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家之友》2014,(9):30-30
<正>为了让身材更苗条,家住重庆市北碚区的小周网购了一些减肥药,可吃了没几天,不仅没变苗条,反而"吃"来了一张病危通知书。小周的母亲介绍,7月2日下午,女儿在家里感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全身发烫,之后突然晕倒。她赶紧拨打120,把女儿送到了就近的医院。因为病情严重,医生马上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称小周系  相似文献   

2.
假期,大家庭聚会.母亲在做一道"冰糖肘子",她颇得意地说:"这道菜我是跟电视上学的,各种配料、调料都齐全,味道一定特别好!"妹妹听了,凑上前去说:"期待中!我真想吃出小时候过年吃肘子的味道,那叫一个香啊!"母亲信心十足地说:"我估摸着,这道菜一上桌就会一抢而光."听了母亲和妹妹的对话,我也满心期待.  相似文献   

3.
“骗”母记     
每次回家,总要给母亲带一些她爱吃的东西。当我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与母亲一起吃饭的时候,总要一次次挡住她往我碗里夹菜的手,以不想吃、不爱吃等理由"骗"她,免得她把好吃的都留给我。这个"骗"还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相似文献   

4.
母亲虽早逾古稀之年,但对粮食的惜爱之情依然如旧,且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提醒我不能剩饭剩菜,还说浪费粮食要遭雷打。我也因经常把饭菜掉落在桌上,被母亲称为漏下巴。在那饥馑岁月里,缺衣少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母亲看见我把包谷饭团掉到地上,便捡起来,对着饭团吹上一口气,丢到嘴里吃下。  相似文献   

5.
我生了儿子之后,母亲从老家来帮我带孩子.父亲一个人留在老家,打理几亩庄稼.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不妥,母亲也乐呵呵来到城里,她觉得老了还能为女儿做点事很开心.  相似文献   

6.
补丁上的暖     
《农家之友》2014,(10):42-42
<正>前几个月回老家,收拾东西时,发现一个箱子里装的,都是两个女儿很小时穿过的衣服。有一年的时间,两个女儿都是在奶奶家里。母亲对两个孙女的照料无微不至。一件件翻看那些小小的衣衫,仿佛女儿们成长的点滴在此处被补缀得极为完整。而且,我发现,有的衣服上竟有着补丁。从没见过女儿穿过带补丁的衣服,我知道,那都是母亲后来补上去的,虽然孩子们不会再穿,可是,她却  相似文献   

7.
《农家之友》2010,(9):21-22
今年1月,一位新疆读者打通了我的电话,她是一名中学老师,也是一个200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母亲。她在电话里的语气和任何一个亲眼目睹孩子遭遇不公的母亲一样,焦灼、无奈,后来,她传真来自己写的一份举报材料。从这份材料中,我了解到,她的女儿因为有可能存在的招生"潜规则",失去了考取第一志愿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念想     
但凡人,都有念想,或大或小,或繁或简。女儿的念想很简单,会随着时令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到金秋时节,能吃上美味的柿子、橘子、锥栗,就是她最大的念想。说来也是,幼时生长在农村的她,吃得最多的就是爸从自家山上采来的果子,到杭州后总是念念不忘家乡那片种满了果树的自留山。每当女儿吃着爸从老家捎来的果子时,我就会有一番感慨:她的童年比我幸福多了。记得我小时候,放学后到山上砍柴时,能采到诸如薜荔等带着涩味的野果已经不错了。  相似文献   

9.
<正>"妈妈去哪儿了"的话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女儿小时候的情景再一次浮现于脑海中,这些情感隐藏在琐细的生活里,没有一个契机也许就不会再提。当我收到杂志,看到我的小文和照片被发表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同事们也迫不及待地传阅着这份杂志。对于孩子,每一个农信母亲都有一份无法言说的心疼,却从来没有机会诉说。这个专题,除了让我说出心  相似文献   

10.
饿病     
我有饿病,据我妈说那是我小时候没奶吃的原因.没奶吃后,大人为了喂活我就只好给我喂米糊糊,但米糊糊不对我的口味,更多的时候我是饿得青喊,这样久而久之我就得了一个饿病.一饿我就觉得天昏地转,心里像打摆子一样不平和,头上的汗也像流水似的直往下流.因而为了对付我的饿病,母亲丝毫不敢懈怠,她总是在吃饭时间到来时提前给我准备好饭.有时为了对付突发事件,母亲总是多留熟食.她对我说:“一旦感觉饿,你就自己在碗柜里拿冷洋芋盘.”  相似文献   

11.
严管是厚爱     
正有这样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一个人犯了死罪,在临刑时,他提出一个请求,再吃一口他母亲的奶。母亲含泪把自己的乳头送到儿子的嘴里,想不到的是,她的乳头竟被儿子咬掉了!儿子愤怒地说,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不是你的娇惯,我也不会有今天!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警示:严是爱、宽是害。"娇子如杀子",那么,对干部的娇纵,又会如何?  相似文献   

12.
大山童趣     
牛年岁尾,母亲托人捎来由她亲手制作的布老虎,形象夸张,憨态可掬。女儿见了甚是高兴,常常抱在怀里吻着头、舔着尾,望着女儿对布老虎那欢心劲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往事。故乡地处胶东半岛的山村,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的沟沟坎坎上。乡里人爱恋大山,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吃的是山,用的是山,乐的也是山。故乡的女人心灵手巧,远近闻名。她们整天与大山打交道,闲暇之时,常常按照山间的一草一木、大小动物的模样,发表即兴的自娱之作,制作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小玩意儿,有纸蝴蝶、泥公鸡、布老虎……来装点生活。在故乡,人们常常以自制的玩具来评判姑娘、媳妇心手之巧拙。每逢婚庆节日,女人们便会凑在一  相似文献   

13.
会计情未了     
我的母亲做过十几年的村会计。确切地说母亲开始是做大队会计,大队改为村后,才改称村会计。记得我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很忙,白天整日在外忙碌奔波,即便晚上,不是开会就是在家写写算算。可母亲从不说累,脸上还总是挂着笑容。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母亲开会少了,集体的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多了,可母亲却比以前更忙了。那时,我的祖父祖母年事已高,父亲在外地工作,姐姐、哥哥和我都还小,沉重的家庭负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肩上。母亲常常是天一亮就去田里劳动,到傍晚是最后一个收工回家。母亲既要做村财会工作,又要"承包"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快十年了,但他"绣花"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记。其实,论起做女红绣花描云,父亲还真不如母亲。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可是俺庄上做女红的巧手,不仅我姊妹七人都穿戴过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鞋袜,为贫寒灰暗的村庄添上一抹亮色,就是全村的男女,谁能穿上我母亲缝制的衣裳,也是十分光鲜的事儿。但我要说的是父亲像母亲绣花那样对待土地,对待生活认真、细致、执着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识秤小记     
很小的时候家里有次吃油炸鲫鱼,几条三指宽的大鲫鱼炸得焦黄,肚子鼓胀胀的,用筷子一扒开,冒出一堆金黄的鱼子。母亲见我们几个小家伙抢着要吃,连忙制止,说这个东西细伢子吃不得,要是吃了将来会不认得秤的。秤是什么东西啊?我不解地问。秤就是街上店铺里称货的东西嘛,上面钉满了表示斤两的星星,大秤,你去买东西人家少了你的秤,不就吃亏了吗?母亲说。那吃了鱼子为什么就会不认得秤呀?我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我小时候听你外婆这样说的,当然不会有错。”,母亲回答道。究竟吃了鱼子为什么会不认得秤,我一直没有弄明白。秤就这么难认吗?秤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种秘的印象。 夏天在阶矶上歇凉,我们缠着母  相似文献   

16.
父亲爱鱼头     
小时候,妹妹常常指着我说:“你呀,是小姐身子丫环命.” 这是因为我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吃水果一定要削皮,不然就咽不下。小时候日子穷,吃个水果不容易,别的孩子捧着狼吞虎咽,我却要削净了皮才肯吃。当母亲责怪我“为什么非要削了皮吃?”我会答:“削了皮才能吃出水果的甜美味道。”  相似文献   

17.
母亲说,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田螺、黄鳝和泥鳅等荤菜。现在想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赣西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的贫乏,像莲花血鸭这样的名菜一年是难得吃上两回。而田螺、黄鳝等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加上母亲炒菜的手艺,辣椒炒田螺或油焖田螺就成了我小时候最喜爱的一道菜了。在乡村,炒田螺可谓是最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一道荤菜。大概是因为田螺本身生  相似文献   

18.
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正在教室里上课的那位被网民们称为“范跑跑”的老师,弃学生不顾,拔腿先跑出教室。事后其沾沾自喜地在网上发帖说:“地震发生时,除了我的女儿,就是我的母亲也不救,首先应当保全自己的性命。”  相似文献   

19.
女儿贼     
<正>第一次知道"女儿贼",在叹服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时心有戚戚焉,原来老祖宗早就量身打造了词摆在那里,容心中感情恰如其分、妥妥帖帖安放。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西边一个村子里,我带着刚去新地方的新鲜感离开家,走得没心没肺。爸妈隔三差五就会把家里的好吃的搜罗来给我,我总吃得心满意足。现在想想,原来那时我就有了当"小偷"的潜质。我结婚的日子定下来后,家里人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我曾懵懂的问母亲:"什么是讲规矩?"母亲笑着将我拥在怀里:"规矩就是做对的事情呀,就像走路一定走右面,见到长辈一定要问好,上课一定要好好听讲,总之,做对的事就是讲规矩。"现在想来,这句质朴的"做对的事"就是儿时的我得到的关于"规矩"的启蒙教育。母亲口中"做对的事",其实就是讲真理,守纪律,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讲规矩。《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万物莫不有规矩。"《史记.礼书》中也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