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SWOT分析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功能区制度背景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现实命题,而目前国内学者专门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农业在浙江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着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加剧等问题。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但也存在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困难的劣势,同时面临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机遇以及资源空间压缩、劳动力资源流失的挑战。应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限制"准则出发,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绿色精品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并实施一系列保障措施,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3.
祁连山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祁连县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区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人地相互作用、互相制约,有利于其它生态经济系统的巨系统。西北山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许多问题,对祁连县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研究,运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生态足迹方法对该县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发现该年经济发展在其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对该县在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福建、江西和贵州3个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试验田"。文章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优势理论建构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分析框架,提出了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如何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带来"金山银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决策方案的制定必须满足城市中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向生态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精细林业发展是21世纪的主流方向。精细林业建设需要巨大载体,需要建立生态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生态产业群,而循环经济是发展生态产业的核心。以雨养生态经济林逐步替代草本粮食生产,是化解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矛盾,也是化解农田风沙患与生态环境恶化矛盾的“活力阀”。集体生态林的资源是可以计算价值的,要从政策层面设计解决生态效益价值的合理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量土地被开垦,水资源的形势日益严峻。论述了人工增水的作用及加强人工增水的措施,以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本篇论文以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研究契机,大同市绿色转型发展为研究背景,以乌龙峡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乌龙峡景区问卷调查及统计数据等一手资料,分析了乌龙峡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优势、劣势等问题。在此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未来乌龙峡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构想,旨在为大同市生态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划与开发提供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业经济是绿色经济,因此建立系统完整的林业经济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十分迫切。剖析我国林业经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实施政策优惠,加大经济保障力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完善林业经济模式,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加大生产经营管理力度,增加资源利用方式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度的提升,在农业发展中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应改变原有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经济向着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各地相关农业部门开始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探索农业发展的生态化和集约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交流的过渡地带,城乡管理体制交叉重复、配套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公众权利观念与公共责任感不对称等问题日益影响城乡结合部公共空间的和谐与发展。通过对宁波市城乡结合部的实证研究,梳理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特征和公共空间现状,从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科学设计生态系统、制度保障、重点治理和意识引领等视角开展城乡结合部公共空间生态治理的路径研究,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力争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生态林业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林业经营模式,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林业的发展进程,只有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质量,才能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供可靠的保障.鉴于此,文章针对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从生物物理量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指标。本文在探讨生态经济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适宜人口模型分析了河南省近15年来的生态足迹和人口容限值变化。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基于河南省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绿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典型的地貌及生态景观是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结构 (简称为“山盆系统”) ,绿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地理空间。新疆国土面积 1 6 6万平方公里 ,绿洲仅占新疆国土面积的 5% ,它却承载着 95%以上的人口 ,聚集着 80 %以上的社会财富。随着人口的增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绿洲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加 ,生态危机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这是人类长期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绿洲而忽视绿洲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结果。因此 ,研究绿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疆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及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乡村振兴新时期下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仅能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还助力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落实。方法 文章基于筛选的2006—2022年的698篇国内乡村民宿文献,分析了国内乡村民宿研究历程,并利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概述了国内乡村民宿主要研究内容;从微观视角,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的乡村民宿为实际案例,基于实地走访调研,分析当地乡村民宿发展困境探寻解决路径。结果 国内乡村民宿的研究历程以2014年和2017年为节点划分为3个阶段,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民宿推动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振兴、主客体互动与游客行为等领域;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乡村民宿现存问题包括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结论 当地乡村民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科学规划民宿的建设和发展;(2)提升民宿经营管理水平能力;(3)深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宿;(4)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民宿旅游体验;(5)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帮扶政策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产能理论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路径,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试算。研究方法:Thornthwaite Mernoriae模型、指数和法、逐级修正法、收益还原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1)耕地产能是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形成的重要基础,基于产能理论开展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核算可以有效反映耕地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水平;(2)价值整体空间分布与耕地质量和产能大体相同,呈现出中部鄱阳湖流域向周边逐步递减的趋势,高值区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符合江西省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实际;(3)本文核算结果与基于耕地流转租金收益的传统收益还原法核算结果无显著差距。研究结论:基于产能理论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路径不仅能有效反映出耕地质量和产能对价值形成的基础作用,还可以客观反映出研究区域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完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态足迹的内涵.构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度指标评判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2006年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为0.01219hm2/人,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5015hm2/人.旅游可持续发展度为0.24,表明武汉旅游业处于理想可持续状态.将本底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相叠加,武汉市生态赤字达到0.27465 hm2/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武汉市应通过发展周边旅游市场、推出特色旅游餐饮、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策略保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缓解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自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来,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被提到了同等高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农业旅游作为农村地区最繁忙的业务类型之一,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这也契合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农业旅游开发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