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一)区域经济与区域整台就区域经济研究的对象而言,"区域经济"涵括两个范畴的研究:一是,针对单一国家内部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寻求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策略研究;例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区经济计划等。二是,超越国家地理概念的区域经济整合;例如:图们江开发计划、东盟东部成长区(EAGA)、世界3大区域经济组织等。区域整合是当前及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世界3大区域整台体分别为: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三者中,…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论证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的有利条件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包括增强高密度城市群的聚合功能与一体化整合,发展区域内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培育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构建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联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体化网络;联手进行环境整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3.
纵观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它特有的属性,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城市经济的摇篮;是市场经济的温床;是县域社会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钟海州 《宁波经济》2005,(12):8-10,14
环杭州湾区域与中部地区互动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将加速两个区域的经济合作;两个区域重点可以在资源供应与深加工、港口与腹地、民营经济等多个领域开展更加主动的合作;两个区域的互动发展要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对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铁岭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举办本科教育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建立铁岭市本科学院,对促进铁岭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李江宁 《山东经济》1996,(2):F002-F003
试析山东经济的区域性体系性特征李江宁一中国有若干大的经济区域,如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域,以大连为窗口的东北经济区域,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区域,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区域……;在这之下还可分出若干小的经济区域,如以徐州为中心,包括苏、...  相似文献   

7.
王蕾  叶磊 《北方经济》2008,(10):54-5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恢复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内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基础的协调发展;积极备战,以“三线建设”为代表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非正常协调发展;抓机遇、抢时间、争效率,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统筹全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西互动,点线面互动动态协调发展4个时期。总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发展区域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义群 《科技和产业》2023,23(15):79-85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基于浙江省数字经济和区域经济之间复杂、交叉、多维的互动关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12—2021年的经济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之后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关键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数字经济影响权重最大,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影响权重最大;10年间,浙江省数字经济和区域经济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并总体处于稳定上升趋势;96.88%的浙江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指标平均关联度大于0.65,耦合作用较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和“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企业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二重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是在摆脱计划体制下行政束缚和破除区域内部各地市场封闭状态下推进的。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将逐渐形成以市场力为主导,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协调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发展机制。区域合作将更多地体现为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为导向,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向。加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关键在于: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区域合作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展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区域内产业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中国经济出现10个重大变化:经济增速放缓超预期;消费成增长主要动力;企业利润整体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股市持续萎靡下行;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经济区域结构调整加速;外商投资增速放缓;人口和资源红利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2.
会展     
《新财经》2008,(7):118-119
中国区域经济国际融洽会在津召开;“金圣杯”中国商业文化高峰会在京举行;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评选揭晓;第二届奥运经济(北京)论坛举办;2008冠军论坛在北大举行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经济要树立统一发展理念,坚持体制创新,构建共同市场,努力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资源共享;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要明确发展定位和产业分工,构筑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和服务体系,更快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相似文献   

14.
两天来,“全球脑库论坛”围绕着“区域经济整合”的核心主题,首先,多角度、大视野、更深入地讨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模式”,“区域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前景与展望”等战略构思;其次,遵循理念与现实结合的准则,理性地分析了“经济自由化思潮对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税收和法律问题”,“政府  相似文献   

15.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F0004-F0004
一、2010年度特别推荐 对于以下几类稿件均优先审稿、优先发表: 1.区域经济类稿件,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区域经济”文章为主,同时涉及其他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中西部发展、珠三角、沿海开放经济等;此外,还将陆续推出:“区域文化”、“区域发展对比研究”栏目。  相似文献   

16.
工业:现阶段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经济中,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阶段,对经济发展起主要的、支撑的、导向的作用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有:(1)比较优势强;(2)产值利润占的比重大;(3)产业关联度高;(4)市场需求大;(5)劳动生产率较高;(6)创新能力强。主导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与主体,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湖南许多县市已有或正在培育主导产业。如:浏阳的烟花鞭炮、生物制药;长沙县的三一重工产品;望城县的旺旺食品;宁乡县的圣德西、忘不了西裤;醴陵市的烟花鞭炮、瓷器;武岗市的武岗鸭养殖与加工;汉寿县的甲鱼养…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广州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以下六方面特点: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均衡、优质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克服多重瓶颈制约,继续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竞争力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市场销售增长态势良好,价格水平总体呈现涨势;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城乡就业继续改善。  相似文献   

18.
坚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比较优势思维”,理清发展空间;坚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用生态化的思路谋求县城经济的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百色市正式实施构建“右江三角特色经济区”(以下简称“右三角”),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百色市做了的战略抉择。“右三角”六县(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2004年为例,该区域人口占全市65.81%;土地面积占47.69%;生产总值达165.19亿元,占全市的80.37%;人均GDP6798元,高出全市平均数1234元;  相似文献   

20.
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详实的数据列举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地区性差距,从不同角度对造成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提出建议。主张采取大都市化的发展战略,满足生产集约化的要求;加快实施以环境生态为基础的区域人口流动战略;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战略;统筹协调解决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