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法律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法律建设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从1997年建设部颁布的有关地下空间的第一部部门规章开始到现在,各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已经有32部,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产权归属、与地表的关系、开发利用规划、交易转让等各个方面。研究结论:与地下空间相关的法律建设速度很快,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覆盖范围小、法律效力低;(2)不同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内容上的冲突;(3)在一些重要内容上缺乏相关规定。因此,进一步完善需要:(1)对已有的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2)对涉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3)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并量化地下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价值,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外部性价值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服务重置成本法、归纳演绎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SDGs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资产”和“城市地下空间服务”的概念及外部性价值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服务重置成本法的货币化评估方法框架;(2)提出了基于外部性价值评估的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及使用权价格评估方法;(3)青岛市市南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产生的正外部价值(外部效益)大于负外部性价值(外部成本),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兼顾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和土地管理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评估方法为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全面、合理、可行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地下空间开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思考,寻找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困境。描述了中小企业集群空间扩张这一概念,并对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空间扩张和中小企业集群空间扩张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韧性理念引入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阐释城市地下空间韧性的内涵,从冲击抵抗能力、受灾恢复能力和风险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韧性的能力组成;从基础韧性、管理韧性和发展韧性三个角度构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进行实证评估,并按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水平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类地区。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韧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表现为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下空间韧性呈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文章提出“整体统筹,全面布局;科学规划,强化保障;突出重点,完善规制;健全组织,改进机制”等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类别地下空间的物品属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其权利结构,为完善地下空间利用立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地下空间在功能区分和时间维度上呈公共物品到私人物品的连续性特点,地下空间权利内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地上权和役权)。研究结论: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空间权制度,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从功能性视角出发,构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和潜在需求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基于高德地图POI数据,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以及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济南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呈现空间集聚与组团特征,而地下空间需求则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特征,应用耦合矩阵可将城市地下空间分为优先发展区、协调发展区、优化发展区、转型发展区以及保留发展区,对不同类型的分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研究结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协调现状与需求关系,强调保护性开发,进行地下空间专项分区规划,构建"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五大区域级城市群近20年间空间扩张的过程和规律,进而对比五大区域级城市群在空间扩张协同性上的差异。研究方法:通过对DMSP/OLS与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数据的融合,分析研究区1998—2017年空间扩张动态变化,在对其扩张速度、质量和内部关联测算的基础上,对比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4个时点空间扩张的协同水平。研究结果:(1)五大区域级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协同性整体上升,但群间差异大;(2)城市数量少的中小规模城市群空间扩张协同性更高;(3)中小规模城市群中,双核心城市群比单核心城市群在协同发展上更具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区域级城市群的发展应根据城市群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规划上促进土地的联合开发利用,增强用地空间增长的协同性,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保障地下空间合理利用,探讨中国地下空间权的确权登记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定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中国地下空间权利性质得以确定,本文从制度完善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权利登记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2)中国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各地情况不一,全国范围内的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制度尚待建立。研究结论:加快确立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制度,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推进物权管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针对国际城市土地研究的新领域——地下空间资源定量评价研究薄弱的问题,提出一套实用型评价模式定量分析地下空间潜在资源量。研究方法:采用"加测特尔菲法"确定地下空间资源量评价的影响因子,并利用3D-GIS技术实现因子三维建模,进而通过布尔减法获取城市地下空间的潜在资源量。研究结论:北京中心城区实证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式可有效地估算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为城市立体用地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定义科学范式的内涵,构建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显化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以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是土地科学学术群体所认可和接受的关于土地科学的基本认知、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体系,是土地科学学者开展土地科学研究时的共同"学术语言";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是土地科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成,以土地资源、土地管理、土地工程为本体论,以着眼于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辩识的发展观、系统观和时空观为认识论,以质性与量化研究法、时空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工程技术法等为方法论。研究结论:当前土地科学学科范式以一种隐性的潜意识方式存在并指引着大多数人的研究和实践,亟需应用科技哲学层面的范式理论,搭建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推进其范式显化、竞争、转换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范畴研究土地管理学的学科内涵、内容体系及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归纳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的学科,是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侧重土地公共属性、社会属性问题研究。研究结论:目前,土地管理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土地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和政策法律框架;在土地权籍理论方面基本形成雏形;未来研究在围绕实践需求基础上,土地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应得到加强,并探索回归保障土地资源公共属性本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地下空间的利用概况,探究中国土地地下空间权利的立法。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对土地空间权利规定的分析,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结果:(1)地下空间实行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即城市土地空间所有权应属于国家所有,集体土地空间所有权应属于农民集体所有;(2)地下空间权利的设立应遵循时间在先、权利在先的原则;(3)经营性开发的地下空间权利设立应由国家统一出让;(4)地下空间权利出让金可随深度递增而递减。研究结论:中国应加快土地空间权利的立法工作,出台地下空间权利专门的法律法规,以解决土地空间交叉使用带来的矛盾争端,促进土地空间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探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江苏城市用地呈总量上升趋势,城市用地扩展速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城市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差异则是其直接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述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1997-2007年的土地变更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和洛伦茨系数、绘制洛伦茨曲线,揭示城市圈绿色空间数量变化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特征。结果显示,绿色空间的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其中,耕地、园地、牧草地、荒草地逐年减少,牧草地变化幅度最大,分布最不均衡。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绿色空间的调控对策,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生态城市群、构建"两型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