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夏季华南地区长期高温,表层粮食温度上升较快,从而引起粮食发热、品质劣变的问题,利用现有仓房采用空调制冷技术控温,使仓温保持不超过25℃,实现稻谷准低温安全储藏,进一步提高储粮稳定性,减少储粮害虫的发生,有效延缓了高大平房仓内夏季粮食劣变的速度。通过空调控温储粮应用对比,试验仓储粮品质明显优于常规管理仓。  相似文献   

2.
温度是影响粮食储藏的主要因素之一。空调控温储粮是指在高温季节利用空调控制仓内空间以及上层粮食温度,以保持仓内良好的储粮环境,不仅能抑制虫霉的生长繁殖,减少化学药剂的熏蒸,还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减缓粮食的品质劣变,保持粮食的新鲜品质,从而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内环流控温技术能够对三北地区储藏的粮食起到良好的控温、控湿、减少能耗作用。本文选取中央储备粮南京直属库(38仓和40仓)进行内环流技术应用研究,通过探究环流期间粮情变化、稻谷品质变化和水分迁移情况,探讨内环流控温技术在长江以南地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在南京库的应用,体现出较好的粮层均温效果,有利于降低表层粮食温度,控制粮食高温季节劣变程度,具有较好的保水作用,粮堆内部水分迁移有利于提升稻谷抗逆性。  相似文献   

4.
南方沿海高温高湿地区高大平房仓常规储存旱籼稻,表层粮温过高,加剧粮食品质劣变速度。采用综合控温手段。夏季利用空调控温,通过控制仓温来控制粮堆温度,特别是表层粮温,从而改善粮食储存品质,控制害虫的发生危害,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和对储粮的污染,对保障粮食的质量与数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高大平房仓采用空调控温储粮实际效果进行研究,通过选取粮堆不同粮层温度及粮堆不同粮层粮食面筋吸水量、发芽率作为研究指标,进行相关数据监测和测定,旨在证明空调控温储粮技术在西北方的实用性。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空调控温储粮技术能有效控制仓温、表层粮温,在延缓粮堆表层粮食品质下降方面效果明显,但对于中层、下层粮食来说并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控温储粮与保水储粮有机结合的探索,持续改进储粮手段,重点完善通风方式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仓散装稻谷常规储存3年,品质良好,出库损耗率为5.62‰,有效解决了粮食出库损耗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无药”储粮是粮食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其特点是节约保管费用,降低储粮成本,提高储粮品质,保护环境,减少粮食污染,有益于人体健康。以争创“山东省示范化粮库”为目标,积极开展“流动红旗仓”评比活动,不断提升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水平,整合技术力量,增加投资,加大科学储粮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探讨“无药”储粮的方法。截至目前,所有粮食已安全度过高温期,15口仓没有进行药物熏蒸,实现了“无药”储粮,确保了储粮安全。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在长60 m、宽18 m、设计堆粮线高度6 m的高大平房仓内,采用冬季通风储粮技术、压盖保冷技术、气调储粮技术和空调控温储藏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控温气调储粮技术,分析了气温、仓温、粮堆平均粮温的变化,评估了3个储藏周期年份平均粮温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储粮区,冬季通风可以将粮堆平均粮温维持在13.9~15.0℃;粮堆粮面压盖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空调控温期间仓温平均控制在28℃以内,有效延缓了表层粮温上升。综合控温储粮技术工艺运行稳定,延缓了稻谷品质劣变,延长轮换周期,平均粮温维持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9.
李献 《齐鲁粮食》2010,(7):45-45
对于长期储藏的粮食.较低的储粮温度是保持储粮品质、减少储粮害虫及霉菌危害的最有效的储藏措施。我国现有的储粮仓房大多为平房仓,平房仓隔热性能较差,在夏季高温季节由仓外透人的热量有2/3是通过屋面透人的。要保持仓内储粮较低的温度从而阻止储粮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10.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储粮安全和粮食品质的要求同步提升,绿色环保是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的进阶要求。控温储粮是粮食储后数量与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因其绿色、高效、安全的特点,在储粮减损保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仓房保温隔热、机械通风降温、内环流控温储粮、机械控温以及空调制冷等常用控温储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技术特点,并对粮食控温储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建成  韩毅  文宏  王磊 《齐鲁粮食》2007,(12):36-38
当前,低温储粮已是保证粮食储藏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粮食储藏技术发展方向。低温不仅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延缓粮食品质陈化,降低粮食损耗,还可有效防治储粮害虫、微生物的活动。因此低温储粮无论是对保持储粮品质还是有效控制害虫对粮食的危害,都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储粮新技术。对于平房仓来说,仓外热量向仓内传递的主要部位是屋面、墙体、门窗和地面,其中屋面约占平房仓热量传递的80%左右,仓顶传入的热量是引起粮堆表层粮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平房仓屋面采用保温隔热是降低热量传递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高温季节,利用电脑自动喷淋系统对平房仓仓顶进行喷水降温,能有效降低仓温,控制粮温上升幅度,从而有效延缓储粮品质的劣变,达到安全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控温储粮技术对稻谷脂肪酸值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控温储粮能保持粮食较好的品质,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安全、经济、绿色的储粮技术,已成为当今科学储粮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对PEF板压盖、空调控温这2种控温储粮技术的应用对稻谷脂肪酸值影响的研究,得出空调控温技术能更好的延缓脂肪酸值变化速度。通过比较,旨在为各粮食仓储单位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运用控温储粮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高大平房仓仓顶、仓墙用碳化硅白色隔热基料进行涂刷,并安装自动通风装置与膜下环流系统,秋冬季进行自然通风与保水机械通风降温,春季对仓房进行隔热密闭;在夏季利用夜间排除仓内积热、进行环流均温,降低上层粮堆高温点。实验证明:综合运用这些储粮技术,减少外界环境因素对粮堆的影响,使全仓平均粮温全年不超过15℃,夏季25℃以上的高温点不超过粮堆表层检测点总数的25%,达到较好的控温、保水、维持品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福军  永忠  海林  增辉 《齐鲁粮食》2008,(3):48-4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储粮品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粮食储存的环境温度、储粮仓房条件都会对粮食品质产生直接影响。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储粮温度是影响储粮品质和粮食陈化速率的主要因素,储粮温度高,粮食品质劣变明显,粮食陈化速度快。因此,由于平房仓受热面积较大,仓外热量向仓内传递的速度也较快,其主要传递部位是墙体、门窗、屋面和地面,其中以屋面受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6.
现代高大平房粮库储藏后期度夏会产生局部高温,研究不同控温工艺对品质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粮仓储藏后期开展内环流均温、风管机空调降温等多项低温储藏技术,并比较分析上述储粮控温技术与传统控温技术的效果对粳稻的敏感指标水分、脂肪酸、脂肪、糊化特性等指标的影响,以获得最佳储粮控温工艺。结果表明:华东地区37号试验仓通过粮面压盖、PEF保温材料、夏季风管机空调结合内环流均温达到准低温储藏效果和保水保质效果,水分含量、脂肪酸值的变化速率均为最低(0.16%、6.4%),进而控制食用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每年新收获的粮食数量庞大,需要对收获的粮食进行储藏,而在储藏过程中会面临粮食品质下降的问题,因此如何延缓粮食品质下降成为仓储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内容。温度是影响储粮品质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温度越高,粮食陈化速度越快。随着我国储粮技术的发展,控温技术在储粮保质减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温度控制在低温或准低温范围内,储粮品质下降缓慢,有利于减少因虫霉及自身新陈代谢而造成的损耗,从而提高储粮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对高水分粮食进行就仓降水处理是解决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降低储粮费用最有效的方法。当前所使用的3种高水分粮食降水应用技术分别是人工摊晾日晒法、烘干机处理法和就仓干燥处理法,根据新疆当地气候特点,在高水分玉米入仓前合理布置风网,利用离心式风机进行机械通风,不仅可以降低储粮温度和含水量,有效的抑制虫、霉,还能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翻倒作业和烘干晾晒费用,保持储粮品质。  相似文献   

19.
高大平房仓稻谷储存减损降耗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广东省高温高湿的自然储粮生态环境,通过对高大平房仓进行了综合控温、机械通风等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分析稻谷的品质变化,结合储粮生态实际,积极探索和应用低功率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强化仓储管理,有效降低储粮损耗,提高仓储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食品级惰性粉拌和及喷粉、雾化拌粮处理,储粮仓房气密性改造(门窗保温改造、仓顶菱镁板架空隔热),冬季蓄冷通风、夏季内环流控温技术综合运用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仓房储存的粮食在一个储存周期内,采用济宁产56%的磷化铝片剂,40 kg,设定熏蒸浓度为400 mg/m~3,粮面施药、环流熏蒸、全仓密闭28 d,彻底熏杀粮堆内所有虫态害虫,实现连续两年免熏蒸,降低了储粮成本,实现了绿色储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