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粮价数据是时间、空间覆盖范围均非常完整的经济史数据集,本文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空间计量方法对清代粮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演变进行时空分析。本文分别采用了地图可视化分析、空间几何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1738—1820年的粮价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数据挖掘,梳理了粮价的全局性和局部性空间分布模式,探索了粮价空间溢出效应的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乾隆朝中后期粮食贸易开始萎缩时,粮价的空间自相关性也急剧下降,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弱;地理距离是价格空间溢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且小麦价格比大米价格更易于受距离的影响;粮价分布的冷热点分析表明,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均对粮价分布格局造成影响,且社会动荡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深远。  相似文献   

2.
清代粮价数据是时间、空间覆盖范围均非常完整的经济史数据集,本文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空间计量方法对清代粮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演变进行时空分析。本文分别采用了地图可视化分析、空间几何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1738—1820年的粮价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数据挖掘,梳理了粮价的全局性和局部性空间分布模式,探索了粮价空间溢出效应的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乾隆朝中后期粮食贸易开始萎缩时,粮价的空间自相关性也急剧下降,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弱;地理距离是价格空间溢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且小麦价格比大米价格更易于受距离的影响;粮价分布的冷热点分析表明,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均对粮价分布格局造成影响,且社会动荡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1994年第1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上,本人以《清代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为题,就有清时期南方诸省的粮食亩产、总产和人均粮食拥有量,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把目光移到北方旱作区,看一看在鸦片战争前夕,那里的粮食生产达到了什么水平。  相似文献   

4.
也论清前期的海外贸易——与黄启臣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虽然是人们常提及的重要问题,但却有许多问题需要考察和廓清。近年间,黄启臣先生在《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清代前期广东的对外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清代前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广州外贸两千年》第210—244页)等文章中作出了许多非常有益的研究,澄清了很多学术问题。不过,就黄先生对清前期海外贸易状况和海外贸易政策研究的基本观点看,笔者感到某些结论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本文仅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黄先生和其他专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珍藏的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抄档资料,包括了1821年至1911年清朝的21个行政省域内各府(州、厅、县)的各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史学者从故宫档案中挖掘整理出的专题史料,是研究清代后期粮食价格最系统、最权威的资料,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其进行整理,有助于加强清代经济史的计量分析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史文献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历史上GDP研究的适用性及可能性,还有争论和分歧。分歧和争论的存在,表明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同时也说明有继续探讨的空间。GDP的统计和推算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数估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我们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缺少可靠的精准数据。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几年我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初步涉及了清代的粮食生产,最近在与几位美国、台湾学者合作研究《清代的粮食亩产量》时,更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用多种方法具体计算了清代的粮食亩产。在本文中想再就清代的粮食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和粮食的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提供一些数据,以求教于国内外的同行。粮食总产量=亩产量×粮食耕地面积,清前期的粮食耕地面积到底有多少呢? 按照史籍所记,清前期的总耕地面积有两套不同的资料来源、两套互有出入的数字(单位:亩)。  相似文献   

8.
正海洋史研究是近年来经济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但相对于东南、南洋,北洋贸易的研究相对薄弱,故本文选择北洋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以往的清代历史研究往往以开埠为界,分别在古代史和近代史两个领域展开。本文在时间上以整个清代为研究断限,尝试突破古代与近代的界限,对有清一代北洋贸易进行贯通性的整体考察。本文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利用常关档案、海关档案以及民间文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代北洋贸易研究领域中关注相对较少的问题作进一步探究。如清代前中期北洋的豆货贸易、环渤海地区的米粮运销、开埠后北洋地区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等。特别是晚清轮船时代背景下北洋本土帆船贸易的发展变化情况,尤为以往研究所忽略,本文着重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正18世纪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这些都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以往对于清代农业经济史的研究或偏重生产,或偏重流通;生产是流通的基础,"生产既支配着与生产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本文试图将粮食的生产和流通贯通起来,探索上述宏观背景下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考证了18世纪山东省的耕地、人口、亩产量、耕作制度等,并且对全省人地关系、人均粮食占有量、仓储存粮进行了量化估算,进而从总体上确定了全省的粮食供求状况。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探究18世纪山东省粮食价格的时间序列特征,包括季节性、不规则波动、长期趋势。此外,还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内粮食市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商品经济》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编辑部联合发起举办的小型专题讨论会。与会的30人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半以上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史学研究队伍中脱颖而出的青年学者。他们都曾对这一主题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会议的重点在于结合历史实际讨论有关的理论问题。这次会议是本着“严谨、思辩、创新”的精神进行的。大家在讨论中畅所欲言,论争激烈,高潮迭起。现将主要内容综合介绍如下: 对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清代商品经济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但对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的估计分歧很大。一种意见认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对麦迪森有关中国历史各时期GDP估算的引入,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也推动了国内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史中GDP的热潮。但对于GDP这一指标能否运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及如何运用GDP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界至今存在不同意见。为了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编辑部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于5月7日召开了"中国经济史中GDP估算的资料来源与理论方法研讨会"。本期刊发研讨会上8位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由于篇幅所限,其他发言将在下期刊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1):159-160
·古代经济史研究·饮食文化与海外市场 :清代中国与南洋的海参贸易戴一峰  83 1清代中期四川分府人口———以 1812年数据为中心曹树基  92 1论蔡京茶法改革———兼论宋代茶法演变的基本规律黄纯艳  10 6 1吐蕃统治敦煌的户籍制度初探金滢坤  116 1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刘磐修  12 5 1气候与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马 新  30 2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万 明  39 2中国古代关于商品买卖的法律文书研究郑显文  5 2 2论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的几个问题黄今言  93 3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分配的周期波动赵 冈  10 3 3·近代经济史研…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城市史和区域经济史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华北、江南等地区以及运河、长江流域,而对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的城乡经济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以重要商品的流通为主线,考察中原地区的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制度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丰富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清代中原地区城乡结构及其变动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内陆地区市场形成的特点以及市场机制对区域中心变动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年来尤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强调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经济史资料的整理、甄别与利用成绩斐然,经济史研究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专题性研究有所突破,经济史研究成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中青年学者成为经济史研究的主力军,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构建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取得了一定进展,经济史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经济史研究平台进一步扩大,经济史教学与研究相得益彰,等等。文章指出经济史研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主要为:学术评论尤其学术批评是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瓶颈;对部分新公布的经济史资料的甄别、深入解读和研究显得严重滞后,一些成果只是对关键词的简单量化统计,没有对资料、数据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挖掘与研究;重复研究乃至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贯通宏大且具有理论突破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历史学的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经济史在研究方法上各自为政,融合或相互借鉴有待加强;经济史教材显得比较单薄,难能满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我国前辈经济史学家论著的整理与研究重视不够;部分研究成果存在为数据而数据、为模型而模型的倾向;近现代档案资料公布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史研究的深...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发展是历史研究,或者更确切地说,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譬如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被视为推升英格兰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前近代社会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农业在其福利和税收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所谓传统学派的学者试图对农业总产出进行量化。随着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另一种学派,着重研究农业变动的社会和文化涵义。不过,传统学派的重要地位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农业的定量研究同样是许多大讨论的基础。譬如最近兴起的大分流讨论,即针对18至19世纪中国相对于西欧的经济地位,其中农业部门增长或衰退的争论便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史志宏研究员在其《清代农业生产指标的估计》一文中,对清代中国农业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收集和分析,堪称这一领域最全面的研究成果,必将对农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归纳方法与历史经验事实所具有的天然亲和力,是历史主义哲学和历史研究(包括经济史研究)高度注重归纳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概述了经验归纳方法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主义传统,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经验归纳方法在西方制度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与创新,尤其是对诺思的新制度经济史学和格瑞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做了重点的阐发。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在研究主题、史料发掘、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为了能够及时地反映这些研究进展,鼓励青年学者关注经济史研究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领域,加强中国经济史学界青年学者的交流,《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于2018年发起了"中国经济史青年学术研讨会"。继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会议后,2019年4月20—21日,《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经济史青年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1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清代的财政》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21日~2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继《清代的商品经济》讨论会后的第二次小型专题讨论会。会议讨论主要集中于清代前中期的财政问题。讨论中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的作风。与会代表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对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不作结论。以往对于清代财政研究不多,且人员分散,这次集中了部分在这方面有所研究的学者,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滇铜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其产量众说纷纭,学界接受的只是一个概数。本文以清代档案中滇铜历年奏销数据为基础,整理、推算出康熙六十年(1721)至咸丰三年(1853)共133年中119个年份的滇铜产量,指出其最高年产量达到1 466.98万斤,年均产量为969.5万斤,并归纳了不同发展阶段影响滇铜产量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20.
清代滇铜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其产量众说纷纭,学界接受的只是一个概数。本文以清代档案中滇铜历年奏销数据为基础,整理、推算出康熙六十年(1721)至咸丰三年(1853)共133年中119个年份的滇铜产量,指出其最高年产量达到1 466.98万斤,年均产量为969.5万斤,并归纳了不同发展阶段影响滇铜产量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