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形成过程与数量模糊不清,农民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文章从土地发展权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区与建新区土地增值收益形成过程,从土地自然增值与人工增值等方面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模型,确定了增减挂钩中拆旧区与建新区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方法,并选择辽宁省典型项目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构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模型与方法测算结果均有土地增值收益存在,且当建新区用途为商住业用地时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高于建新区为工业用地时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测算在增减挂钩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一般在600元/m~2左右。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指出应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而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2.
“小产权”房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的“同地不同权”的二元土地制度.“小产权”房的诞生实质是农民对国家土地征收制度的一种自发的抵抗.要治理“小产权”房,必须从源头上治理,斩断“小产权”房产生的利益链.这一路径其实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本文就如何在201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及国土资源部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中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中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一项重要工作。而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理论研究法、博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全面分析“征地”和“入市”视角下土地增值收益的博弈过程,构建增值收益分配动态平衡的联动模型,设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均衡分配的核算方法,合理测算当地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取得土地增值收益的平衡点,并基于入市和征收均衡的增值收益绝对数、比例、贡献程度,对增值收益调剂金进行测算,科学明晰国家在入市土地增值收益中提取的比例,确保在征地和入市过程中,三个收益分配主体之间实现大体平衡的状态,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均衡分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挖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蕴藏的两级土地发展权,引出央地政府存在根本性目标偏差下的行为逻辑差异并将其可视化,观察央地政府稳定策略及其对重要参数的敏感性,提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央地政府事权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演化博弈模型和Matlab数值仿真模拟。研究结果:(1)事权清晰是央地政府有效管制的前提。(2)中央政府行为较地方政府行为而言,对寻租程度、监管地方成本、监管失灵风险参数更为敏感,且寻租程度对中央政府行为选择影响更大。(3)地方政府行为较中央政府行为而言,对奖励参数、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产生的收益以及交易费用参数更为敏感,且奖励参数对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中央政府需进行选择性集权以实现“检查次数最小化”,并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政治和财政激励,以期推动地方政府去严格落实中央用途管制目标,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5.
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浙江省创造性地设计出类似于美国可转移发展权制度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政策,此项政策使地方政府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换取建设用地指标,从而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基于对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实地调查,本文分析了这种创新融资机制生成的内在需求和制度背景、机制运行现状及效果,探讨了这一融资机制的局限性以及项目参与者土地利益关系问题。研究认为,单独依靠可转移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需求;政府主导参与对项目融资成功有正面影响;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转移过程中需给予农民选择权、增加农民市场参与权。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归纳并总结江苏省昆山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双集中"实践中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方式的创新与不足,为收益共享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部门调查法。研究结果:昆山市土地和资金"双集中"产生的收益按股份返回村集体,确保了村集体能长期分享土地流转收益,但由于集体建设用地权能不完整、各村存量建设用地规模有限,村民增收效应不明显。研究结论:首先,应鼓励村集体将各自已有存量经营性建设用地以指标形式集中,委托专业公司在县域范围统一进行空间置换、开发后对外出租经营,以获得流转的区位优势收益和规模收益;其次,鼓励各村通过整理复垦村内闲置、废弃建设用地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拓展可流转范围;第三,平等城乡建设用地权能,使集体土地能与国有土地同等地按市场机制原则进行配置,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最后,应股份化改造集体资产并量化到村民,村民按股分享集体收益,确保村民真正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对留地安置下农户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性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对收益共享的内涵进行分析,构建留地安置下农户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指标体系,以杭州市三叉社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农户土地收益共享性的模糊评价值为0.6030,农户土地收益共享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模糊值分别为0.4993、0.7153、0.6077和0.6877,农户土地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性较低。(2)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的权重较大,分别为0.6904和0.4980,说明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是影响农户土地收益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1)留地安置政策下,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征地补偿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提高了农户维持长远生计的能力;农民的生活保障和环境有一定改善。(2)农户的知情权、表达权、公众监督权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低,集体在留用地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及有效监督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基于土地流转的养老保险产品可以有效保障老年农户养老水平和提高农地的使用效率。基于土地流转的养老保险产品主要涉及农民、农业公司和保险公司三个参与主体,构建这三个主体之间的两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加大政府对土地流转和基于土地流转的养老保险产品的补贴,提高参保收益,降低农业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减少土地流转和该保险市场的信息成本等效率损失,有利于三方向共同合作的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土地督察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非农化中中央政府、土地督察部门、地方政府和公民间博弈关系,探讨实施土地督察制度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研究结果:中央政府应当采取适宜强度的土地督察制度,给予土地督察部门足够的激励和合理而明确的耕地保护目标,使公民成为耕地保护博弈中的重要一方。研究结论:中央政府采取土地督察制度,地方政府违规是两者间博弈的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农民和企业合作经营土地的演化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团队生产对农民和企业合作策略选择的影响。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农民和企业合作经营土地作为一种不完全契约形式的存在,农民和企业均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与双方合作经营土地的收益系数、进一步深化合作意愿系数和相互间的信任系数正相关,与双方合作经营土地的合作成本系数、交易成本系数以及风险系数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励农民和企业通过签订不完全契约开展合作经营土地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模式下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值收益及其收益分配差异,为优化宅基地整理模式、完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联盟利益分配模型、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贡献的联盟利益分配模型能较好地兼顾不同模式下各利益主体的投入,测算得到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接近地方政策规定和实际分配格局;(2)宅基地整理地均增值收益表现出转制式整理模式>改造式整理模式>建制式整理模式,在地域上呈现城镇郊区>平原农区>丘陵山区的分异特征;(3)宅基地建制式整理模式中地方政府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较高,转制式和改造式整理模式中农户的分配比例较高,三种整理模式下村集体的分配比例均较低。研究结论:应重视宅基地整理过程中农户和村集体的宅基地价值损失,根据宅基地整理不同模式下利益主体贡献差异构建增值收益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既是交易的场所,又是交易形成的经济关系,其市场规则作为一种制度性服务,是由基层政府提供和维护的公共物品。政府的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市场机制趋于完善,而不应该以市场发育不全为借口来随意扩大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利范围。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的知识对土地流转市场中政府干预市场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政府对市场不正当干预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新《土地管理法》实施背景下集体土地征收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协调与衔接。研究方法: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和数据比较分析。研究结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之后,其所形成的市场价格会对集体土地征收补偿领域所设定的“区片综合地价”构成挑战,进而会在集体土地入市和集体土地征收两个领域形成不同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结果。研究结论: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应当适用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征收集体农用地的“区片综合地价”应当以“规划所允许的最佳用途”为基础进行测算;国家通过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方式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此,国家应尽快完善土地税收等配套性制度,省级人民政府则应合理设定本区域的“区片综合地价”标准,防止因为土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不均引发大规模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从集体用地流转看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的发展权实质上归属于国家所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农民集体争取土地发展权及其收益的体现。农村土地发展权的设立与配置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分析与借鉴国外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进行了设计与构建,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农用土地发展权配置、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权配置、农村土地发展权流转、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管理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构建一种调查分析失地农民、政府官员、在耕农民、城市居民、高校学者等相关群体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公平共识状况的方法,为征地问题研究和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指数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公平的群体共识与分歧并存,被调查对象总体上处于弱共识水平;(2)关于土地增值收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的群体间共识度高于规则公平、结果公平;(3)失地农民、在耕农民、城市居民、专家学者、行政官员的群体内共识度依次递减,分别为0.66、0.63、0.59、0.57、0.50;(4)对于是否按照农民意愿进行补偿、是否允许在耕农民分享收益、开发区用地是否属于公共利益等,存在严重的社会分歧。研究结论:应通过社会价值观念引领,制度环境改革完善和建立利益协调沟通机制等增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公平群体共识,为改革提供有利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地发展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淹没在土地所有权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压力的增加,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进一步增强,这一权利的社会实现和价值体现才逐步增强.通过介绍农地发展权的概念与内涵,对其在土地权利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其与土地权利体系中几个主要土地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征收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机理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贡献及风险,探寻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比例。研究方法:德尔菲法、"贡献—风险"分析法。研究结果:投资增值、用途转变增值、供求增值和政策性增值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7%、51%、16%和16%;农民、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为12%、22%、50%和16%;按照"贡献—风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法确定各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农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31%∶16%∶32%∶21%。研究结论: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主要是因投资、用途转换、供求关系变化以及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参与主体通过对增值因素产生作用对增值收益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承担相应风险。"贡献—风险"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的贡献及其承担的风险,体现了按贡献分配、按风险调节的分配思路,同时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方法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进程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深陷“存量改革难”与“增量发展受阻”双重困境的制度成因,提出了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在这一过程中引发的征地补偿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从博弈论的角度,通过分析农村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出了促使纳什均衡结果合理化的因素变动关系,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形成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探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形成的可行途径和收益分配基本规则,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政府直接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规范,还容易造成职能错位和腐败滋生。研究结论: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制定规则并监督执行,流转收益的形成和分配应尽量采取市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