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制造工厂”的美誉。曾经,这一称号令多少中国人为之鼓舞和骄傲。而今,“Made in China”的行销天下,却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清晰地意识到:低成本、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终究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更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中国企业要想获得“话语权”,只能向产业链的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已是制造大国”……这些频现报端和热于嘴边的言辞表明,中国人似乎对制造业兴趣盎然并且信心十足。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最近又重新把制造业定位成其第五大支柱产业,怎不叫人对“中国制造”的能力心怀仰慕。但是,在“中国制造”的背后,  相似文献   

3.
尽管“中国制造”充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世界工厂”的繁华却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分得份额的微小形成强大反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走向“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扩大“蓝领”就业,造就大批具备高级技术素质的一线技工,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正日益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这个提法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这是外国人的看法。日本人认为中国具有日本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特点,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为主转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增加贸易顺差,本国币值升值,中国目前已具备80年代初日元升值的基础。在制造业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新加坡人认为:中国制造在各国还未意识到的情况下以其充沛的活力发展着,大批低工资的劳动力和可塑的工人是中国竞争的优势。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使地方自主管理权限提高,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浙江、上海、大连、武汉等十多个非常具有活…  相似文献   

6.
王进昌 《齐鲁质量》2003,(12):29-29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业内目前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众说纷纭。一时间,中国将变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辉煌的说法不时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7.
前一段时间,网上曾流传一篇题目为“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文章说,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几中国有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最多的工厂,但没有一家世界级实力的企业能制造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并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中国不缺管理者,  相似文献   

8.
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现时期,中国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工厂、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总量在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程度与绿色制造水平有显著关联度,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制造水平也较高。与绿色制造企业的分布相似,智能制造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关联度,即经济发达的地区,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也较高;高技术行业和知识密集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领先于其他行业;中国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整体上还不是很高,智能制造成熟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十四五”时期,中国应该制定实施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差异化方案,推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创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大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强化企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20多年,中国通过低成本优势,创造了“Made In China”的奇迹,惠及世界各国,也为中国创造了大量财富。但“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受到挑战,这是转而发展服务经济的好时机。“中国服务”将催生更多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中国应抓住时机加速发展“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10.
宋雨航 《中外企业家》2013,(6Z):147-147
"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国人乐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繁荣的中国制造业景象的背后,掩盖着严峻的事实:中国企业已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我国只有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加大力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才能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     
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经济浪潮里,中国企业将全面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进入WTO体系,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国内竞争,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大市场的一部分,不管中国企业是否走出国门,都将面对国际竞争,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利用国内劳动力低廉等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以致国外媒体惊呼:“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认为中国产品已经威胁到东南亚等国的制造业,甚至对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产生威胁。现在,越来…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上半年,丰田集团全球共销售汽车481.8万辆,超过通用汽车27.7万辆,打破了由通用汽车保持了77年之久的全球第一地位,这是丰田“领先工厂”的成功。去年出版的((丰田就这么几招》在为我们呈现一个世界汽车巨头卓越的TPS生产制造理念的同时,也抛给了我们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企业在大谈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之前,是否认真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中国的制造是否已经足够先进了,中国的工厂是否已经足够领先了?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时间,网上曾流传一篇题目为"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文章说,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中国有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最多的工厂,但没有一家世界级实力的企业;能制造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并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遣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中国不缺管理者,但缺乏对管理者进行科学的选拨标准,大量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计的无能之辈,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使得管理效益低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受到全球民众的青昧,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本文着重分析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原因、可行性和途径,指出开发先进技术、创造特色品牌、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并通过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案例分析提出制造产业升级转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企业》2006,(3):76-76
经济学界有关“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论题的热烈讨论已经持续多年。然而,在探讨中国何时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不得不面对中国制造业现实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与资源巨额消耗以及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已经引起了世界的不安,以忽视环境为代价,以大量消耗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为优势的传统制造业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国制造业发展需要理性选择,中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在国家层面的高度上重新进行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6.
<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可以说,全世界人民都在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提高了世界人民的福社,也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但是 ,中国是否具备条件继英、美、日之后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能否成为“世界工厂” ,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争论。“中国制造”现象产生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上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以及以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推动下 ,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加快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中 ,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营运中心是三个重要的环节。其中 ,研究开发环节属于关键地位 ,管理营运环…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贯穿于“中国制造”发展始终的,对于“中国制造”的过去、现在、将来,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制造”的逐步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中国制造”现阶段的发展瓶颈是科技创新;“中国制造”未来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然依靠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20.
《企业标准化》2010,(10):29-29
中国号称世界制造中心,但中国人并不怎么喜欢制造这个词,于是,整个业界都在提一个口号: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意思是,我们中国企业,不应当是一个制造产品的加工机器,而应当是一个充满内涵的创造体系.于是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时间成了企业界的主旋律,制造似乎成了低人一等的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