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金融(银行)改革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金融(银行)改革具有典型的"机构范式"特征,遵循了"机构范式—机构调整—行政主导"的改革逻辑。行政部门在台湾金融(银行)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试图通过银行机构的设限、设量调整实现改革目标。通过对台湾金融改革历程和绩效的考察,本文认为台湾行政主导的金融改革不仅无法实现银行业效率的整体提高,还将衍生其他经济金融问题,如台湾银行业登陆困境等,台湾银行业改革面临范式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为深化金融改革献计献策今年,全国经济改革的春潮涌动,这不但为深化金融改革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也为金融改革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本期“金融改革笔谈”刊载了4篇文章,就当前金融改革中一些重要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各抒己见,谈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黄志凌同志认为金融改革不可能孤立进行,必须很好地协调计委、财政和银行三者的关系,加快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个意见是很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金融控制、广义铸币税与经济转轨中的价格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金融、弱财政"曾是中国转轨经济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将分析造就这种特殊经济格局的主要原因,以及这种格局对经济转轨和金融改革产生的影响。为了将金融与财政两个经济领域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我们引入了广义铸币税的定义,即置于金融控制下的银行体系创造的存贷利息差。研究表明:广义铸币税的存在使政府有能力弥补经济自由化过程中迅速下降的财政收入,从而使中国成功地避免了前苏东国家在转轨时期出现的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研究结论表明,在政府建立有效的财税制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之前,保持金融控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掣肘,区域金融失衡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欠发达地区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产生的"资金外流"诱发区域金融失衡:在市场调节层面,"资金外流"导致欠发达地区融资权"有权而无利";在政策调节层面,"区域差异"引致欠发达地区融资权"实质不公平"。矫正区域金融失衡急需兼具财政和金融双重功能的政策性银行的责任担当。在我国当前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时机并不成熟的背景下,可以通过设置区域政策性银行,对欠发达地区的融资权进行"补强",发挥其区域协调的政策性功能,重构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黎欢 《武汉金融》2014,(4):20-23
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在地方政府干预和银行自身改革两种力量的作用下,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变迁的影响,相较以往文献对金融发展、地方政府干预两个关键指标的刻画做出显著改进。研究发现,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造成的"弱财政"背景下对地方银行信贷进行干预,会固化资本积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方面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集约型"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学习邓小平同志经济思想努力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王德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金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国过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要靠财政发挥调控作用,金融是财政的附庸,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的渗透力大大增强了。资源的商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视角,考察了我国财政与银行关系的演进,分析总结了关于大财政、大银行的讨论,并结合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转型与国有企业改革,从银行活动领域的扩展中,探讨了我国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的形成过程。作者以宏观视角研究了财政风险金融化、金融风险财政化的转换,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财政与金融关系的定位。本文研究提炼出关于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困境 (一)社会经济行为主体的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经济行为主体的信用观念淡薄,直接影响着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是政府的行政干预.近年来,虽然在法律上已经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仍然被当作政府的"第二财政".国有商业银行仍承担着许多作为金融企业不应承担的政府职能,在政策性银行分设后继续办理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如:发放特困企业"安定团结贷款"、救济性贷款、项目集资性贷款、旧贷款挂帐停息等业务.  相似文献   

9.
<正> 在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金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调控手段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致使宏观经济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银行是财政的附庸,成为财政的出纳,银行的信贷、货币资金只能起到给财政进行填平补缺的作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银行虽然被确立为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金融宏观调节机制不健全,手段不完善,因而货币、信货规模失控和紧缩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从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邵阳市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出发,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供需现状,指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从产业发展、财政引导、银行支持和保险参与等角度探讨了化解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投资体制涉及计划,财政、金融、物资和物价体制,其改革必然是复杂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因此,要把其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研究。一、建立经济制约机制。要改变一家批,大家干的现状。计划,财政、银行应各司其职,一体化是不适宜的。计划部门应重点研究制订长远规划,规定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控制投资方向,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2.
<正>3月2日至16日,全国两会期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工行行长许海就当前我国和云南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热门议题中的"沿边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绿色金融"和"银行助力企业化解信贷风险"五方面内容,向大会提交了五项提案。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助力沿边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欧元区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梳理,认为欧元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在遭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银行业冲击时,财政重组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损失;深层次原因是欧元区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和制度缺陷,欧元区内部国家发展不均衡。从财政的角度来看,欧元区不是财政联盟,不能通过转移支付,把财政状况良好的成员国向财政状况糟糕的成员国提供资金;从金融制度来看,欧元区缺少为问题银行提供无限资金的"最后贷款人"。  相似文献   

14.
县域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的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县域金融发展缓慢,其实质就是金融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失衡。作为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失衡的回应,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当地政府、企业自身及银行等方面进行理性调节就成了必然选择,也是治本的首选。本文试图从海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金融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出发,剖析造成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慢的原因,并探讨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简称:中投保)是财政下属的经营性担保公司,专为中小企业商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 中投保的出现及其在"转制基金"①方面的运作很好地实现了商业银行、行业控股公司、中小企业四者之间的"利益连锁、风险共担"机制,解决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不易控制原因而难于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财政的有限资金起到了"财政杠杆"作用,扩大了受惠企业的范围和额度,有利于财政资金在国有企业流动资金供给领域的有效退出;这一机制也加强了对受惠企业还款的约束力度,使得原先财政委托贷款转变为银行的贷款,强化了商业操作的概念."中投保"在转制基金上的运作模式可以视为一种金融创新,为我国在金融运作机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很具特色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许健 《金融研究》1988,(8):9-12
(一) 银行企业化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它制约着宏观金融间接调控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的形成。深究银行企业化难以深化下去的根本原因是: 其一,财政对各专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制度窒息了各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活力。目前,各银行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仍然是财政视银行为行政预算单位,银行收入多即上缴多,收入少即上缴少,财政可以任意主观地提高向银行征收利润的比例,利润抽上去,然后按人头返回作为各银行的经费。在这种典型的行政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下各个银行人均留利都一样,分配上吃"大锅饭",经营成果与自身利益不挂钩,银行必然缺乏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能力,也无法形成银行微观机制的动力结构。  相似文献   

17.
《银行家》2009,(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富裕阶层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其迅速膨胀的理财需求为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而近两年来我国私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私人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遭遇了"中国式的困境"。比如:分业经营的局限,严重的金融产品同质化,金融工具的单一,以及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等等。正是带着这些疑惑,本期银行家论坛邀请到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专家,为我们解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走出困境等相关问题。所有嘉宾发言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其所在单位。  相似文献   

18.
任荷 《西安金融》2003,(10):41-41
一、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原因分析(一)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原有的“财政是爹,银行是娘”的资金供给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一些企业仍然把资金需求建立在对银行的依赖上,部分企业领导还没有完  相似文献   

19.
<正>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随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坚持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方向"的决定。十年来,金融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在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问题上,还未有所突破。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完全理解和实现邓小平同志"真正的银行"的理论思想。本文就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什么是"真正的银行"?就是商业银行。什么是"银行企业化"?就是依照商品价值规律,采用商业核算原则,经营银行业务。"坚持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方向",就是实现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当前,深化金融改革和转换专业银行经营机制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把专业银行现行体制转变为商业银行即"真正的银行"体制。  相似文献   

20.
略论我国银行信贷资产的保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是经济生活中令人关注的现象 ,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已经成为威胁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大隐患。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不仅难以化解累积的信贷风险 ,而且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不良资产的形成 ,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现实的原因 ,有体制的因素 ,也有管理的因素。化解不良资产 ,不只是哪一家银行的责任 ,而是一个综合的经济金融问题 ,银行、政府、财政、企业应携起手来 ,共同努力 ,逐步化解不良资产 ,求得银行信贷资产的保全。   一、加快体制改革1 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 ,理顺政府与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