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借鉴有关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大米价格已有研究成果,对过去约三个半世纪米价数据进行整理、估测和观察.主要包含四方面工作:首先对清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货币标示的市场米价原始数据进行了汇集和整理;接着利用历次货币制度改革演变形成的不同货币之间数量兑换关系,把原始米价数据转换为名义米价指数;随后结合一般物价指数的整理和估测结果,把名义米价转换为实际米价数据;最后对实际米价长期变动若干特点给以简略观察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锋  彭凯翔 《经济学》2005,4(2):427-460
本文借鉴有关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大米价格已有研究成果。对过去约三个半世纪米价数据进行整理、估测和观察。主要包含四方面工作:首先对清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货币标示的市场米价原始数据进行了汇集和整理;接着利用历次货币制度改革演变形成的不同货币之间数量兑换关系。把原始米价数据转换为名义米价指数;随后结合一般物价指数的整理和估测结果。把名义米价转换为实际米价数据;最后对实际米价长期变动若干特点给以简略观察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米价"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宋王朝非常关心粮价的变动,这表现在无论是官修还是私撰的很多文献资料,留下最多的是有关米价的记录.大体上,除了某些特殊时期以外,两宋三百年间,可以说其米价比较稳定.由于政府的市场介入、战争和大小动乱、自然灾害、供给不平衡以及货币制度的紊乱等原因,米价亦曾有过激涨.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代君主中,恐怕很少有人象十八世纪的几位皇帝那样关心这个广袤帝国的粮食供应问题的。他们要求各省官员定期奏报天气、庄稼、收成、粮价和仓储积谷情况。这些奏折现藏于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使经济史学者有可能在一定深度上考察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粮食供应情况,以及政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而进行的活动。本文选择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考察,一是十八世纪中叶该省不同地区的粮食供需;二是1745—1756年米价的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完整地掌握了这一时期逐月米价的数据。有关第一个问题的观点,主要是根据叙述性的资科得出的,而米价数据除了有助于证实这些观点外,还可以说明全省市场区域的划分、核心与边缘地区价格变动方式的关系,以及各地粮食供应的季节性和循环性特点。而且,这些数据还有助于我们评估政府稳定价格的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1929-1930年,诸多因素引发全国米价暴涨,各地产生了异常的恐慌情绪.在平抑米价与解决民食过程中,遏籴成为政府调控米粮市场的主要行政手段之一.但在实行遏籴与否的问题上,国民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米商之间进行了一场“社会性与自利性”的博弈,即在维持社会政治稳定与追求利益最大化之间,他们有分歧,有碰撞,亦有妥协与趋同.期间,各利益集团的关系纠葛在一起,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全国统治确立初期,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米商之间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部学术著作的价值,并不以它研究的问题大小来决定。在学术史上,许多有影响的著作,常常都是从新的角度,对具体的小问题提出的新的解释,从而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这种“小题大作”的风格,更能体现近代科学的实证精神,在学术上的贡献,也不见得会比那些崇论议逊色。当然,小题能否大作,大作是否玄远,就只能看各人的眼光和功力了。陈春声这部著作,从十八世纪广东一个省区的米价分析入手,考察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按照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标准,问题实在不算小。但相对于时下国内史学界流行的许多纵横古今中西的宏篇巨制来说,把对一个省区在一个世纪中的米价分析写成一本约二十五万字的专著,也算得上是“小题大作”了。  相似文献   

7.
于继勇 《经济》2004,(4):37-38
3月15日,安徽省合肥市美菱大道银河公园菜市场的米价,已经有10来天没有继续涨价。这让前来买米的刘小文心里平静许多,再过两个月她就要大学毕业了,目前正在四处找工作。她父母一个失业在家,另一个在一居民小区看大门,全家的总  相似文献   

8.
自明末崇祯至清初顺治年间,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纷乱,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使得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延续多年的严重饥荒,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就东南诸省来说,这一时期粮食价格的上涨率是以倍数计算的,叶梦珠叙述当时松江府一带的白米价格云:“崇祯三年庚午年荒,谷贵,民多莱色,……然越二载壬申夏,白米每斗价钱一百二十文,值银一钱,民间便苦其贵,……自是而后米价大约每以千文内外为率,至十一、二年间,钱价日减,米价顿长,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八九分,识者忧之,然未有着十五年春之甚者,……白米每石级银五两,  相似文献   

9.
清朝的粮价奏报与其盛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王朝对于粮食价格之重视无过于清朝。自康熙来,逐步形成了粮价奏报制,一直延续到一九一一年清王朝的灭亡。现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经整理的雨雪粮价类档案有宫中档、军机处录副等数以万件。如军机处录副类,道光十九年至光绪二十五年就有一万六千余件。它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清代经济史极宝贵资料。笔者近期有幸阅读了这些大量档案资料中的少量部份,仅就粮价奏报制度加以初步考察,以求教于专家与读者。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月,一个没有地方行政之责的苏州织造李煦,作为康熙皇帝的耳目向皇帝奏《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称,“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钱、一两不等。民情安堵,共庆天庥。臣无地方之责,不应凟陈,仰见皇上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之至意。敢就所知,谨以奏闻。”在这里,李煦有“臣无地方之责,不应凟陈”之词,可见那时尚无织造奏报粮价之制,未免有点“凟陈”之嫌。但李煦此举深得康熙的好评,他在硃批中写道,“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凡有奏帖,万不可与人知道”。李煦禀承康熙的于“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的旨意,在十月奏“幸自七月至今,雨暘时若,目下正屈秋收,苏州地方,如前所奏,旁河田地,已获全收,腹内山田,亦得六七分收割。米价陈者如故,一两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代的粮食价格问题,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价格问题,美国王业键、日本中山美绪以及国内陈春声等学者在近年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1987年王业键先生又发表了《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一文,对1745—1756年福建的米粮价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氏的米价数据来自福建巡抚和闽浙总督逐月向乾隆皇帝奏报的粮价单和其他清代档案资料,其可信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从粮食价格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清代福建粮价的另一个侧面,即主要从非正常年景的粮食价格这个侧面,来探讨清代前期福建粮食供应和粮价的大体趋势,并由此就清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作某些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康熙朝米价中的商人行为陈东有清代前期,承接明代商品交换的惯性,在经济复苏之后,国内的主要产品(粮、棉、茶等)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市场中的主要力量──商人对商品的流通已经具有了主角作用。康熙朝后期三十年间的粮价奏折在直接反映市场粮价变动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3月15日,安徽省合肥市美菱大道银河公园菜市场的米价,已经有10来天没有继续涨价。这让前来买米的刘小文心里平静许多,再过两个月她就要大学毕业了,目前正在四处找工作。她父母一个失业在家,另一个在一居民小区看大门,全家的总收入每月平均900多元。这让她感到自己肩上的压力重了许多。  相似文献   

13.
李煦是曹寅内兄,曾任苏州织造,与江宁织造曹家、杭州织造孙(文成)家,结成“一体”。其中,曹、李两家,康熙皇帝尤为倚重。他们在经济上长期控制织造和盐务等权益,在政治上以皇家的“包衣”的身分充当康熙观察江南动向的耳目。李煦,从康熙三十二年至六十一年,长期任苏州织造,并先后八次兼任巡视两淮盐监察御史。他在任期间,千方百计地搜集各方面的情报,“密摺奏闻”。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摺》(一九七六年中华书局版,以下简称《奏摺》),辑录李奏四一三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勤于报告气候、收成、米价和民情。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以前的进出口贸易中,基本上不存在国外粮食输入问题,即使到明朝中后期,粮食也根本不作为一类商品输入贸易。这一方面是由于粮食这种低价值、重体积及不易保藏装卸易损坏的商品,在当时极为原始的长途航海贩运中,毫无利润可言,不可能成为商人热衷于贸易的货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不需要外国粮食输入。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南洋得到较快的开发是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在此以前还不具备粮食输出能力,进入清代以后,尤其是到康熙中后期,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可耕荒地开垦殆尽(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粮食问题愈益尖锐,表现在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上是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和不断上涨,康熙四十八年(1709)谕令大学士等调查京城及江浙一带粮价上涨的原因,李光地奏:“米价之贵,盖因人民繁庶之故”,康熙五十二年(1713)就垦荒问题谕  相似文献   

15.
为了鼓励规范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季刊》特设立年度最佳论文奖,每年度从《经济学季刊》发表的文章中评选出最佳论文一篇,奖金为人民币5000元。获奖论文由本刊学术委员会在提名论文中以多数投票的形式决定。2004—2005年度《经济学季刊》最佳论文奖提名论文是(排名不分先后):卢锋:产品内分工(第4卷第1期)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第4卷第2期)章奇、刘明兴:意识形态与政府干预(第4卷第2期)卢锋、彭凯翔: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第4卷第2期)陈晓光、龚六堂: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第4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古气候重建数据、中国历史上的米价、自然灾害、人口等具有一定间隔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与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不稳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温度的升高(降低)倾向于减少(增加)社会不稳定程度,降雪异常对社会不稳定的作用是结构性的,且二者对社会不稳定均具有较长期的影响;尽管仍有其他因素影响农业社会的不稳定,但即便控制它们以后,仍系统地发现气候变化对农业社会不稳定的深层次影响,这证明了本文有关历史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社会不稳定关联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当下的气候变暖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管理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管理为适应环境的变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从集权到分权,从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从机器管理到人本管理,从细密分工到流程冉造。管理逐步走向人性化、知识化、柔性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管理学产生以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做了分析和批判,在这个基础上认为管理的人性假设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止到动态、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历程。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不仅要符合人性自身的发展变化,也要注意与管理之间的平衡性和塑造性。主张从人性的具体性和历史生成性角度来看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桑茹 《经济师》2006,(11):200-201
科学技术正以无比的力量把人类带进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管理为适应环境的变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从集权到分权,从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从机器管理到人本管理,从细密分工到流程再造。管理正逐步走向人性化、知识化、柔性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民凭借本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地区经济。从农业的飞跃到乡镇企业的创新,从集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起步到个体私营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大发展,从对外开发区的建立到资本市场的运作,苏南人闯出了一条通向富裕和成功的现代化道路,显示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突出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