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彦云  赵磊 《现代财经》2002,22(12):3-7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在经济转型、基础转型、机制转型三方面,比较了我国与其他46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竞争力,认为我国的优势在自身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上。  相似文献   

2.
3.
遵循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积极发展吉林省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国际比较的启示左长青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九五"和下世纪前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我国整个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以促进二元劳动力市场转型 ,进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起点和根本立足点 ,因为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转型特征所决定的。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问题,各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保护本国粮食的长期供给能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路径强化了小规模农业经营。小规模农业经营制约了农业技术进步,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不容乐观。促进二元经济转型,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一直有所依赖的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正逐步减弱。区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紧约束,以原有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静态极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日益紧迫。本文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安全与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安全的意义,并提出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应对措施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产业结构现状与趋势两个角度对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与国外产业结构的相同指标予以比较。结论显示中国产业结构与国外产业结构有一定差距,但有些指标正在接近国际水平,这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8.
论产业结构低碳化及国际城市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碳经济既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又是一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游戏。文章借助国内数据证明了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大致是服务业的2.5~5倍,服务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比重相应地每降低1个百分点,总体碳排放强度将平均下降0.8~1.6个百分点,这一过程可称之为产业结构低碳化。经过碳排放行业分布和就业结构的国际城市比较发现,我国在产业结构低碳化方面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使中国在低碳经济这一国际新游戏中处于不利境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并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所具有的三方面衡量标准,即产业体系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其次,本文对三大衡量标准进行剖析,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再次,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三大指标体系进行测度,计算OECD六个代表性国家与金砖五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金砖国家虽然经济增长成就明显,但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2)在金砖国家内部,巴西的能源合理利用经验和俄罗斯的人力资本累积经验值得我国学习。(3)发达国家中,美国科技发展经验、日本和韩国的人力资本累积经验以及欧洲的能源利用经验都值得我国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转型时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政策带头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而政府无疑又是该政策的主体,政府的理性政策选择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状态。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产业结构政策对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平稳协调运行的决策作用,而结合以上诸点,并联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构思符合国情的产业结构政策正是我们所应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释放数字技术赋能红利是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阐述数字经济创新、技术赋能偏向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影响机理,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数字经济创新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间优化配置的重要驱动力,技术赋能偏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传导作用,而制造品、传统服务品与数字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差异决定要素流动方向。基于中国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创新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向服务化转型,这一结论与数值模拟的第三种情形相似,且在采用工具变量、调整样本范围、替换解释变量、考虑遗漏变量、排除时间趋势后仍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技术赋能偏向是数字经济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渠道,而市场机制是数字经济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更深层次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两难抉择、资源环境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等诸多难点问题。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多元化道路,以及以多元化发展道路为核心的对策体系,可以化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的双重压力,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两难抉择;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则可以突破资源环境与市场需求的约束,防止市场与政府失灵,确保中国能沿着多元化发展道路,完成由二元经济向现代化一元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现象[1],作为东部地区的河北省,经济发展同样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特征予以测定分析,并指出目前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推进城市化,在城市部门进行一系列改革;在农村改革土地制度,实现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进入非农部门就业。这对于河北省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涛  高东胜 《经济学家》2012,(12):85-94
本文研究发现,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对非农就业增加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效应,而非农就业的增长通过供求效应对通胀产生双向影响,这导致货币、通胀的简单对应关系在转型经济条件下难以有效成立,货币扩张并不必然导致通胀,而收紧货币抑制通胀的传导效率较低,并会抑制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换言之,货币政策尽管属于短期政策工具,然而转型期的货币供给却具有长期结构效应,针对短期的失衡有利于长期结构调整,而短期内有效的政策加剧了长期结构失衡这一困局,货币政策需要和长期结构转型政策建立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持续扩大的外贸顺差给我国带来了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但同样反映出以耗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的出口扩大化和内需严重不足两者间的矛盾.形成这种发展态势的深层次根源正是我国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或者说是农村经济的长期过度落后.  相似文献   

16.
持续扩大的外贸顺差给我国带来了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但同样反映出以耗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的出口扩大化和内需严重不足两者间的矛盾。形成这种发展态势的深层次根源正是我国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或者说是农村经济的长期过度落后。  相似文献   

17.
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经济发展、发展阶段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和标准模型等方面探讨了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结合当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市场需求效应、城镇化效应等需求端的作用。以中国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检验需求端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产业间、产业内的结构转型升级,选取1987年各省份邮政营业网点数的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基本结论不变;(2)数字经济发展在需求端主要通过人均收入效应、市场化程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三种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间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异质性。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的投资力度,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二元经济结构视角下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令人担忧。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较为突出的因素。本文借助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20世纪初期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之后存世长达百年之久,模式几经变迁,对中国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20世纪以来二元经济模式发展的演变史实为基础,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从三农视角对20世纪三种二元经济模式之成因、结构特征及其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三种二元经济结构均导致城乡分化、三农衰败的共同结局,但在具体路径选择及影响程度等方面又有不同,具体表现为:(1)20世纪初期形成的市场诱发型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城乡不平等贸易、资金市场性流动等市场机制作用,导致社会阶层与城乡严重分裂、社会失控的局面;(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制度约束型二元经济结构通过统购统销、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刚性制度约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与农民收入的过度平均;(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复合型二元经济结构则由于制度刚性约束与市场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三农在城乡贸易、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劣势地位.文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复合性质及其内卷化发展特征,为如何依靠市场驱动和制度改革来破解当前二元经济的困局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