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并确定土地科学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学科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的定义,依据科学学方法,从讨论土地科学学科有无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和不可替代的研究域入手,研究土地科学学科的独立学科属性。研究结果:土地科学学科是一门具有不可替代的土地权籍核心理论,并与土地租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共同构成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核心理论轴,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的独立学科。研究结论:(1)借助逻辑和空间分析方法,提出的土地科学学科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从而解开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的多个重大难题。(2)通过有关土地科学学科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揭示了:1土地科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本质,是由于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内生要求牵引,引致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内生性扩张导致的交叉;2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是一个随着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而对应扩张的3维3层3环耦合空间域,且仍会伴随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要求持续扩张。(3)通过有关不可替代核心理论及核心理论轴,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及其形成,学科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的完整系统学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综述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土地科学学科的成熟和完善。研究方法: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从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逻辑起点、学科内涵、学科名称、学科体系、学科特点、研究范式、核心理论、支撑理论和技术、学科发展与相关学科发展的交集和关系、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科发展历史和学科发展国际观点比较14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是一门以"土地利用"为逻辑起点和核心研究领域的学科;(2)土地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综合交叉学科;(3)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仍然较低,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4)土地科学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科学的主导学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科学不是一门学科;它是土地学科体系整体的总称。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学科体系中的主导学科.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任务是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理论和方法,是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的核心.土地科学是由土地利用规划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土地测量学、土地资源学等)和研究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相应政策措施的配套学科组成.  相似文献   

4.
再论土地复垦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30年之际,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30多年的土地复垦学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探讨土地复垦学的基本问题及学科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土地复垦概念内涵不断丰富,以实现土地使用价值和生态环境双恢复为目标;(2)土地复垦学的研究对象为损毁的土地生态系统,核心任务是损毁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3)土地复垦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复垦基础理论、复垦技术和复垦管理。研究结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土地复垦学的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基础理论、技术体系、管理手段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创新及其模式体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目的:在分析中国土地利用战略创新宏观背景基础上,探讨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战略基本架构和模式体系,拓展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和专家决策支持方法。研究结论:构建了多层次土地利用战略的“环扇模型”,包括核心域、目标域、主体域和环境域;揭示了中国土地利用战略的多层级、多目标特点,包括宏观战略层、区域调控层和地区操作层;提出了基于不同功能导向的中国土地利用“八大”战略;梳理出不同战略之间的“二层二结一连通”互动关系型式,对深化土地科学理论层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研究地籍学的演进逻辑、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地籍学科体系。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归纳已有地籍学研究文献,研究分析地籍学的发生、发展进程,揭示地籍学的演进逻辑,构建地籍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研究结果:地籍学源于调整并规范人与地及其之上的人与人开展土地利用活动关系的土地利用初始秩序,尔后沿着地籍制度形成、地籍理论提出、地籍学科形成、地籍学科完善的时空轨迹发展递进而成。研究结论:(1)地籍源于人类初始调整并规范人与地及其之上的人与人开展土地利用活动关系的秩序需要,起步于采用国家意志建立租税制度并规范土地利用秩序,发展于人地关系的演变和技术进步,完善成熟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实践,但是地籍学真正形成于21世纪初。(2)地籍学是一门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交叉科学。(3)地籍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由地籍学范式所规范和决定,其核心内容是地籍管理;主要支撑技术是地籍测量(调查);核心理论是土地权籍理论,由实现"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的地籍确权理论和表达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的地籍时空理论组成;研究内容体系包括学科基础、地籍制度和地籍措施三个部分。(4)地籍学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有关土地权籍理论的细化与深化、土地(不动产)权籍的确认与调处、3R(权利、责任、限制)不动产登记制度、地籍信息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地籍信息"筒仓"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土地利用结构研究文献的归纳与整理,分析下一步需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目标选择与优化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研究显现薄弱。研究结论:(1)加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机理研究;(2)加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多目标协同的研究,特别是其协同评价标准研究;(3)强化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并重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当前围绕土地科学学科名称的讨论,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方向。研究方法:针对有关学科升级引出的学科属性和名称的讨论,采取比较研究、逻辑推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学科独立性标准出发,研究土地科学学科名称和土地科学学科升级的关系,揭示土地科学学科升级的本质。研究结果:(1)学科分类国家标准是学科分类的基础和关键标准,教学科目目录中的学科分类服从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两者需要分别讨论;(2)决定土地科学学科能否成为独立学科或"一级学科"的条件,关键是其有无学科独立性,即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并不由学科名称决定;(3)有关"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路径选择决定论的"故事",只是一种"臆想",缺乏事实根据。研究结论:土地科学学科升级的核心是学科体系研究和学科建设研究的升级,方向是开展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的研究,关键是能够研究提出具有学科独立性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推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果:(1)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2)土地工程学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的二级学科;(3)土壤重构是土地工程学的核心理论;(4)待整治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技术与工艺等组成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范畴研究土地管理学的学科内涵、内容体系及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归纳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的学科,是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侧重土地公共属性、社会属性问题研究。研究结论:目前,土地管理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土地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和政策法律框架;在土地权籍理论方面基本形成雏形;未来研究在围绕实践需求基础上,土地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应得到加强,并探索回归保障土地资源公共属性本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财政滞后一期和土地管理政策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追求土地财政最大化的目标必然导致对土地市场的干预,从而影响土地利用效率;(2)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超出6.38拐点的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转负;(3)作为土地财政的重要运作方式,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的相对价差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4)土地财政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二线城市和五线城市最为显著;政府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应正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其存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促进学科的成熟和完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依然较低,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对相关学科具有高度依赖性;二是研究对象的分散和研究深度的丧失;三是过于偏重行业应用而学术性不足。土地科学研究内容的过度宽泛影响学科的成长;水利科学围绕工程范畴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及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作为土地科学的“起始范畴”,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4方面规定性;(2)土地学科的名称可确定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形成与演化、结构与功能、利用与控制、改造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4角锥体模型来表示;(3)土地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4个二级学科;(4)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方法论可以表述为:空间分析+共轭论+追溯学+实证主义;(5)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范畴可以围绕土地结构与功能、土地过程与控制、土地承载性与持续性3大板块开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减少碳排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碳排放,如土地利用非农化、土地开发、农地利用集约化等;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地利用粗放化等;(2)土地利用行为与碳循环的作用机制可从土地利用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中寻求解释。研究结论:为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应落实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并加强农田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研究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模型,揭示土地科学学科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方法:借助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分析理论和未来光锥理论原理,分析人类发展和土地利用历史进程,研究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存在于四维空间之中,是一个时间的函数;(2)土地科学研究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较早,但扩张较慢;(3)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是一个敞口向上不断扩张的倒锥筒;(4)土地科学学科的交叉性源于其内生扩张性。研究结论:(1)时空锥模型反映了土地科学学科及其研究域发生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内在规律,有助于认识和研究土地科学学科的独立性;(2)时空锥模型揭示了土地科学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独立“知识体系”,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扩张的本质和驱动力;(3)时空锥模型预示着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未来仍然具有长期的扩张性,这种扩张的结果会逐渐形成土地科学学科的专用理论和技术。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2010—2018年广东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类型识别、时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乡村土地利用可分为耕地型、园地型、林地型、设施农用地型、建设用地型、均衡型6种类型;(2)生态功能始终为广东省县域乡村发展主因子,非农生产功能凸显,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仍是乡村特征重要组成,不同乡村类型的功能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3)土地类型、地理区位、城镇化、人口流动、古村落分布、交通运输等对广东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功能因子影响因素各有差异。研究结论: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存在时空异质性,应分区分类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的关键所在,是决定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步骤;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有利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编制和实施;综述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对我国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还未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研究视角上,多注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在“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理性发展”等方面应加强;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现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空间模拟等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应用研究,加强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传统的规划研究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率为支点,探析浙江省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以期为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整体水平较高,但各城市之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差异性显著;(2)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条件、城市发展策略、产业结构、城市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改变土地科学学科没有反映学科特征的"土地"概念定义的状况,提出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定义。研究方法:针对土地科学学科长期没有形成能够反映学科特征的"土地"概念的状况,搜集土地科学界和相关学科有关"土地"概念定义的研究文献,研究分析土地科学界有关"土地"概念定义存在的问题,指出土地科学学科缺失反映学科特征的"土地"概念的严重性,根据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提出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定义。研究结果:(1)土地科学学科现有"土地"概念的定义主要体现了地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特征,不能反映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2)由于没有学科视角的"土地"概念的定义,导致土地科学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范围等重要方面难以反映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引致土地科学学科体系构建困难。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具有以土地权籍理论为核心和基础、权籍可及性、人力可达性及土地一般属性的重要特征;(2)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是"一个人类可以设置并行使土地权籍的地球陆地表层(包含内陆水域、海岛和沿海滩涂)的时空系统",简称为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3)由本文提出的"土地"概念定义,推出"土地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土地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中出现的一切土地现象";(4)作者提出的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定义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反映了人类开展土地利用活动不可或缺的视角,构成了土地科学学科发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国内外土地复垦学的提出与发展过程,研究土地复垦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趋势,为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研究结果:(1)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更加深入,相关文献、论著不断增多,土地复垦学发展不均衡;(2)国内外土地复垦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拓展,土地复垦学课程建设在课程类型、课程性质与授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3)分析土地复垦学研究热点,土地复垦学课程呈现出课程领域逐步拓宽、课程体系逐渐形成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土地复垦学课程建设须进一步加强土地复垦教学实践,明确土地复垦学课程定位,规范土地复垦学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