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项开放政策的陆续实施,及不断完善的外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工作程序等重要法规文件的出台,以外资为收购主体、以战略收购为特征的外资并购正日益引起各方的关注,这预示着资本市场的外资并购即将步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那么外资并购能给证券市场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就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即将满“周岁”之际,2002年11月4日国家三部委《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率先向外商打开了非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市场的大门。那么外资并购究竟会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是长期还是短期,是象征意义大还是实质意义大?这一连串的疑问需要我们从证券市场本身、上市公司以及政府角度,通过全面分析外资并购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效应来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5.
跨国并购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外资并购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90年代以来的跨国并购现象及其法律制度环境和证券市场开放模式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在外资并购制度建设、风险防范,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围绕上市公司所开展的并购活动日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资本市  相似文献   

7.
章晓睿 《沪港经济》2002,(11):56-57
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决策层面几乎一致地对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保持着高调。当然,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资,都同决策一样,希望外资能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同时也给投资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8.
9.
外资并购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发展趋势及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发展趋势及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一、技术问题 1.控制权比例 总体上看,外资在合作方式上目前倾向于采用控股或者独资的方式。 近年来新增的FDI在组织形式上表现出外商独资企业比例大幅增长的势头。1997年,采取外商独资企业形式的FDI约占其总量的35.8%;2001年为50.3%;2002年1月至9月则已达到59.0%。绝对数的变化情况参见图1。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正>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论证外资并购国企的利弊及进行可行性研究,普遍忽略了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在法律上,我国现有三部外商投资法律主要是规范外商在国内新设企业,对外资并购这种直接投资方式没有涉及;虽然国家经贸委1999年8月颁布的《外商收购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外商可以参与购并国有企业,但并没有制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一旦外资并购成为继合资、独资、合作三种外商直接投资后的主要进入方式,组织形式问题就可能与我国现行相关外资法规发生冲突。本文试图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出  相似文献   

16.
周伟 《浙江经济》2002,(12):41-41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壮大,“外资并购”已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从去年年末阿尔卡特收购上海贝尔,格林柯尔收购科龙法人股到今年年初华润并购四川锦华等在证券市场轰动一时的并购大案,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外资并购正面临着良好的生存环境,法律、法规对其限制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压抑已久的外资并购热潮正扑面而来。外资并购的现状及前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以各种形式进入了我国,并在我国经济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但从实际情况看,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外资并购浪潮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8.
外资并购在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尊多的国家.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经开始由原来的"三资"为主转向并购为主.利用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机会,借鉴国际广泛采用的并购方式引进外资,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20.
一、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制造业是外资在中国的主要投资对象,全球500家大公司在华投资中有73%投资于制造业.从国际范围来看,跨国并购占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越来越高.有资料显示,从1998年开始,跨国并购己占全球FDI的85%以上,外资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