”),颈和项都是指脖子。所以《左传·囊公十八年》原注说:“颈之与项,亦一物也。”“颈”,可以用于人,指人的脖子,如《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又如《荀子·强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歹勾)(刎)颈  相似文献   

13.
    
广州方言称人物史物为“奀”。会使用这个字的人不少,但了解其来源演变的恐怕不多。“奀”字古音读如“茫”。《觚賸·粤觚》:“粤中语少正音,书中俗字,人物之瘦者为奀,音茫。”范大成《桂海虞衡志》中“奀”读如“动”,  相似文献   

14.
勤力     
广州话的“勤力”有勤快、努力之意。如“个个后生仔好勤力”(这个年青人好勤快、努力)。“勤力”一词,《史记》已见。《史记·殷本纪》:“毋无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用法与广州话相近。《晋书·陶侃传》:“(陶侃)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勤力”之意也与广州话相同。至于古典小说中,例子就更多了。《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那周三直  相似文献   

15.
【有】《说文》有字,从手从肉,字有(言为)变,未得正解。《说文》有字条云:“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无非有字之本义。《(扌鹿木)古录·藉田鼎》即《令鼎》。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以《令鼎》属周成王时器。当时为西周藉田制形成之初期。有字从手持耒者,谓有此而后获得农业生产物,此为造字之本义,(说文》失之矣。有司之司同祀或同嗣,为祀典与婚礼之主持人,故有司即族长,为主持农业生产的族长。《说文》谓司为“臣司事于外者”非是。  相似文献   

16.
恨屋及乌?     
董乐山先生在《博览群书》1997年第12期撰文《该不该为泰勒正名》,提到列宁曾经评注泰勒的管理制度为“血汗制度”。文末注曰: “此文定稿之次日,偶阅《中国图书商报》,见一短讯,题为‘泰勒尔及其《产业组织论》在京引起反响’。此泰勒尔当是列宁评注的泰勒。舍通用译名不用而另起炉灶,想不会是因为没有读过《列宁全集》或没有查过《辞海》,还是因为‘泰勒制’的泰勒给批得太臭而‘必也正名乎’?”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传统的人本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管仲是较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家。他说:“夫霸王之所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又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管仲还强调人心向背对政治兴衰的重要性,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下令于流水原者,令顺民心也”,而要顺民心,就要“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绝灭,我生育之”,“不强民以其所恶”(《牧民》)。更为可贵的是,管仲还提出了百年树人的思想。他说:“一年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美育发端于古代的“乐”和“诗”的思想,经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乃至明末清初人文思潮绵延上千年的演变.言美育,必言教育;言教育,必言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和“私学”创始人,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最重要的大教育家.孔子生活在奴隶制与封建制交错的春秋战国之际.作为诸子百家之首——儒家的奠基者,孔子既兼收并蓄了春秋以前的思想文化传统,又独具匠心创造了适合本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支配和指导着他的社会活动,尤其是他终身必躬的教学活动.孔子教学活动的核心是“礼”,然而,在他开设的课程中,除了礼学以外,还有诗、乐、书.可见,孔子也是很重视艺术的.他在《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他不但认识到音乐的特殊作用,而且酷爱音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孔子之所以重视乐教,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在于它的教育价值.为此,他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本然 《经济纵横》2006,(11):77-77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信用:亟待重构的美德河北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王蕴瑭信用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部几千言的《论语》,“信”一共出现了38次,颇多精彩之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