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型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分析转型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实质内涵与演变历程;从弥补地方财政支出、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正面效应;从侵害农民利益、诱发土地寻租与腐败违法、形成地方政府届际不公平、导致经济实体空洞和金融风险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建立完善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和界定政府对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及征收形式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影响机理,为理解和应对土地财政问题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结果:政府管制对土地违法、土地财政具有重要影响,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政府对农转非的产权管制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土地财政,只是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提供了权利依据。政府对农转非、土地出让环节的价格管制,以及主导收益分配是形成土地财政的根源。为了追逐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显著的土地违法冲动,但考虑土地违法查处的风险,土地违法并不必然带来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如今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结构调整状态,内外的不确定性无疑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因此建立精准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来预测风险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将熵值法和优化后的功效系数法结合,构建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考量ST辉丰财务预警状况。结果显示:自2017年开始,ST辉丰偿债、运营、成长指标都已发出严重的危险信号,预警结果与企业实际风险状况相符,说明该模型有利于企业预测风险,防控风险,同时投资者也可以利用此模型预判企业发展走势,做出合理的投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 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在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设置了"高校负债经营财务风险综合预警指数"(SWI),使高校财务风险的度量和评估有了较为科学的计量依据;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提高了结论的准确率和可信度;提出了加强政府外部监管与高校管理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设置了高校负债经营财务风险综合预警指数(SWI),使高校财务风险的度量和评估有了较为科学的计量依据;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提高了结论的准确率和可信度;提出了加强政府外部监管与高校管理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财政收入行为风险研究——基于财政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需求能力和供给成本的相互作用下,地方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依赖于节节攀升的房价,土地性税收依赖于活跃的楼市交易.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行为中最具风险的行为是扩大拆迁规模、过度举债和滥用税收排斥,在维系租金型收入制度的同时.滥用公债型收入制度、损害税收型制度.应建立地方税体系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冲动.同时要限制城... 相似文献
9.
杜新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6)
土地财政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但其本质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土地财政绩效和风险具有对称性,改革策略是主动实施土地财政转型的扁平化战略,重点是平衡土地资本补偿的负担主体与份额,平衡地租收益的时间价值流.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危害: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潜在巨大财政风险;耕地资源锐减,威胁粮食安全;房价居高不下,抑制内需增长;收入分配失调,贫富差距拉大;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成因:财政体制是土地财政形成的体制动因;政绩考核制度是土地财政形成并强化的机制动因;土地管理制度是土地财政形成的潜在诱因;过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土地财政形成的外部动力。破解路径:构建合理的财税制度体系;改进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征地制度,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监管。 相似文献
11.
12.
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研究目的:研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风险和防范措施.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土地融资成为地方政府财政和城市化资金的重要来源.研究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和城市外延扩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预算内靠城市扩张带来的产业税收效应,预算外靠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及以土地抵押融资是政府储备土地的真实宗旨;新一轮的城市扩张主要由银行资金投放支撑,而银行贷款又是通过土地撬动. 相似文献
13.
财产性土地财政的现实问题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而研究过度依赖财产性土地财政所引发的问题,并探讨用税收性土地财政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思路。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2003—2008年平均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6.32%,平均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1.35%。东、中、西3大经济带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分别为15.63%、16.99%、18.15%,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3.13%、11.11%、10.27%。(2)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明显,而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前者小。(3)目前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过小。研究结论:依靠财产性土地财政满足地方财政支出会造成地方财政的不稳定性,故不能依靠其解决地方财务问题。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较小,应该在完善税制体系的基础上依靠财产税体系来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走长期可持续的税收财政道路。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县级土地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县级土地财政中存在过度刺激建设用地扩张、土地财政刺激房地产业超常发展从而助长房地产泡沫、土地收入分配不合理、土地税费体系不合理、财政收入过度倚重房地产业、土地财政推高县级财政金融风险、土地收益分配缺乏监管等问题。研究结论:应正确看待土地财政收入的必然性和阶段性规律,合理设定省县两级财权,调整土地出让方式并加强对县级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和权利约束,加强持有环节税收建设、预算外收费清理工作、县级政府融资渠道建设,以增加县级政府多元化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从土地财政在政府举债中的重要地位出发,研究土地财政与预算软约束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预算软约束在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之间的中介效应;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促进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对2008—2011年和2013—2015年的28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研究结果:土地财政与预算软约束均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显著正相关;预算软约束在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和土地管理问题,必须严控土地资源的抵押转化,限制预算软约束;同时适当引入竞争性的土地交易机制,促进土地财政、土地金融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土地财政与土地出让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对分税制后广泛存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其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地方政府差别化土地出让策略的原因。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文献分析与面板向量自回归实证模型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协议出让土地价格和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格之间体现了一种非对称的互动关系。协议出让土地价格对其自身的短期滞后响应比较明显,且作用为正,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格对协议出让土地价格没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而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格却受到协议出让土地价格及其自身明显而持续的正向滞后影响。研究结论: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土地出让,并在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出让上采取差别化策略,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追求,这也是当前中国以"经营土地"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源头。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过去10年城市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为完善土地财政政策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讨论土地财政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联系。研究结果:(1)现有土地出让制度使得房地产市场形成寡头垄断微观结构,加大价格调控难度;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增加导致地方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化”趋势,同时通过拉高工资成本,推高城市化成本。(2)不同地区的土地财政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体现的是各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融资水平的差异,融资水平差异将导致经济增长差异,进一步拉开区域发展距离。研究结论:土地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剖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竞争的网络演化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网络形成机理。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存在多线程竞争模式,形成了复杂空间网络,且该网络呈现小世界性、等级度松散、多重叠加等特性;土地财政竞争网络具有多维空间集聚模式,且从土地财政传导路径看,主要体现在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溢出;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率、资源禀赋等变量的省际差异以及地理距离在土地财政空间网络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各省份及聚类板块在土地财政竞争网络中扮演角色各异,土地财政治理应同时注重"因地施策"与"区域联动"。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演化特征,并实证检验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法、空间面板滞后模型。研究结果:中国创新效率整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地域分异明显;区域创新效率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阻碍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且该效应在东西中部三个区域依次减弱;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挤占企业创新资金投入、扭曲企业家创业精神以及引发权利寻租等路径实现的。研究结论: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及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现有政绩考核机制;同时应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