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土地财政与我国财政体制关系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得地方财政陷入困境,为了财政平衡,地方政府把眼光投向了土地。本文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土地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缺口和土地性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占比之间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体制、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结构不合理确实诱导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操作行为,并且土地财政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问题,要依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区别城市基础设施的种类和特点,研究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把握建立高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子系统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突发事件中,而且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中,并对公共基础设施及其资源的整体供给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内部子系统的相互影响,构建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评价模型,并综合德尔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和灰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明显高于区域内其他城市。天津的电信系统和苏州的轨道系统、防灾系统能够有效改善相应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促进区域相对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城市集聚力为标准,构建了最优土地财政规模模型,同时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土地财政规模,使得城市集聚力达到最大,这一最优规模与消费者工业品支出份额、住房边际成本增速、贸易成本、土地财政使用效率正相关,与工业品消费替代弹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香港土地基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产物,经过长期实践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经过长期的有效运作,香港土地基金积累逾千亿美元,为特区政府提供了重要财政基础,对稳定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土地基金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寻找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包括多个方面,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土地财政是我国土地市场发展、改革税收体制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反映,它还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体都特别关注土地财政。土地收益早已是我国大中城市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所有城市的大概信息,还有小城市,土地财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先简单介绍土地财政的发展现状,再以扬州江都沿沿江为例展开论述,具体说明了土地财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处在供需结构不平衡、技术更新快、政策支持多、试点项目新的发展初期,作为电动汽车能量补给的重要配置设施,急需合理供给、适度超前布局。由于存在投资规模大、出资权责不清、供给主体单一、风险多元化、配套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充电基础设施缺位和错位现象并存。对此,可从财政支出中的直接投资、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及财政收入中相关税费减免优惠和预算安排等,为即将步入快速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创造良好的财政环境。  相似文献   

10.
庞钊珺  张恒 《经济师》2012,(9):12-13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政策,反映出目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投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强化。而在实践当中,我们应清晰地看到,财政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其中有现阶段财税体系事权下沉、财权上升,二者不相匹配造成地方投入不连续、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利益格局固化的沉疴顽疾,还有项目决策不科学以及建设管理上的相关问题等。文章针对财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较低效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影响投资建设效率的一些重要因素等,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土地财政"加剧了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上涨。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并最终导致地方财政支出加大。应通过设定价格上限政策、标尺竞争政策、特许投标政策、社会契约等路径选择,以走出地方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12.
资金和融资问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障碍,城投公司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巨大的融资和偿债压力。各地政府为解决资金和融资问题,普遍的做法就是把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将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用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的来说有三种模式,即土地储备中心模式、一级整理模式、划拨增资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劣,本文通过分析其不同特点,提出了城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用的以土地收益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纵观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总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设施因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获利能力低、市场调节作用微弱等特点,而极易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造成经济发展缓慢。从国际经验来看,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解决之道,政府的直接介入是必要的选择之一,其中财政投融资就成为最重要的资金渠道。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土地财政从形成、发展乃至演变成今天这一褒贬不一的概念,是有着特定的体制因素和制度背景的。因此,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一种行为模式,其选择有其现实的合理性。本文从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大连市为例,通过土地财政与反映地区发展的不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指出土地财政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土地财政在短期内无法完全退出经济的现实背景为前提,从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地方土地财政改革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其今后的地方财政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利用2003~2012年的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双对数模型估计了基础设施的投资乘数效应。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教育投资对国内总产出的促进作用最大,培育人才对促进经济的作用显著。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对中部地区总产出的促进作用最大,教育投资对西部地区总产出的促进作用最大,水利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总产出的促进作用最大,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在各区域存在不均衡效应,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国各地"土地财政"收入的"蓬勃发展","土地财政"一词如今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而"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也愈演愈烈。本文以江苏省土地财政为研究对象,结合图表分析了其土地财政基本状况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财政现象是在中国大陆特定土地管理、财税体制等制度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而出现并发展演变。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预算软约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土地出让收入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引发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国有土地权益流失、房地产市场泡沫、征地拆迁矛盾冲突、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等经济社会问题。当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十分迫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考察了我国土地及土地出让制度的发展演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依赖程度、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及面临的挑战,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国际相关经验,提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总体思路,具体为: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出发,在保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流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立足降低和弱化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坚持短期调整与长期改革相结合,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务管理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财政相关风险。文章最后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财税体制、加强政府土地相关收支管理、深化相关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方琼 《广东经济》2002,(4):16-21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人口的大量聚集需要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与城市基础功能的不断完善,这不仅是保证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支撑条件,也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建设资金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广东省城市建设投资的总体水平在全国位于前列,但省内各地投资水平差异性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政府单一投资主体难以达到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为此,建议在稳步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大力引进各类投资主体,建立与完善政府投入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以促进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保障“十五”期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