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因并购而引致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导致未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如果说并购的操作是“吃”。那么并购后的整合就是“消化吸收”,整合过程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也最为烦琐复杂。对于并购整合,不能采取极端化的态度,既不能不加分析、事无巨细地“全盘改造”,也不能“听之任之”,完全保持原来的市场关系,否则都会因整合不力而导致并购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家》2007,(8):95-95
2007中国并购年会(第五届)将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主办,于2007年6月6日在天津召开,年会将围绕“全球与中国:并购环境”、“战略产业与国家经济安全”、“并购的融资制度”等重点议题展开。来自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各个产业的企业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学者专家等并购业界的精英们将再次聚集在一起,总结中国并购重组格局探讨中重并购重组发展趋势,“2007中国并购年会”将再度成为中国并购业界、中国经济界的盛事。  相似文献   

3.
弱势中,中国企业如何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君 《中外管理》2005,(10):84-86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是“以小吃大”,或者是弱势地区的企业试图快速实现全球化而并购强势地区的企业。在并购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弱势并购”,它在风险上比”强势并购“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4.
《企业导报》2005,(8):68-68
老百姓想买便宜房无可非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任何“优惠”、“便宜”都不可能是白送的,因此买便宜房一定要弄清便宜真正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种房,客户在购买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不买。  相似文献   

5.
一、要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二、价格要便宜;三、重组并购后能实现有效管理。在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眼中,这是中电投收购小电厂的三个标准。而且,陆启洲还明确向《英才》杂志表示,今年中电投肯定有并购项目.  相似文献   

6.
《山东企业管理》2010,(3):38-40
当然,李书福的笑容绝不仅因为“便宜”。在3月30日于北京举行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媒体见面会上,李书福和吉利的另外几位领导一直站立于演讲台。李书福说,这是和西方学的,表示对新闻媒体的尊重。台下的记者调侃说,“吉利很善于向西方学习,猜想以后会从沃尔沃那里得到较大程度的技术提升。”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兼并重组一般存在并购发生后被并购公司绩效出现下降的现象,即“并购损益之谜”。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2001—2005年的811起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为例,运用累积超常收益法测定了被并购公司股东损益效应,结果发现同国际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同时还发现,政府关联假说可以解释“并购损益之谜”。  相似文献   

8.
耗散结构学说把企业视作一个耗散系统,为研究企业并购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并购的机理,认为并购是企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涨落”,是企业由低级有序形态向高级有序形态演变的过程,认为只有对并购后企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有益“涨落”和“突变”,才能使并购后的企业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9.
横向并购又称水平并购,是指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相同行业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实质上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合并.也是并购史上出现最早的形式。在1895年-1904年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中.横向并购作为主流并购形式,催生了很多像美孚石油公司.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这样的行业“龙头”,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促使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持续的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仍以横向并购为主.大量案例是上个世纪第一次企业并购的再现。与以“小并小”为特征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不同,当前的并购以“强并强”为特征,且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行业.这种全方位的企业并购使许多行业形成新的“寡头经济”。主流并购形式经过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后又皈依于横向并购,这一历史轮回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杨吉 《经营者》2006,(8):107-107
传统的商业逻辑总是有一些美丽的谎言。说多了,它容易成真。例如,人们相信公司上市是能赚钱的,并且很自然地拿出新浪、网易、以及最近的百度,用来证明“要是不能赚钱,千辛万苦上市图什么呢?”又如。认为企业并购会是一个不错的“借鸡生蛋”的资本运作的手法。把别人没上市的企业便宜地买过来,然后在股市或其他资本市场上,再高价卖出去。可问题是别人没欠你什么,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企业如此作贱卖给你呢?  相似文献   

11.
王巍 《上市公司》2003,(2):11-11,13
去年今日,笔者借《中国企业家》鼓吹“中国并购元年”。幸而言中,不仅推动并购的一系列法律条例在下半年纷至沓来,让并购界人士应接不暇,而且“元年”一词也如流感一般地迅速泛滥到各行各业。对于我们这些仅仅在一两年前还子规啼血般呼唤并购时代的“偏锋”居然如此歪打正着地被挟入“主流”,不免心存忐忑。以目前社会公众超乎寻常的关注而言,大概用不了多久,  相似文献   

12.
外刊精揽     
《中国新时代》2009,(5):20-20
“无节制收购” 几年前,中国人将走出去的战略称为Buying Binge(无节制收购)。政府鼓励主要产业中的国有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教训曾经是惨痛的,但中国企业仍坚持走出去战略。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个机会,可以用便宜的价格来进口战略资源,如铁矿石、铜、石油和天然气。中国铝业宣布计划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金,如果此项交易完成会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一笔。  相似文献   

13.
回顾过去的2007年,从达娃之争到上南合并,从大中并购案的戏剧性结局到电信业重组的扑朔迷离,一幕又一幕的并购重组案上演得如火如荼。2008年,资本市场上的“大小非”解禁了,真正的全流通即将开始,可以预见到并购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将愈演愈烈。但对企业来说,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使企业迅速获得资源,实现超常规增长;也可能使企业陷入并购陷阱,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境甚至破产。然而,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有千万个,成功的原因却都是相似的。善于借鉴,将有助于我们避免“壮士一去不复返”悲剧的重演。这期“本期专题”我们为大家刊登一组关于企业并购的文章,内容涉及并购法律法规和并购成败的典型个案,希望对拟实施并购的企业能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并购目标企业价值分析 1.1并购的定义 “并购”的概念多见于西方的研究论文中,是企业兼并和收购的简称[Merger&Acquisition],英文缩写是“M&A”,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动机和逻辑,所以通常把它们并提而简称为“并购”。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主要包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刘红霞  赵连 《人力资源》2005,(11):14-15
并购与裁员,在企业结构重组过程中密不可分,常常如影随形。然而,不少企业并购之后不是当机立断,迅速裁减冗员,而是浅斟低唱“心太软”,在裁员动作上延迟不决。结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导致麻烦多多.影响了并购的效果。其实,真正成功的并购者在这时绝不会“心太软”,而是——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危机从“华尔街”蔓延到“大众街”,“抄底华尔街”正制造新一轮热闹。 波士顿咨询公司启动了一项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深入研究,试图揭示“这一轮”并购的机会与凶险。这一轮并购变得越来越大胆、交易更加频繁、范围更广且规模更大,大多数交易总额至少达到了10亿美元。但是,研究认为:我们不应该“抄底华尔街”,许多海外收购部是投机方面的,而不是基于一项清晰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并购是企业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处于我国支柱地位的中央企业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并购重组活动,显著地提高了央企的国际竞争力。但出于“国进民退论”、“国有垄断论”、“与民争利论”等舆论的担忧等,理论界涉及央企间、央企与地方国企间及央企跨国并购的研究较多,央企并购民企的文献较少。而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央企与民企合作越来越深入,互相进行兼并收购是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的一种手段,研究央企并购民企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英 《财会月刊》2005,(6):71-71
我们对于协同效应的基本认识就是“2+2=5”.但取得“5”这一效应的机会及难度有多大却并不明确,这不能不算是并购研究的一大缺憾。由“并购净现值=协同效应-并购溢价”这一公式就知道,要在并购中创造价值,必须使取得的协同效应弥补支付的溢价,溢价支付得越多,需要取得的协同效应就越大。其实,股东完全可以自己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而不必支付溢价,但为什么要由企业支付大笔溢价实施并购呢?  相似文献   

19.
朱爱丽 《会计之友》2007,(5Z):61-62
春都集团作为我国肉食品加工行业著名的企业集团,创造了奇迹般的业绩,然而其盲目并购带来了惨痛的后果。“春都”并购带给了并购企业深刻的启示,即:并购企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防范企业并购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大洋彼岸高达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并购交易额及惊心动魄的并购与反并购战,我国自1993年“宝延事件”和“中策现象”发生以来,并购事件开始接连出现,至今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波士顿顾问公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企业的并购额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企业并购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