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要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是必经之路。所以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显其重要。本文主要就研究与开发活动中产生的费用问题进行分析,内容涉及对其费用的确认、处理方法等相关内容的中外异同比较及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一、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无外乎两种主要的方法:一是完全费用化。在研究与开发费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这是在财务报告中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的选择。研究与开发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资产定义的,为了保证资产要素反映内容的真实性,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应该采用费用化的方法。二是有条件的资本化。这种确认方法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合理分类,对研究费用实行费用化;对开发费用,符合条件的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费用化。如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无外乎两种主要的方法:一是完全费用化。在研究与开发费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这是在财务报告中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的选择。研究与开发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资产定义的,为了保证资产要素反映内容的真实性,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应该采用费用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胡振宇 《商业会计》2008,(11):15-16
研究与开发费用是可直接或以一个合理的基础分配计入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费用,其具体包括研究和开发活动中消耗材料和劳务费用、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的工资和与工作人员有关的费用、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与研究开发有关的间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在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有费用化、资本化和有条件的资本化等三种方法。对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我国采用的是费用化方法。本文就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黄玲 《商场现代化》2006,(7):267-268
知识经济时代,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企业总支出中的比重正逐年提高。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每年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都高达上千万元,甚至数以亿计。有些科技型企业中,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已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0%左右,占费用的比重则更高。因此,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如何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十分必要。一、国际上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研发费用支出记作费用,是全球会计处理中占支配地位的惯例。如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西德、日本、荷兰、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均如此。美国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将其作为当期费用注销,不将其资本化为资产。采用这种做…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与国际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英国及我国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除了美国是采用费用化处理外,其余都是资本化与费用化相结合的方式。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上确认的条件,其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大同小异。对于一般研究、开发费用不大的企业,可直接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以研究、开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可将研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  相似文献   

7.
《国际商务财会》2013,(9):76-76
9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了《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范围进一步明确。对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规定可以看出,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范围有调整,《通知》在原来可抵扣的八项内容基础上增加了五项新内容,针对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的研究开发项目相关的一些费用,在税前如何处理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国际化的方法.我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的处理方法,应采用符合一定条件的资本化模式和全部费用化模式,既有国际化特点,又有中国特色.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已制定了相关准则,现行会计实务也将此费用作为企业管理费用处理.  相似文献   

9.
知识型企业有着独立且特殊的运行特征——投入资本、创新知识科研、知识产品的产出,所以其成本的管理方案也非常特殊。只有把企业中基本投资与其他支出等内容研究清楚,认识其风险成本、人力成本、制造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用等成本内容,才能做好成本管理方法的具体分析,积累可贵的成本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一、企业会计准则回顾与分析回顾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内容,关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中,有关科研费用的部分比较简单,寥寥数语,不够明确。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把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具体划分,而统归确认为当期费用,这样的会计处理显然欠妥当。因为在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前期研究开发工作都不产生价值,而有的无形资产在后期的开发试用中是会对企业整体产生价值增值与过程收益的,不能笼统的将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都归集为当期费用,而不确认收益,这样对企业整体价值与财务利益将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创类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寻求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将其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是所有具备自创无形资产的企业的迫切需要.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发生的费用所作的费用化与部份资本化的规定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应按成本法和超额收益现值法进行相应处理;在无形资产账目下设"无形资产-研究支出"与"无形资产-开发支出"两个明细账,目的是归集不同阶段的研发支出.在银行存款账目下,开设"研究与开发支出基金"分类账户,归集为项目准备的项目基金.  相似文献   

12.
蒋葵  余西桃 《商场现代化》2006,(21):206-207
本文从确定商业秘密损失的角度,分析了现行会计制度下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在现行会计制度下,遵循会计重要性原则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开设“研究与开发费用”专户进行核算,以及针对研究和开发是两种不同质的活动,区分研究费用和开发成本,对研究费用全部费用化,对开发成本实行有条件资本化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从此项规定可以看出,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形式上类似于部分费用化,但实质上更近似于全部费用化。因为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从此项规定可以看出,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形式上类似于部分费用化,但实质上更近似于全部费用化。因为确认无形资产时,只将申请过程中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而把绝大部分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排除在外。现行会计制度实际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不断加快 ,研究与开发费用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比资本化更有利于费用的合理均衡配比 ,更有利于深入进行技术研究开发 ,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简化了财务处理并推动企业整体实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知识型企业有着独立且特殊的运行特征——投入资本、创新知识科研、知识产品的产出。所以其成本的管理方案也非常特殊的。我们对企业中基本投资与其他支出等内容研究清楚,认识其风险成本、人力成本、制造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用等成本内蓉,才能做好成本管理方法的具体分析,给我们带来许多可贵的成本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7.
曹法根 《商》2013,(18):118-118
为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税收上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优惠,而会计上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必须遵循会计准则、制度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适用对象、研究开发活动的内涵和范围、研究开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摊销等方面,税收与会计的规定均存在不少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新准则下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优缺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企业的竞争能力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不断增加,其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几种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于付勤 《北方经贸》2004,(11):45-46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制度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规定 ,指出其利弊 ,并对比介绍了各国的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最后在考虑税务因素的基础上 ,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小议“研发支出”科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通过"研发支出"科目核算。对发生的未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借记"研发支出"科目(费用化支出);对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借记"研发支出"科目(资本化支出)。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则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科目(资本化支出)。"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于发生当期转入"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