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晨 《南方农村》2010,26(2):41-44
本文回顾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进程,分析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和促进组织内部法人治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问题,必须深入到农村信用社内部的产权配置、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组织架构等方面,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经营机制的转换、组织体系的搭架,均必须以明晰产权为基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不明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系、转换农信社经营也无从谈起。因此,明晰产权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工商登记制度和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独立民事现任的法人实体制度,构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的基本框架。其核心是集体经济组织本身的法人登记要到位,法人实体要健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缺位的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泰兴市现有24个乡镇,887个行政村,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转。但是,由于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进行法人登记,而出现了许多深层问题和矛盾。诸如市场主 不规范;法律诉讼难履行集体资产受损失;依法管理缺抓手,出资主体难落实,等等。因此,尽快建立健全法人治理制度,是实现依法施政,依法治经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高旸 《农村经济》2007,(6):64-65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2003年以来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但时至今日,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仍很不完善;股权设置不合理,"三会"制度形同虚设,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省级联社和市级联社(办事处)的行政干预使基层信用社缺乏经营自主权,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机制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反思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构建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忽视了治理结构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与农村社会经济环境适应性的基础上重构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必然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改革.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实践看,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已成为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归于任何现有的一类法人.因此,构建全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制度也就成为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内涵并探寻其规制路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演绎法,归纳法。研究结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应具有法人的一般属性,《民法总则》中关于法人的一般规定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特别属性的探寻和建构,应从既存规范性文件出发,着眼于当前改革实践的实然态,并落脚于国家政策性规范指引的立法应然态。研究结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规制,在国家法层面,应统一规范其功能定位、财产构成并限制其经营行为,而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和股权设置等内容,应交由地方性法规作原则性规定并由农民集体自决。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内涵及其在土地征收中权益的实现途径分析,以期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基础参考。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系统推理。研究结果:(1)成员资格的认定及内涵的界定,是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基础,而成员权的高含金量决定了成员身份认定的复杂性;(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内涵与特征表现为:土地是维系成员权的根本,成员权的财产边界意识强烈,成员权强调"家庭"单元,社会成员权应优先于经济成员权,成员权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研究结论:(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应遵循自治性、保障性、唯一性和尊重性4个基本原则;(2)成员认定及成员权内涵界定,应综合考虑户籍、承包权、权利义务、土地保障等多种因素;(3)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要平衡;(4)土地征收中成员权的实现要坚持村级留存和直接分配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预期难实现的根源在于法人地位缺失,明确其法人地位已经成为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从《宪法》规定、法人资格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问题;基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功能、治理机制、产权结构、收益分配上有与合作社一致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运作机制上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些差异,提出将其明确为合作社法人较为适合,但需要单独立法。  相似文献   

9.
正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制度创新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大有可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盘考虑,不断优化制度供给,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土地要素活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要新的制度供给须要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就是将农村集体原来直接支配的土地资源转变为土  相似文献   

10.
1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1.1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主要特征 现代公司制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公司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拥有由股东投入的股本形成的法人财产,股东以投入的股本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②公司由一个法人治理结构来经营和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责、权、利制度的组织结构形态。它的产生源于公司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维度分析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机制,探究治理机制完善途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因子分析、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1)农地整治项目契约治理包括控制权配置、风险分担、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等机制,关系治理包括信任、承诺、沟通和合作等机制;(2)农户对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机制的评价(3.50/3.62/3.44)整体处于"一般—比较满意"水平,对政府主导整治项目的评价得分(3.50/3.62)高于非政府主导整治项目得分(3.44);(3)契约治理首位障碍因子为风险分担,关系治理首位障碍因子为沟通;(4)政府主导整治的首位障碍因子为变更通知/技术交底(障碍度5.54%/5.41%),非政府主导整治的首位障碍因子为风险处理程序(障碍度5.42%)。研究结论:合理分担风险、加强信息沟通,是完善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机制的有效途径;当前农地整治仍应以政府主导为主,非政府主导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世明 《水利经济》2010,28(1):19-23
综合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就和效益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呈现3大特征:①治理面积递增,治理速度加快;②治理范围扩大;③治理成就存在区域差异:中国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但水土流失治理最快的是东部地区。治理效益方面,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m3,增产粮食180亿kg。水土流失治理整体效益明显,但治理效益存在区域差异:南方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水总量的40.9%,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总量的57.2%。水土流失治理的投资效益也存在区域差异:东北水土保持措施的投资效益比最高,依次为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地区。并由此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政府重视和善治,善治的方略应涵盖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整体性视角下新时代水治理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态环境的愿望,对我国水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治理体制亦需不断完善与创新,以保障水治理的全面共建与平衡发展。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针对我国水治理体制发展面临的"棘手性"挑战与碎片化问题,对我国水治理的党政群共商共治体系、和谐治水文化体系、内部协调机制、外部协同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的完善进行探索,建立目标与手段双维发力的整体性水治理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失真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会计本身的原因,而是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对管理当局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有关.要从根本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除了完善有关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外,应当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的操纵.  相似文献   

16.
讲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相比较而言,各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治理逻辑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浙江省长兴县高度重视运用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把诚信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和乡村治理创新的有力抓手,用诚信涵养善治乡村。文章旨在通过长兴县创新实施“诚信指数”建设,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战略拓展治理路径和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转型场景中,我国传统的线型公共治理结构正面临全球治理变革、社会转型发展、内在基因缺陷以及政府治理失灵等多重因素的巨大挑战。推进治理结构转型是当前我国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任务。网络治理结构具有开放、灵活、专业、参与等特质,是公共治理结构转型的目标选择。构建网络治理结构的基本路径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改革,规范主体关系,重构制度安排,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解析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内涵与模式演进,探讨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挑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指多元主体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国土、参与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资源优化配置行为,助力高质量国土空间构建的过程;(2)根据对象、主体与目标来解析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内涵,包括以数字孪生国土空间为基础场域,以政府—市场—社会多跨协同为重要形式,以系统重塑为核心目标三个方面;(3)数字化视域下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先后经历了自然资源考察、数字地球建设、智慧地球发展、全面推进“数治化”4个发展阶段;(4)从传统国土空间治理向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数据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需求高度分化、技术理性与民主价值难以统筹等现实问题。研究结论:多元主体利用数字化手段协同开展国土空间治理是加速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扎实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规范数据管理体系、关联多元场景、完善技术应用空间治理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乡悦华亭项目为案例,探究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空间合作治理机制,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效能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验证性案例研究、访谈法。研究结果:(1)规划环节要基于“协商自治”的原则让资本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空间配置权的政企共享,并以“需求前置”为导向进行规划的弹性调整;(2)整治环节要以“地位平等”为前提进行空间使用权重构,厘清多元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运营环节要细化空间收益权,坚持“权责一致”的收益分配,建立信任保障机制规避资本主导运营的潜在风险,实现多方共赢。研究结论:乡村空间治理是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规划—整治—运营”一体化行动。资本基于合作治理的理念从上述三个环节嵌入乡村空间治理体系,重构乡村空间配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是借助市场力量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运用滚雪球方法系统地梳理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及犯罪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地分析野生动物的法律概念界定窄且不确定、“保护”与“利用”初衷存在偏离、协同监管体制不完善等治理困境,得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治理遵循生物多样性规律、完善整体性保护的思路、创新非法贸易的治理举措三大治理需求,提出从重塑立法理念、科学界定野生动物概念、完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治理体制、优化执法队伍建设体制等治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