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首先通过中国最终消费和GDP的折线图来说明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不断下降,并简要说明了居民消费意愿不断下降的原因,然后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揭示了辽宁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有助于增加消费、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所增长。而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政府和许多学者都将研究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因素作为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河北省的消费率不断下降,其中主要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对消费率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本文利用1989‐2010的河北省内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否对居民消费率下降产生影响,并根据回归结果提出提高河北省居民消费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雪凤 《会计之友》2012,(16):58-59
提高居民消费率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和社会保障程度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水平。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促进公平分配、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改革完善现行税制、做好税制改革的征管信息等配套建设以促进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5.
郑京平  王文波  郑爱华 《数据》2002,(12):16-1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支付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获得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统计指标。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下降的性质也众说纷纭。在此,国家统计局专家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的特点及性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扩大居民消费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以分析中国人口抚养比、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人口抚养比与房价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城市化水平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助涨房价;(2)儿童抚养比与居民消费显著负相关,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并非是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3)房地产财富效应并不显著,中国居民消费主要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样会促进消费。因此,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居民合理消费决策的引导将是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实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但收效甚微。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不断上升,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拥有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如何把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消费,进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居民消费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如何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以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从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财税因素入手.提出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0.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11.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12.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13.
院房价持续上涨对江苏各区域居民消费均产生了挤出作用,但是挤出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苏中地区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最大;苏南地区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居中;苏北地区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最小。造成三大区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房价压力不同、居民住房自有率不同,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以及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因此,为了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分类调控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先租后买”观念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结构分解的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测算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量;基于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居民消费水平、部门排放强度、部门中间生产需求结构、人口规模及居民消费结构。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规模均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部门排放强度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中间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则经历从负到正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动尚缺少低碳维度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煤电价格冲突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凸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国民经济包括居民生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煤电价格冲突形成的基础上,利用居民消费支出指标构建了回归模型,以分析煤电价格冲突对居民的影响,设计了基于居民对电价承受能力的电价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性,是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DEA方法测度二者的和谐性,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通过偏离度分析,发现居民居住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三项支出与三次产业的和谐偏离尤为明显,要通过短期内扩大高端产品及服务的进口和长期内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本土高端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能力,来满足居民高端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倩柔 《数据》2012,(2):61-63
消费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外需的下降导致广东经济增长大幅回落,暴露了依靠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广东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县域居民消费的动态最优化模型,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实证分析发现:县域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且边际消费倾向随消费水平的提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财政政策仅在中高及最高消费组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其余分位点上作用并不显著;金融政策尚未有利于县域居民消费的提升,甚至在中高消费组产生了抑制作用。总体而言,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县域居民消费的作用并不明显,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财政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社会信任对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促进作用在降低内生性影响和更换测度指标等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社交网络、生活信念和社会安全感是社会信任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社会信任的提高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主要促进家庭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信任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对于方言趋同较高地区和交通位置较优越的居民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扩大内需和进一步发挥中国市场优势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也为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CPI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跟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居民对CPI走势变化较为敏感。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居民感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自己的感受不符,时常让民众感到数据不真实。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观点,以使CPI指数的核算更加科学与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