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特色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县域范围,如果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去分析,县域经济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大部分土地,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农民的文明和富裕程度,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县域经济中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那么当前如何来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呢?通过对福建安溪、山东寿光、内蒙古和格尔三个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考察,笔者认为,加速发展特色农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点趋向.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各级党委、政府都以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为契机,努力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及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常德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常德市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更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县域农业自身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注重科技创新,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发挥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带动区域发展;加强交通与区域市场建设,促进县域贸易发展;注重对县域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县域社会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对全国百强县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对全国百强县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县级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县区科技创新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利群 《商业时代》2012,(6):131-132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出发点,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继承和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新技术新人力以及新空间布局,新农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动力、新的发展空间、新的人力资源、产业支撑,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发展县域经济要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只有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快速、腾飞发展.  相似文献   

9.
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金融产业,以金融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一条捷径.本文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浅议创新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科技创新对县域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并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性。各级政府应引导产学研单位走自主创新道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经济发展成果;推进科技兴农,加快发展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点趋向。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各级党委、政府都以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为契机,努力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及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农村现状的分析,指出建设县域经济信息化是解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滞后问题的优势,并从四种途径提出了建设县域经济信息化的科学模式,包括:资源共建模式、中介服务模式、ASP服务模式和信息入户模式。  相似文献   

13.
苏北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由于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政策因素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文章从新产业结构、新经济模式和科技、资本、人才、生态环境等要素的新型组合以及新发展模式入手,提出了苏北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即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创新主线;以开放经济、民营经济和园区经济相结合,形成新亮点;以科技进步带动苏北县域经济腾飞;最后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文章以浙江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驱动理论,以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创新氛围和创新服务作为创新驱动因子,构建了经济创新驱动水平指标体系,测度了浙江省69个县域单元的创新驱动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嘉兴市区等创新驱动水平较高,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水平与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中度相匹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文章对浙江省县域创新驱动因素空间演化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各维度的创新驱动因子有向杭州湾地区集聚的趋势,创新驱动因子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集聚水平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任广峻 《中国市场》2013,(12):90-91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农村居民就业、解决农业两大难题及农业结构深层次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的最佳选择之一。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更要联系自身实际,实事求是,用创新的眼光科学合理的来发展本地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是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问题。在新常态发展下,我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现在已占到国内GDP总量的60%,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农村与大中城市联系的纽带,是我国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支撑点。本文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同时,在加强县域金融制度与渠道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担保体系与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目前占据着各省、市、自治区GDP的主要部分。在新世纪的农业发展新阶段,如何按照中共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向着更高层次迈,是全国上下正在探索的热点话题。对于苏北地区而言,必须在立足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在不同的县域采用与该地区相适应农业产业化方案,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5)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就等于发展了农村经济。而走出农村才能发展农村,减少农民才能够富裕农民,这就需要城镇化。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缓解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城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卓文婷 《现代商业》2013,(36):39-39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是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必要途径。四川省地处中西部地区,只有通过科技引领创新的发展道路,利用本省科教资源优势,才能更好更快地成为西部经济制高点,成为我国的经济强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