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西夏春季修渠徭役出工日数从5日至40日不等,这不仅与西夏计田出役的徭役科派制度有关,同时也和西夏每年一交之租税簿册的编制与呈递过程有关。这种税账内容不仅包含赋税数据,还有徭役日数,税账在下一年的二三月递交中央,中央根据此账制定春季修渠、科派徭役事宜。同时,春天修渠“百伕免一伕”的纳椽免役制中,“百伕”和西夏迁溜掌百户的籍帐制度有关。西夏税账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用途不一的文书,但相互间联系紧密。西夏除了独有的民族籍帐制度与唐宋有所不同外,也继承了两税法以来以土地为中心的中原籍帐制度这一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耿元骊《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下文简称耿著)以新思路、新理论对土地制度、唐宋变革论等老问题进行解读,立意打破传统观点,重新建构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历史关联。以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研究为其学术开拓空间,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土地制度研究呈现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耿著可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正文(五章)、余论及征引文献。绪论主要是阐释将运用的理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了伍丹戈先生的新著《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得益非浅。此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万余字,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明代的官田和民田。第二、第三部分探讨明代均田、均粮运动的由来和发展。第四部分阐述明代均田、均粮运动的历史意义,也是本书的结束语。全书内容充实,分析缜密,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汇集。它的出版,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特别是对于明代经济史的研究来说是一个可喜收获,读者会因此而有所裨益。 (一)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曾是我国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有的主张,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的则认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态。然而就实际的土地问题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土地制度的具体深入研究更是欠缺。作者选择了明代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官田和民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这种研究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围绕这个问题,首先研究了明代官民田土的来源。作者认为,明代官田的来源,常常是凭借封建国家的统治权力,通过各种籍没形式而取得的。虽然屯田,牧地和赐乞庄田不是来自籍没,但也是依靠统治权力取得的,而且是比籍没  相似文献   

4.
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实施以确权颁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改革,并且维持这一土地关系"长久不变",是破解"三农难题"在重点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变迁,而固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则是推行这一土地关系"长久不变"的逻辑前提。家庭承包制在财产权结构上对不同成员权的包容性,决定了以新增人口来持续调整土地这一绝对平均主义的伪公平性。固化成员权不仅是建立排他性农民家庭土地财产权的基础,而且还需要在固化成员权过程中充分表达农民主体意志,实行用手投票的公共选择,完善村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元代农村基层组织与赋役制度陈衍德笔者在参与《中国赋役制度史》①一书的撰写时,注意到元代农村基层组织与赋役制度的关系问题,但限于该书的体例和篇幅,无法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元代农村的基层组织是社,社的编制以自然村为基础。在中国封建...  相似文献   

6.
黄册制度是有关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它的起始,一般多据清修《明史》所言,持洪武十四年(138年)说,似成定论。然而,在明人的有关记载和契约文书之中,提及黄册是以洪武四年(1371年)为始的。明代黄册制度之起源,实应追溯到洪武初年实行的小黄册之法和户帖制度。一黄册名称由来明代户籍与赋役的基本册籍,何以称之为“黄册”?《明史·食货志》说:“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了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  相似文献   

7.
改革与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思考蔡秉玺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带来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刻变化。农民因获得了土地的直接的使用权,可以和土地这种最基...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成因1 .农村土地制度的形成与缺陷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因。从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来看 ,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 949年到 1 95 2年 ,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实行“耕者有其田” ;第二阶段是从 1 95 2年到1 95 6年 ,在农村开展合作化运动 ,把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 95 8年后又演变成为“队为基础 ,三级所有”的制度 ;第三阶段是 1 979年以后 ,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依据人口多少 ,把土地平均分…  相似文献   

9.
土地制度是人们在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土地方面所形成的关系的总和.其基础足土地所有制形式,一定社会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构成该社会巾土地经济关系的直接基础.而土地制度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土地所有制形式,它还涵盖了土地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目前,根据国际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土地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这三种土地制度模式在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合分析已有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论证了"所有的制度经济学实质上都是关于产权的经济学"这一命题。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综合分析了制度经济学本质上都是研究产权安排或者说是以产权为核心而展开的;第四部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核心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它与其他流派经济学的关系等问题,得出结论:新制度经济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产权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述评基础上,阐释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从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需、成本和博弈分析为核心构建了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提出这一研究框架下三个重要理论命题,即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给与需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管制权限配置。这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是里甲制向图甲制的转承时期,也是中国赋役体制发生质变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从存留下来的浙江遂安、徽州祁门两县的赋役册、实征册入手,以该地区“户”的演变为视角,观察户与其上的里甲、家庭与其下的丁口之间关系变化,以此考察浙皖丘陵地区赋役制度的整合。浙皖丘陵地区,从明初至嘉靖年间,户既是赋役承纳主体,也是赋役评定客体。到了明代末期,户仍是赋役承纳主体,赋役评定客体的功能已经减弱。顺治年间户的含义与明末基本相同。康熙年间,是户的含义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户双重身份基本瓦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中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有关历代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专文专著逐渐增多,但迄今为止,尚未见研究古代仓制的专著。中华书局出版《唐代仓廪制度初探》一书,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我们有幸先睹新著,对此书在理论阐述、史实考察以及研究方法诸方面的特色颇有感触,是作读后,略抒浅尝之味。  相似文献   

14.
序论——封建租佃经济的三大历史前提产生于唐宋之际地权关系与阶级构成的变动之中 多年以来,经各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与持久探索,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的变革期、转折期这一点,已经成为包括各种倾向与不同流派在内的多数学人之共同认识。历史表明,公元九至十一世纪的我国社会,在地权关系、经济结构、阶级构成、政治体制、赋役制度乃至社会习俗、心理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萌动、发生着一些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使宋代社会呈现出与前迥异的不同世相来。笔者认为,上述变动的实质性内涵,就是我国中古社会正在经历由封建前期向自身后期转化的过渡时期。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在总体结构上的诸多变动,是这个过渡由以发生的原始动因;而契约租佃经济之取代中古田制经济和部曲庄园经济,则是这个过渡的具体表现。宋代佃户制的研究,之所以会成为宋史研究积年不衰的中心课题,其因即在于租佃经济的成立确是其时诸种变化中之关系最巨者。  相似文献   

15.
谢冬水 《财经研究》2016,(4):102-111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的双重视角,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为地方政府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内在激励,而土地的政府垄断供给则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实施这种偏重空间城市化的行为提供了手段。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土地供给数量越多,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这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确实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推进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和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是实现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土地的宏观管理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利益考虑等原因,未能有效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低效利用.所以,如何保证公众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知情权就成为公众有效监督政府的关键因素.因而,本文从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及功能、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标准、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与途径以及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政府制定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土地的宏观管理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利益考虑等原因,未能有效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低效利用。所以,如何保证公众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知情权就成为公众有效监督政府的关键因素。因而,本文从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及功能、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标准、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与途径以及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政府制定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 府县吏典在经济事务中的巨大危害 黄梨洲云:“盖吏胥之害天下,不可枚举,而大要有四:其一,今之吏胥,以徒隶为之,所谓皇皇求利者,而当可以为利之处,则亦何所不至,创为文网以济其私”。吏以求利为最大目的,而国家经济事务直接与“利”有关,自然是吏典们干预的主要对象。 所谓经济事务,当以征派赋役为主,吏书由此得利亦最厚。洪武初朱元璋建立粮长制度,就是因为“郡县吏每遇征收赋税,辄侵渔于民”,现在设粮长督其乡之赋税,是“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矣”当然这达不到除弊的目的。吏典在赋役征派上作文章,有多种途径。比如造册。赋役之征派依据土地及人口册籍,已见前述,吏书可任意涂改,从而改变征派之额。永乐初福建巡按张翥上书,说“近在外诸司每阅四月造册,各遣人进缴。然仓场、库务、水马驿、织染、军器局衙门额设官吏二人,或一人有故,一人进册,所管钱粮造作,委之吏胥,欺诈百出”。洪熙间又有浙江参议戴同吉上言,说嘉兴、湖州、海宁等地的闲吏、粮长之类,“有征其税丝粮草、侵用不纳官者;有假造作横敛无度者”。  相似文献   

19.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具有社会性,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土地的宏观管理者,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与地方政府有着各种关系的“政府性质的企业”或个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寻租行为。从而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政府管理职的缺位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官员“群体偏移”的腐败现象。本文拟从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及功能、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标准、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与途径以及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等方面对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政府制定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