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融中介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货币的外生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货币并不由经济总量所决定。明朝的白银进口,是市场对以往货币制度的反思和变革,以银铜复本位取代以往无有效制度制约的纸币和铜钱平行本位。这一阶段以银计的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落了。清代白银持续大量进口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因为货币是外生的,白银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经济实力并无内在的必然关联。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国际贸易(包括鸦片)逆差和白银外流,使纸币的需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至清末,由市场主导的由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和各种信用票据渐渐发展,并有寻求有效制度支撑的迹象;但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滥发纸币的前景仍然是可能的历史选择。本文还利用计量模型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且唯一统一将纸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的朝代,是价值尺度从铜钱转为白银的转折点,并由此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银本位货币体系。元代纸币的运行机制表明:其发行初期,由于银本位制度的作用而运行良好,币值稳定;中期后,迫于财政压力,政府不得不诉诸超发纸币以弥补财政赤字,本位制度名存实亡,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实证检验发现,多省起义产生的财政压力是纸币发行数量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赏赐对纸币超发的作用并不显著,而随着银本位执行力度的减弱,尤其是钞本由金银变为纸币后,财政压力促使货币超发的效应更为突出。因而,严格的银本位有利于维持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但在军事活动造成的财政压力下,稳定的贵金属本位制度难以长期维系。元代纸币经历了从币值稳定到温和通胀,再到恶性通胀的阶段,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3.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龚利平 《特区经济》1990,(3):17-18,54
<正> 创办深圳经济特区以来,特区的货币市场一直流通着人民币、港币和少量外汇券。这种局面给外汇管理、市场管理、企业财务和物价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为此,早在1985年即已有发行特区货币的设想。笔者认为,特区货币的发行是一场举足轻重的货币改革,改革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诸多因素。从目前深圳经济特区的内外部条件来观察,发行特区货币的前提尚不具备。一、发行特区货币缺乏必要的现实条件发行特区货币,我们会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发行基金从何处来:二是发行后怎么保持币值的稳定。发行货币当然要有发行基金或曰发行保证金。在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保证金制度。在金本位制时代,发行纸币(银行券)差不多需要一一对应的准备金;在金汇兑本位制阶段,缺乏金准备的国家以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外汇作为发行的保证;即或实行了纸币本位制,西方国家仍持有相当数量的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经济史的研究在区域经济、手工业、城市发展、赋役制度、商品货币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宋代的货币曾为中国和世界货币史谱写了极其精彩的一页,因而宋代货币经济备受研究者的青睐。但不用讳言,以往对宋代货币的研究,一般多限于对钱币本身(钱币学)和货币制度演变的研究,而对货币流通的研究则很不够。新近高聪明博士的《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在这方面作了补苴漏的工作。全书共分八章,主要讨论了宋代商品生产发展水平与货币制度演变的关系,宋代的铜钱、纸币、白银、会…  相似文献   

7.
郭峻峰 《中国经贸》2014,(11):145-145
在中国货币史上,元朝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纸币流通制度,并颁布中国最早的不兑现纸币发行管理条例《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积累了大量的纸币发行和流通经验。但是元朝后期,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付出惨痛的代价。本文以史实为依据,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就元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做简要分析,供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萧条前夕中国经济表现优于西方国家,但关于市场和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有争议。本文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中心考察自由银行体系的运作及法币改革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在竞争性货币体系下,中行沪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恪守谨慎发行、按金融季节调整的发行政策;作为商业性银行极其注重信贷业务,放贷谨慎又不失灵活性;通过银行同业公会发行公单救济陷入危机的银行,发挥银行之银行的作用。在经济稳定时期,中行沪行根据金融季节调整兑换券发行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保持上海物价稳定;在大萧条前夕,面对白银内流通货膨胀,主动减少兑换券发行;在白银风潮时期,面对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主动增加兑换券发行以平抑物价波动。但法币改革后中行沪行兑换券发行刚性增长,信贷规模膨胀,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升,虽然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恢复增长,但却为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货币制度的种子。本文证明自由银行体系的金融稳定器功能,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提供了一个中国的历史例证。  相似文献   

9.
宋代,政府为了控制商人的商业活动,增益财政收入,制定了一套颇为完备的税收制度。但对货币是否收税的问题,却无明言。有关史籍在记述此问题时,则是有无相杂,不甚明了,故需进一步探讨之。一、钱币纳税始末宋代的货币,可分为两大类,即硬币和纸币。硬币包括铜(铁)钱和银块;纸币有交子、钱引、会子诸种。据吴泳《鹤林集》卷十五“乾淳讲论会子五事”载淳熙二年(1175年)  相似文献   

10.
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区12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货币(包括纸币和铸币)都全部兑换成欧元。最迟不超过6月底,欧元完全取代成员国原有货币的法定货币地位,所有交易均不再以原有货币作为记帐单位。欧元早在三年前,即1999年就已经面世。只不过使用的范围仅限于政府公债,银行间交易,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记帐。从今年开始,除上述交易外,欧元纸币和铸币将全面进入流通,欧元区12个国家的货币则完全退出流通。从市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上海是在白银通货短缺的货币环境中崛起的,以往研究较少关注上海崛起的货币因素。本文以白银通货为中心线索,论述了上海开埠初期“以货易货”的外贸交易制度,使得上海不仅成为丝茶等土货出口的集散地,也成为棉布等洋货进口的集散地。以上海钱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信用体系,缓解了白银短缺对于贸易扩展的阻碍,同时使得进出口商品在上海的集散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上海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贸总汇”之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世界货币职能的视角,考察明代货币结构的变化和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明代货币结构从单一的宝钞制度恢复到钱钞并用,最后形成以白银为价值基准和主导的银钱复合货币体系,是西方势力东来、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发展使中国被动迈入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促成的。白银的世界货币性质使得纳入全球一体格局的明朝将白银内化为基准货币。当时的社会精英从货币主导权旁落的角度提出反对使用白银的主张,但未能阻挡东西方贸易交往的国际形势下货币形式的自然选择。白银货币的被动供给为明清社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世界货币职能的视角,考察明代货币结构的变化和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明代货币结构从单一的宝钞制度恢复到钱钞并用,最后形成以白银为价值基准和主导的银钱复合货币体系,是西方势力东来、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发展使中国被动迈入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促成的。白银的世界货币性质使得纳入全球一体格局的明朝将白银内化为基准货币。当时的社会精英从货币主导权旁落的角度提出反对使用白银的主张,但未能阻挡东西方贸易交往的国际形势下货币形式的自然选择。白银货币的被动供给为明清社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首家在香港设立的银行是东藩汇理银行,它在1845年开始营业,并发行面额总值达5.6万元的钞票。在此之前香港尚未有纸币作为日用通货。市面日常贸易,普遍使用白银及中国铜钱。 随后本地银行纷纷发行钞票,但只有获颁皇家特许状的银行,或依据政府殖民地法例而成立的银行,所发行的钞票才被政府库房接纳。又除非  相似文献   

15.
闻增 《产权导刊》2014,(6):11-13
正QE(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是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政策。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扩大货币发行,回购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贷款、购买资产等手段,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试论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全面和深入探讨了清代白银外流和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认为:银贵钱贱产生与比价持续上涨的基本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不断需要大量白银投放,但是清政府不重视对银矿的开采,使白银生产供不应求。另外,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对比较脆弱和已经出现银贵钱贱的中国货币关系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打断了中国化币制度正常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南宋末年李曾伯所撰《救蜀楮密奏》记载了宝祐二年(1254)四川钱引总量达到16亿贯、宋廷新发行银会2 800万贯导致的货币危机,提出了集中纸币发行权、以东南会子取代钱引、允许银会和东南会子跨区流通的救弊之策。其部分对策付诸实施后,川蜀地区行用了140多年的钱引为银会所取代。该文论及银会替代钱引的历史,反映了南宋末年纸币严重贬值、铁钱失去纸币准备金功能、纸币跨区流通趋势凸显等方面的情况,表明银两不仅取代铁钱成为川蜀新纸币——银会的价值基准,而且已成为钱引、银会、东南会子等纸币共同的价值标准,逐步成为多元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  相似文献   

18.
国家经贸部最近推出外商在华投资的十大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一、允许外商以货币、机器设备、原材料、运输工具等实物,以及工业产权(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财产作为资本投资;二、政府对外商以实物投资的设备、器材、原材料和以货币投资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设备及其他生产用物资的进口,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工商统一税;三、允许外商在除了小及国家安全的有关部门,影响国家传统出口产品和外国政府有进口配  相似文献   

19.
刘娜  毕茜 《改革与战略》2006,(11):48-51
一国政府授予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垄断发行权,使得中央银行的负债如同黄金白银被广泛接受,并且成为其他银行的储备,随后政府持久性地取消了中央银行负债的可赎回性,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就成为不可兑现的货币。本文先从货币发展史着手,分析了现行基础货币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对公众和各商业银行的负债,再进一步讨论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诸多关系。  相似文献   

20.
裴权中 《特区经济》1996,(10):21-22
<正> 一、建立人民币发行保证制度的必要性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什么呢?按照过去的说法,人民币的发行及其内在价值,是“由国家掌握的、以稳定价格投入流通的大量商品物资”作保证的.在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控制货币投放、控制商品生产与供应、控制物价,虽然在表面上实现了币值的“稳定”,但由于计划不周或计划执行失误,经常性地出现物资的短缺,实际上隐含着货币的过度发行和压抑的通货膨胀.可见,这样的“发行保证” 是不可靠的,它不是体现在发行过程中,而是事后的供求表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中,原先关于货币发行保证的论断更失去了存在的余地.因为,商品的生产与供应以及货币的发行量将难以再用计划加以控制.实际上,人民币的发行处于无保证状态,而无保证的发行难免要与通货膨胀结缘.近年来起伏不定的高通胀率,正是伴随着货币大量投放而出现的.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中,流通中货币量以年均24.7%的速度递增,1992年比上年的增长率高达36%,相应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历年增幅呈现陡峭的变动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