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通常指人口由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成熟的城镇化事实上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回应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但是,现实的城镇化进程需要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负荷加重、劳动者素质提升和权益保护问题、农业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和人力资本瓶颈问题、社会支出财政预算压力加大、城市公共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探求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就业为前提选择城镇化路径和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保证农业安全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户籍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保证城镇化成果。 相似文献
2.
人口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问题》2014,(8)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的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顺应这些要求,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托创新驱动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城市群高质量集聚,把城市群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与先行区;全面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将县城和小城镇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区;深度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别,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综合区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正确处理好中国式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路径依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逐步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以来,城乡关系的调整进入新的时期.然而,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主导作用,往往表现为“以城统乡”的特征,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对农村土地、水资源、空间资源等的索取之上,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形成了半城市化形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从“以城统乡”转向解决“三农问题”为先的角度,论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应注重“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就是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方式使大部分农民城市化,同时提高留在农村的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在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方面建设美丽乡村,并推动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创新、第六产业经营等地方经济发展.在与城市资源互补的经济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在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提高农村生活品质,达到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城镇化建设问题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话题。第五届比较研究工作坊于2014年9月20日在重庆工商大学举办,研讨会主题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等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农村建设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和路径选择的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融入新型城镇化,要以城镇建设的理念改造提升农村,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共同统一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即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着力从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报告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部分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认为我国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城乡居民的储蓄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上升,但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市的发展远远快于农村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差距仍然很大等,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文章认为,只有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和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关键。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城镇化的任务尤其重。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等城市为纽带,以各具特色的城镇群为依托,形成黑龙江城镇网络。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改善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密切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取消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是加快实现城市化的一项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相似文献
10.
11.
<正>城镇化一词一度成为近两年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热度最高的名词之一。可是随着举世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结束,它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本次大会《公报》仅程序性地提过一次城镇化这一名词,明显弱化人们对它的期待,与会前的高期望值相比落差很大,这是为什么?《公报》和《决定》的陆续发表,让大家逐步了解到三中全会可能对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其决策逻辑和实现路径如何解构,这是大家最为关切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21年5月,浙江省发改委、建设厅联合印发《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将率先实现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75%。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带动城市发展的辐射效应,是兰溪市践行“八八战略”、打造共同富裕“重要窗口”、聚焦富民惠民的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影响城乡进一步融合的深层次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远远没有彻底消除。中心镇作为农村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尽快打破二元结构,率先实现区域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直接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广元市城镇化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对扩大消费需求、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极为不利。通过提升广元新型城镇化水平,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助推广元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是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6.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市吸融功能不足的矛盾、“小城镇化浪潮”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不足的矛盾。结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于守地式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而守地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乡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这需要发展立足农村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型商贸企业,破解农村市场劳动力流转、土地流转、融资与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的交换利益基础,优化城乡产业体系配套和互补的对接方式,提升城乡产业合作的分工层次。 相似文献
17.
18.
19.
新发展理念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逻辑上看,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应用,是人民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晶。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前者处于理念高度,具有思想引领性;后者处于区域协调层面,具有实践针对性,新发展理念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设定了发展目标、明晰了方法论。从路径上看,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机制创新,加强生态融合建设,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开放发展,推动实现城乡的协调与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