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司》2004,(12)
在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发展时间很短,其中上市公司的MBO历程更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股权变更的实质来看,最先出现MBO身影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大众科创(1997年3月)。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大众采用了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2000年4月开始的粤美MBO可以说是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现MBO的首例,随后宇通客车、方大(曾名为"深方大")等公司也进行了MBO,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其中对收购方为企业管理层的情况作出了相应规定,被认为是政府对MBO的首肯.MBO的热潮随之到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包括永鼎光缆、特变电工、鄂尔多斯、胜利股份,等等。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媒体也频频研讨,积极参与,MBO的讨论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有的媒体甚至大胆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企业的MBO年"。然而仅仅半年之后,财政部又叫停了MBO。究竟是什么原因使MBO在中国的发展起伏不定,很值得探究。西方学者DuncarnAngwin认为,忽视对MBO后业绩的研究显然是不负责任的。MBO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绩效,如果不能提高公司的业绩,就没有进行MBO的必要。本文通过对"方大"MBO的动因、融资情况以及收购前后的业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MBO后公司的业绩  相似文献   

2.
《公司》2004,(12):78-81
在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发展时间很短,其中上市公司的MBO历程更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股权变更的实质来看,最先出现MBO身影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大众科创(1997年3月)。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大众采用了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2000年4月开始的粤美MBO可以说是我国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3.
唐新刚  杨红 《企业研究》2006,(11):34-35
一、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定价现状 中国的管理层收购起步较晚,是在中国渐进式转型的产权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且是在缺失了很多市场的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具有价值创造和财富转移的双重特点。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可以以2003年为界,此前的收购多表现为管理层通过设立新公司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之后的收购则多以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股权从而达到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目的,更有第一大股东出让股权而使管理层控股的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大股东禅让式”管理层收购,这些表现在“后MBO时代”的隐性MBO常被称为“曲线MBO”。这一收购方式的出现,和我国财政部自2003年4月开始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出台了一系列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有关的法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实施MBO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即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权,获得本公司控制权,以达到重组本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收购行为。近年来,粤美的、佛塑股份、宇通客车、深方大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行为,激起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新浪潮,给国内资本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实践证明,MBO通过明晰产权,重建公司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业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现阶段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宜实施MB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MBO(Management Buy—outs)在中文中译成“管理层收购”、“管理者收购”、“经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等,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的美国,之后流行于欧美国家。近来,MBO在我国正悄然升温,一些上市公司在想方设法尝试MBO,许多财经媒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各种有关MBO的培训、研讨会的广告更如雪片一样满天飞。在现阶段,上市公司实施MBO究竟是为了调动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还是公司管理层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之机侵害国有资产、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收购(MBO)是在杠杆收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产权交易手段。MBO通过授予管理层以“管理层股东”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问题。但是表面上问题缓解并不等于问题根本解决。尤其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国家股或者是国有法人股对上市公司具有超强控制能力。控股股东选择的控制权代理人是不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的“不完全股东”。  相似文献   

7.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和进行企业管理层激励的重要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结合“粤美的“MBO融资案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及其偿还情况,总结出一些启示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MBO研究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即MBO(management buy-out)是指企业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金或通过股权交易收购公司的一种产权交易行为。是杠杆收购的一个变种,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提出。通过MBO,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成为了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管理层的激励。  相似文献   

9.
1998年四通集团引入MBO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管理层 收购的关注。 2000年粤美的美托投资公司打响了上市公司MBO的第一枪;同期,长沙市 友谊阿波罗公司等部分企业通过"国有产权让管理层转让"成功实现改制,各地 中小企业纷纷效仿,掀起一轮MBO热。"MBO"的概念由此被大众广泛接受。 2002年中央政府出台关于国有股权转让的政策和规定,同时,10月《上市 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信息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出台。政  相似文献   

10.
从财富效应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昕 《企业经济》2005,(11):217-219
本文以截至2004年8月我国实行管理层收购(MBO)的2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事件分析法对MBO前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的财富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发现:MBO对流通股股东和企业管理层均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企业在MBO后业绩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国有资产要分级管理,并要求加快国有资产改革步伐以后,作为一种可行的企业改制方案——管理层收购(MBO)再一次引起了人们更为广泛和深人的关注,尤其在TCL集团、康辉旅行社、鄂尔多斯股份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MBO改制成功,以及在上市公司中掀起的MBO热潮,使许多业内人士对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异军突起。我国自从1998年初北京四通股份公司实施的MBO以来,我国公司有上演“MBO”的趋势。随着近期以宇通客车、深圳方大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MBO计划的展开,我国业内人士对目前正在进行的MBO提出了质疑。在此,笔对当前我国企业运用MBO的利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1999年起,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新兴的产权改革方式在我国掀起了"MBO热"。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的财务数据,通过对投资行为相关指标来分析管理层收购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经实证研究,管理层收购会促使企业投资规模显著扩大,但在现金流量层面并不显著,并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MBO呼唤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凡 《中国审计》2003,(14):20-23
2003年4月,财政部的一纸建议让那些曾在去年宣扬2003年将是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年的人很是失意。虽然只是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但对于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MBO运动依然是一盆冷水兜头。MBO在中国越来越像一本繁杂的教科书,书里装满了各种经典案例。从信托公司、私募基金到上市公司,从IT、地产、汽车到物流乃至旅游行业,高管层纷纷接管自己控制多年的企业———虽然在过去的许多年份里,这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董事会形同虚设,管理层实质上掌管着企业,但MBO使他们变成了真正的股东。4月初,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  相似文献   

15.
张仪 《会计之友》2004,(8):55-56
管理层收购(英缩写MBO)是指经理、管理人员(管理层)通过购买一个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来获得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管理层购买了所在公司的股份而改变了公司所有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能达到重组所在公司的目的,并获取预期的收益。MBO最初是指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这种回购主要由管理层发动,以取得公司控制权为目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所有权益的并购方式。MBO价格的确定是MBO的关键,本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围绕MBO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例如“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是否合理”和“收购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等。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3年4月,财政部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但对MBO加以禁止是很难的,堵的方式只能使上市公司采用更复杂更隐蔽的方式进行。对于MBO只能规范,并加强监管。MBO在中国的应用和实施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热衷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创业及其团队。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加深,这些企业产权逐步明晰,并最终掉“红帽子”,实现了真正企业所有“回归”的过程,如粤美的、深方大。另一种是业绩有很大提高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为了表彰对企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管理层并激励持续发展,在国有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收购”(MBO)近年来被引入我国,目前作为一种新的公司治理模式开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迅速升温。但随着这一模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诸多问题。本文拟就上市公司实施MBO过程存在的股价确定、管理层的控制、融资、法律监管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宣锋 《现代企业》2003,(6):10-11
MBO(ManagementBuy -out)称管理层融资收购。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 (MikeWright)于 1980年提出 ,并对该现象进行了比较规范的定义 ,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通过收购 ,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管理层收购活动完成之后 ,企业的管理层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我国最早着手从事MBO的是北京四通集团。北京四通集团的MBO方案成功的解决了产权不明确引起的管理乏力等问题。在北京政府的支持下 ,通过资产收购 ,四通产权归属段永基领导的职工持股…  相似文献   

20.
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我国从1998年四通集团初次引入MBO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到2002年管理层收购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国企中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