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民市民化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其进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主体素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民市民化的对策,以推进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对农民市民化的研究涉及向城市的迁移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社会冲突视角和市民转化选择模式等方面。我国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下,大部分进城农民沉淀为城市"边缘人"。学界主要从代际特征差异角度、心理特征角度、社会资本角度和制度障碍等角度研究农民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使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就是要加快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步伐。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以1500多万人的速度向东部地区大中小城市转移。据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已从1989年的26.2%提高到2001年的37.7%,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62.3%。估计到2020年农村人口比重将降到45%左右。  相似文献   

4.
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军 《开放时代》2009,(8):42-46
在重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农民市民化是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及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而农民市民化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系密切。本文研究认为,农民市民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更是检验是否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根本标准。由此引出了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基本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社会稳定,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 ,农村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高楼、市场、工厂在农村拔地而起 ,鳞次栉比。“洗脚上路”的农民 ,走上了“挺进城市”的道路。农民进城了 ,相应的问题也出来了。一方面 ,在不少地方 ,农民进城后并没有马上找到致富“金钥匙” ,物质生活并无大的起色。原因是 ,搞一产少了土地 ,搞二产缺乏资金 ,搞三产没有技术和胆量。原指望进城“掏金” ,没想到“住进了高楼烦恼更多”。另一方面 ,一些农民虽然走上了富路 ,可精神上却很空虚 ,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仍保留着传统农业的深深烙印。有的农民利用土地、房产、红利致富后 ,逐渐失去了当初吃苦耐劳…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角色转换看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俐 《江南论坛》2004,(4):19-20
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其中一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愿意留在城市或因为农村城镇化而不得不留在城市的农民正成为一股新的力量。这部分农民正处在迷茫期:一方面,他们要面对“城里人”的歧视,而且其户口问题很难解决;另一方而,他们本身观念、知识积累都跟不上城市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芳 《经济前沿》2005,20(10):36-38
农民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从而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本质,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等。  相似文献   

10.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进雄 《财经研究》2003,29(12):55-59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在我国,非正规就业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文章分析了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民市民化主要途径的原因,探讨了非正规就业在促进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非正规就业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性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克服城乡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主张,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或者从事非农行业,这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也正好随应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民非农就业必要性,提出了农民市民化应克服认同、身份、素质三大障碍,从教育培训、户籍制度、城镇化三个方面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魏杰  谭伟 《经济纵横》2003,(6):8-13
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农民变为市民。为此,就应通过各种措施为进城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需要农民自身的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不能忽略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居村农民市民化,对于全面小康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正确辩识职业农民、居村农民、市民、市民化这些概念,才能厘清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15.
戴前宏 《经济师》2011,(3):9-9,11
农民市民化对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势所必然,势在必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越快、规模越大、农民市民化的数量越多,城市化的水平也就越高,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推动作用也就越显著。因此,把握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内在因素尤为重要,特别是了解农民的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对其市民化的影响,进而有利于研究对策的提出。  相似文献   

16.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土地财产权的保护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工及其家属如何进城落户,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学术界研究的甚少,没能从整体上研究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在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并进一步研究如何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争取对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化发展必然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为促进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必须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重大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农民市民化面临着种种客观、主观上的困境和制约因素,从就业、劳动权益、居住、户籍、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要求,实现农民利益的满足,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列宁农民为主体、农民为本位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列宁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满足农民所需,在服务农民的基础上发展农民,实现了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双赢,为苏俄顺利摆脱政权危机,实现平稳过渡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4,(28):183-184
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面对在城市的生存问题,不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是误入犯罪的歧途。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转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提高其法律意识,让他们从骨子里学会知法、守法和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素质,使其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推进其市民化进程,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正鹏 《经济问题》2007,332(4):79-81
农村城市化以农村(主要是农村城镇体系)为载体,通过改造农村社会的一系列硬件、软件环境,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农村城市化的意义在于,把农民市民化研究的视角伸向了农村.提出农村城市化,不否认城市化仍然是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一个重要舞台和载体,但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村城市化应该成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主要舞台和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