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区域土地利用均衡度的时空差异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海南省土地利用均衡度的时空差异研究,为优化海南省土地空间配置提供借鉴。[方法]GIS空间分析法、极值标准化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结果]海南省土地利用均衡度指数由2010年的0.661逐渐增加到2014年的0.761,土地利用均衡度呈现从一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发展态势;从各市县的对比分析来看,6个市县处于均衡状态,12个市县处于失衡状态。[结论]土地利用处于均衡状态的市县位于海南省东南部和西北部,开发不足失衡的市县位于海南省中部和西部,过度开发失衡的市县位于海南省北部;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递增的态势,土地利用供给能力呈现中部-西部-东部递减的态势,各市县土地空间配置应结合其开发强度与供给能力以及各地经济状况及城市职能定位,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中西部的发展,促进全省土地利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和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并确定其空间分布,有助于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和土地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2年黑龙江省12个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并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2年,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不同变化趋势,总体绩效水平上升,根据评价结果将12个城市分为土地利用高绩效地区、中等绩效地区和低绩效地区三大类;在空间上,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征格局,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距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评价吉林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可以正确理解吉林省目前土地使用状态,为制定准确的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极值标准化方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吉林省土地利用9市(州)中,长春市、辽源市、吉林市处于开发过度状态,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为相对均衡状态,通化市、白山市、延边州为发展不足状态。研究结论:区域土地空间均衡是区域开发规模和强度与空间实际供给能力的相对协调;吉林省区域土地供给能力为东南部最大,东北地区最低;开发的强度表现为中—西—东的区域开发递减;区域土地空间均衡度为中—西—东部地区呈现过度开发—相对均衡—开发不足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4.
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泉州市的统计数据,以行政区划权属内的县(市、区)为分析单元,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间演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泉州市2001-2006年工业化快速推进、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量变化的速度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两类土地的增长幅度最大,达6.35%和3.06%;市辖区鲤城、洛江、泉港和晋江、南安区市明显快于德化、安溪、永春西部山区3县和其他区市;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5.
基于RS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8,1999年佛山市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加以处理。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近10年来城市用地面积沿主要道路迅速扩展,导致水域,耕地和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与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特尔菲法。研究结果:(1)2006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赣中高于赣南和赣北,赣西高于赣东。(2)江西省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的总体趋势是先抑后扬。研究结论: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整体上良好,但不同城市及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多维度多时序区域土地利用转化度量,揭示土地利用转化特征和动力机制,是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管制的重要依据。[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交换变化率、空间分离度等方法,研究1995—2015年桂西资源富集区各时段土地利用转化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初期主要表现为农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后期土地利用转化类型复杂多样,建设用地面积较研究初期大幅增加。(2)土地利用转化强度随时间变化由北部向南部转移,各时期土地利用转移强烈程度地域分布及转移类型有所差异。(3)研究期初和期末土地利用转化空间分离度平均值较中间时期更大。(4)土地利用转化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矿产开采及加工、人口转移及劳动力构成、国家政策等因素有关。[结论]短时期内资源型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土地利用转化活跃,分析其转化特征对统筹协调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79,自引:6,他引:79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异规律特征,用来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秩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6-2002年中国大多数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包括福建省、河北省等,而以辽宁省、四川省为代表的10个地区则出现下降趋势,其中以安徽省下降最为显著;(2)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明显的递减趋势,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最高,甘肃省最低;(3)人口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最独特、最具活力的驱动力,政策、经济和技术因素是重要的外部驱动力.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其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湘乡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湘乡市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库作为主要信息源,在MapGIS的支持下,从分析湘乡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引入土地数量结构分析中的多样化分析、集中程度分析、区域组合类型分析和区住意义分析,景观格局分析指数中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结合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湘乡市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湘乡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优势度较高,整个区域景观比较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等特征,但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下水平.研究结论: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效应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了中国农地利用的碳效应特征和趋势。研究方法:测算各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研究结果:(1)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较小,净碳排放全国均有增长趋势,尤其是中部。(2)2000—2015年林地碳汇量增长了10.58%,草地碳汇则呈现微弱的逐年递减趋势。(3)2001—2015年生态退耕所产生的碳汇年均递减率为19.22%,因建设占用所引发的碳排量年均递增率为2.96%。(4)同2008年相比,中、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碳汇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出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建设占用碳排放效应逐渐赶超东部地区。研究结论:中国不同地区农地利用方式不同,碳效应也存在差距,推进农地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2.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测度并探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研究方法:"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6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但仍处于中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由东向西递减,效率越低的区域其内部不均衡性越明显;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显著,集聚程度趋于加强;高效率均质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并出现向中西部延伸的趋势,低—高关联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交界地区,高—低关联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的带状分布,低效率均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应注重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通过投入要素优化和技术能力提升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增,同时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索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聚集状态并对其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的空间聚集状态与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相反分布趋势;(2)斑块面积指数、形状指数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而斑块分散指数与集约利用指标的耦合相关性不强;(3)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西南山区集约利用受细碎化影响较大,而中部江汉平原地带的空间耦合关系不强。研究结论:山区耕地应多加强耕地细碎整治,而江汉平原地带应当严格管制耕地,防止耕地弃耕抛荒现象,从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ESDA-GWR的浙江省土地城镇化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76个县级单元为例,探索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揭示土地城镇化驱动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浙江省土地城镇化具有"点—带—块"状结构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杭州主城区、宁波主城区、温州市区等是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集聚"点";浙西南区域的衢州和丽水所辖县市形成了土地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分布"带";绍兴、宁波和台州所辖县市形成了土地城镇化水平低值"块"。(2)由社会经济指标归纳的国内动力和国外动力与土地城镇化水平都呈正相关关系,国内动力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主要是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而国外动力的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增的趋势。研究结论:(1)浙江省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2)浙江省土地城镇化影响因子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3)GWR模型相比于OLS模型更适用于土地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识别东川区1989—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及其时空特征。研究方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Yamamoto检验、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发生于2002年,主要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隐性转型发生于2006年和2012年,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耕地利用形态综合指数在转型前后均呈东高西低态势,与东川区地形格局基本一致。(3)显性转型后耕地数量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稳定,种植结构空间变化明显;隐性转型后经济与生态功能指数空间集聚程度不断降低,二者朝着区域均衡化方向发展,社会功能集聚程度有所提升,其区域异质性增强。研究结论:突变检测法较好刻画了东川区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村域尺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耕地动态转换造成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估耕地动态变化对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影响。采用综合分析法、模型侧算法、实证分析法,评估耕地生产能力变化与占补平衡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占补平衡仅实现了数量平衡,但因城镇建设扩张占用了优质高等耕地而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较低,因此未达到质量平衡。特别是中国依靠开发后备资源来补充耕地而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因此新增耕地的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较低。研究结论:应加大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比例,从而提高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扩散方程的天水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天水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平衡研究,解决同一区域内不同城镇基准地价客观反映城镇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地价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多维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非均质地价空间扩散方程。研究结果:天水市商业地价与城镇之间质量及距中心城镇距离成负相关性,商业基准地价平衡前后差异较大,但平衡后地价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论: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位于“强场强区”内的城镇,其地价主要受中心城镇扩散的影响,而位于“弱场强区”内的城镇,其地价是中心城镇扩散和周围城镇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平衡前后地价变动的主要因素为城镇质量(综合分值)和距中心城镇距离,且与城镇本身的区位交通条件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扩展中交通用地、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扩张的时序特征、空间关系以及扩张时点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农地—建设用地转换最优时机理论;加速失效模型。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在扩张过程中具有相互关联的时序和空间特征;(2)静海区交通用地引导了其他建设用地扩张的方向,而不同级别交通用地由于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影响的差异,加快或延缓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机;(3)商住和工业用地在200— 400 m 范围内相互集聚,且商住用地产生的集聚效应强于工业用地。研究结论:细化建设用地类型以分析城市扩张的特征和机制,有助于城市扩展区的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