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行为与意愿悖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寻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悖离原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分化通过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作用于理性行为人的意愿和行为;农户分化、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是造成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与意愿悖离的主要原因;农户意愿向行为转换的过程中,会弱化邻居的行为态度,强化村干部的组织号召作用,并且会重点考虑自身的职业特点而忽视其经济条件。研究结论: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改善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村干部培养、完善退出方案制定和促进非农就业等切实扭转农户行为与意愿悖离局面,进一步推动有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农户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62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风险预期、社会网络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为促进农户宅基地退出、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模型。研究结果:风险预期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社会网络能够缓解风险预期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不利影响;社会网络的两个维度(即强连接网络和弱连接网络)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强连接网络缓解风险预期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效应显著。研究结论:为引导农户理性退出宅基地,应降低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风险预期、注重培育和提升农户的社会网络以及实施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沈阳市3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农户分化和宅基地价值认知在两者间的中介及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农地转入行为显著削弱了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而农地转出行为显著增强了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农户分化对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起完全中介作用,农地转入行为通过农户分化削弱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中介效应为6.81%,农地转出行为通过农户分化增强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中介效应为7.33%;农户宅基地价值认知发挥部分调节作用,对于农地转入户,宅基地保障价值认知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对于农地转出户,宅基地资产价值认知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对于明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群体,针对农地流转行为不同的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究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悖离失调现象及其背后原因,以期为协调农户两类行为提供支持。研究方法: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从实地调研现状看,农户选择仅流转农地或仅退出宅基地现象较为突出,两者行为同步发生的农户仅占总数的12.34%,客观存在着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和宅基地退出行为脱节的现实;(2)农户农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受是否已在城镇定居、需要抚养的子女数、耕地面积和常住人口数的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受需赡养老人数、宅基地退出政策满意度、家庭收入来源、是否已在城镇定居、常住人口数和宅基地数量的显著影响;(3)当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没有对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也没有对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现阶段农户农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行为存在失调现象,是制度安排的阶段差异性、治理结构的风险规避性、农户资源利用的价值判断差异性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农户分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方式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农户分化背景下,非农收入越高和非农就业越多的农户更愿意选择完全退出进城居住方式;宅基地完全退出激励政策、令农户满意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以及有效的土地流转政策明显会提高其完全退出的意愿;农户对宅基地持有期限的预期和对产权安全的认知与其选择完全退出方式正相关,而是否愿意改变农民身份对于农户选择宅基地退出方式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为有序引导农户完全退出宅基地进城居住,应根据农户需求的差异性,合理引导不同分化程度的农户选择合适的宅基地退出方式;制定合理的相关激励措施,促进已具有进城意愿和条件、分化程度高的农户完全退出宅基地;加强土地流转工作,有效解决进城农户土地流转担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贫困地区农村公共设施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对深化不同区域宅基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国家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中唯一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金寨县608户农户微观数据,构建农村公共设施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公共设施指数,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设施、农户分化对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贫困地区农村公共设施越不完善,农户宅基地退出概率越大,且公共设施中道路交通设施、医疗设施、生产与生活设施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显著,而教育设施影响不显著;农户分化对农村公共设施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农业经营增强了农村公共设施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负向影响。[结论]为推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村居民住房保障问题,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实施差别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兴建农村集中安置区并加强其公共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1 839份农户数据,从水平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以期为制定差异性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和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会受到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影响;(2)在水平分析中,生计资本总量的提高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分维水平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3)在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自然资本占优、物质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4)相较于纯农户和非农户,生计资本对兼业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较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生计资本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提升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可在充分考虑农户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差异性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实现农户生计资本的合理配置,促进宅基地退出。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在多民族文化农村区域的特殊性,对新疆特克斯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选取特克斯县3乡1镇作为样本区,将调查农户分为汉族与少数民族2个类型,提出4个假设,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因素的显著性,验证提出的假设。结果表明:(1)不同民族文化对宅基地退出影响差异明显;(2)农户户主的家庭决策权存在惯性认识偏差;(3)农户家庭与宅基地禀赋对宅基地退出影响显著;(4)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认知亟需提升。研究结论:(1)重视民族文化对宅基地退出影响;(2)要促进宅基地退出农户就业和社会保障;(3)要强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宣传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余江区522份农户调研数据,揭示社会资本因素在农户退出宅基地决策中的影响机理,以期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合理化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Ivprobit模型。研究结果:乡村社会资本所包含的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3个维度在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均边际效应分别为0.022、0.043和0.053;社会网络在社会规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中发挥了增强性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引导农户自愿有序退出宅基地应找到符合农村社会现实的着力点,提升农户社会信任水平,扩大农户社会网络,发挥社会规范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检验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研究方法:渐进适应模型和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第一,感知价值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户退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弊大于利"的感知对农户具有负向作用;而且,"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第二,可行能力的提高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也存在代际差异。研究结论: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的认同感和感知价值、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可行能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代际差异需求以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建立。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缺失是导致目前中国农村宅基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建立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是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研究结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建立应以保障农户对宅基地的合法权益、不增加合法占用宅基地农户的经济负担为基本前提,重点是建立农村宅基地收回补偿制度、健全多元化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健全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复垦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权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扫除农村宅基地腾退和整理的主要障碍,挖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潜力,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宅基地退出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住房保障功能及宅基地资产价值的丧失,成为农民拒绝或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根源。因此,必须通过明晰宅基地产权、剥离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建立宅基地经济补偿机制及其他利益导向机制等途径来推动宅基地退出。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典型村庄调研,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和成因,为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研村庄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2018年闲置程度平均为10.7%。(2)各地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差异明显。分区域看,东部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中部村庄最低;分城乡区位看,村庄离城市距离越远,宅基地闲置程度越高;分地形看,平原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分是否为贫困村庄看,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随村庄贫困程度的加深而升高。(3)宅基地闲置是乡村人口结构变化与宅基地利用失衡的结果。长期外出务工、城镇有住房、“一户多宅”、宅基地损毁引起宅基地闲置的成因占比依次下降。(4)农村宅基地闲置受乡村地域内外宏微观因素综合影响,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引起的就业非农化、人口市民化是宅基地闲置的直接动因,现行城乡二元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是宅基地闲置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需要因地制宜推动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健全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创新城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决策因子,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l,ogistic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普遍偏低,且从纯农业户到非农业户意愿逐渐减弱;(2)兼业程度由低到高,宅基地流转决策因子沿生存—经济—社会方向转移,纯农业型为生存理性,农业主导型为生存与经济理性,农工兼具型为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以社会理性为主导;(3)农户普遍倾向"以房换房"的置换流转方式,其次是"以房换钱"为入股的流转方式,出售、抵押、出租等方式较少。研究结论:宅基地流转决策中不同类型农户对生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注不同,但总体上保障性心理大于经济利益,这也是宅基地流转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宅基地多功能识别结果,构建多功能量化评价体系,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区位宅基地功能分异规律。研究方法:基于可达性划分宅基地类型,构建基于宅基地利用的多功能量化评价体系,引入产业区位熵测算宅基地功能优势度。研究结果:(1)生产功能以嘉兴城中村、义乌城中村及近郊具有突出优势;(2)资产功能呈现城中村近郊远郊边远的分异特征;(3)生态功能呈现出山区平原丘陵盆地和城中村近郊远郊边远的分异规律;(4)心理功能与保障功能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不同区位宅基地功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在宅基地退出时应对其进行差别定价与补偿。  相似文献   

16.
宅基地以保值增值的方式退出,有利于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也是实现宅基地顺利退出的关键。从宅基地的价值、产权结构、增值收益分配和农民地位等角度探索了宅基地保值增值的内涵。从农民财产、宅基地属性演变、农民收入变化、融资能力和农村市场发育等角度分析了宅基地保值增值的意义。宅基地的保值增值退出,对缓解新增建设用地矛盾、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农民社会地位提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宅基地以保值增值退出在宅基地退出后的供需平衡、宅基地产权结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政府不当干预和农民自身维权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障碍,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或低效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益的降低,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其退出。根据国外发展权转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创设宅基地发展权能够为宅基地退出提供良好的动力机制,并且有利于优化宅基地退出中的利益分配格局。根据国外发展权制度的本质和功能,并结合我国宅基地退出的具体情况,探索了宅基地发展权的定义和本质、宅基地发展权创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宅基地发展权的归属、功能、定价和交易等基本问题,以期为宅基地发展权制度的构建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比较法对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演变经历了5个阶段,并且对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审批制度和面积标准、确权登记政策、流转政策、退出机制等做了分析,总结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为:"一户一宅"等政策难以落实;"无地可批"和"有地不批"现象普遍存在;确权登记时权属来源材料缺失;自发流转普遍等。提出其改革的途径: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改进宅基地审批制度;形成规划、审批、确权、退出等一体化管理体制;推进房地合一的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行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统筹谋划,全面实现宅基地财产权。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以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历次重大的变革均是与农村户籍制度变革形成内生联动,而农村要素自由流动的管制程度决定了农村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的成效。研究结论:一是通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支撑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生产要素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二是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提出试点范围、权利认定、土地权限、必要条件和制度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规模逐渐下降,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却呈现扩张态势的原因。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规模及数量、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人口变动、人均农地变动等对农村居民点规模有显著影响;农民土地产权观、宅基地制度不完善是导致一户多宅、土地闲置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在科学规划引导下,通过建立退出补偿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宅基地合理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