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苏恩 《中国纺织》2004,(7):88-93
"压锭政策"功不可没 从1997年底,耗时近三年,财政补贴及核销呆坏账的耗资总额高达几百亿元的"压锭政策",让纺织行业在缩减了1/4强的生产能力、人员及大批债务后,终于甩掉了沉重的包袱,一举翻身.1999年,我国国有纺织工业实现净利润8亿元,结束了自1993年以来连续6年亏损的历史.压缩淘汰906万纺锭,分流安置116万纺织职工,大约200户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通过兼并破产安全体面地退出纺织行业,对棉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多年蚕食这一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有效扼制.为2000年后,纺织行业突破口的成果进一步显现,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为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纺织工业,特别是棉纺织行业,一度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增长的局面,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从1993年开始,我国纺织行业出现连年亏损,亏损最为严重的是1996年,亏损额高达106亿元,成为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为严重的行业。 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纺织行业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提出了“压锭、减员、扭亏”三大任务。压锭工作吸取了1997年以前“一边压一边涨”的历史教训,坚决控制纺机源头,扭转了棉纺行业重复建设难以控制的局面。同时,考虑到国有纺织企业包袱重、困难大、产业退出难的现实情况,国家给予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如压锭财政补贴与贴息贷款政策、企业兼并破产政策、优势纺织企业优先上市政策、压锭企业土地置换及一线生产工人退休政策等。 到1999年底,全国累计压锭906万锭,其中1998年压512万锭,1999年压394万锭;分流安置116万人;国有纺织企业实现利润8亿元,提前一年基本实现3年目标。 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压缩落后棉纺能力940万锭,压缩落后毛纺能力28万锭,压缩落后缫丝能力100万绪,分流人员140万人,国有纺织企业实现利润67亿元,纺织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走出了一条路子,在压缩总量的同时,纺织行业把压锭和结构调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文件),国家发改委正式取消新增棉纺生产能力核准和总量控制的政策。这意味着1997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压锭及总量控制政策的终结,意味着棉纺织行业将主要在市场的平衡能力引导下有序发展。围绕压锭及总量控制政策的前前后后,我们历史地回顾了这一政策对行业调整曾经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对这一政策在国内外环境、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未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出了深刻反思。我们更期待着将来行业的发展能够在政策导向、行业服务与企业自律的协调中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去年以来,纺织行业加大了贯彻落实压锭政策力度,各地纺织部门还将压锭与企业重组、减人增效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了纺织业发展。1998年,在国际国内市场发生预想不到的新变化的情况下,国有纺织企业压锭512万锭、分流安置66万下岗职工、减亏26亿元。虽然离...  相似文献   

5.
冷笔 《中国纺织》2004,(7):87-88
棉纺压锭是纺织突破口工作的“重头戏”,两年共压缩淘汰906万锭,占全国棉纺总能力近四分之一,创下了我国乃至世界纺织传统产业调整的历史纪录,不仅成为目前棉纺织行业供求矛盾缓和,经济效益回升的重要因素,也为其他传统产业或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成功经验,在棉纺压锭取得如此成效之后,需要对这一产业政策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做出解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1998年,对于中国纺织工业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纺织工业抓住本世纪最后一次历史性机遇,开始了以“压锭、减员、重组、增效”为内容的大调整,取得了压锭512万枚,分流安置66万人,减亏26亿元的成果,纺织行业突破口战役首战告捷。  相似文献   

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今年国有企业改革解困,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如何下口?压锭、减员。“3年压锭1000万,分流职工120万”。此举措不计冲销呆坏帐所需准备金,仅用于人员分流安置等费用,国家最少要贴补50亿。如此“兴资动众”,纺织业就可步入良性循环、再造辉煌了吗? 几乎是被普遍认为“造成纺织行业最困难  相似文献   

8.
岳伟 《中国纺织》1998,(6):15-17
自从在上海敲响“压锭改造”的第一锤后,这场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的纺织行业压锭解困攻坚战已全面展开,大有“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势。为了重振纺织行业雄风,实现二次创业,国家把纺织行业作为国企解困的突破口,以“壮士断腕,英雄断臂”的气概下决心完成“三年压缩1000万陈旧落后棉纺纱锭”的任务。国家从纺机的生产销售这一源头抓起,出台了相应的强有力的措施,使关心纺织的人们看到了纺织业重振昔日雄风的曙光。笔者认为,压锭改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文件),国家发改委正式取消新增棉纺生产能力核准和总量控制的政策。这意味着1997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压锭及总量控制政策的终结,意味着棉纺织行业将主要在市场的平衡能力引导下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务院把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定在纺织,又把青岛确定为六个压锭重组试点城市之一。一年来,青岛纺织行业以压锭调整为契机,以改造重组为手段,全力打好纺织扭亏解困攻坚战。取得“三项任务基本完成,职工队伍保持稳定,结构调整逐步到位,生...  相似文献   

11.
五一前夕,国家发改委等中央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世纪末纺织压锭调整政策后又一次有气势的政府专门有关纺织行业的政策性措施.时值纺织行业“十一五”开局之年,有必要作一番解读,以期准确把握其中的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山东纺织经济》1999,(5):F003-F003
纺织行业作为国企改革与脱困的突破口,经过了一年半的运行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截至今年7月6日,全省共压缩落后棉纺锭661万枚,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3万人,今年上半年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749亿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呈现恢复性增长。应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艰难的,是经过了各方的积极配合与努力而来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为纺织行业的调整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所采取的系列而系统的扶持政策也是空前的。如纺织行业已经享受和正在继续享受的压锭补贴、大规模核呆、提前退休、提高出口退税等等,力度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特别是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以后,河南省纺织企业利用外资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三资”企业已成为河南省纺织行业的一支生力军。据调查,到1994年8月底止,河南省纺织行业经营的“三资”企业已达79家。据对其中35家企业统计,1993年实现产值60803.56万元,实现税利3655.74万元。  相似文献   

14.
(一)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战役的突破口。从1998年算起,以“压锭、减员、增效”为重点的三年突破口之战,纺织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到1999年底,我国纺织行业从亏损上百亿元到盈利8亿元,实现整体扭亏,结束了自1993年以来连续6年行业亏损的历史;淘汰落后棉纺锭906万锭;下岗分流116万人。经历了这次痛苦的行业调整,可以说,纺织行业卸下了制约自身发展的沉重包袱。压缩了过剩的棉纺初加工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多年解决不了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如今纺织业的职工再不是能进不能出,企业的重组和优胜劣汰成了纺织业…  相似文献   

15.
在2010年度热词评选中,最抢眼的莫过“涨价”和“给力”。用他们来套用纺织行业,恐怕也最合适不过了。 2010年纺织原料市场用疯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棉价暴涨令人瞠目结舌,创下了近15年来的新高,突破2万元/吨,直逼3万元/吨大关;化纤原料更是一天能涨上千,还有茧丝都在一片“涨”中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6.
郑州一棉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在河南建成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纺织企业,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拥有固定资产3.5亿元、年产棉纱1.3万吨、棉布5700万米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公司紧紧抓住国家把纺织行业作为突破口的有利机遇,坚持把压锭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纺织工业经过三年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了成效。去年,全国纺织行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出口创汇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方面是国家压锭、调整、减员的政策得到了落实,另一方面也和国际的大环境分不开。可以说是各种利好因素的迭加,才产生了纺织行业的大好形势。就去年经济形势而言,综合概括大致有这样几个利好因素。一是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如出口退税、债转股等等;二是国家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企业有利;三是国际经济形势整体看好,如美国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6%,东南亚金融危机经过恢复后经济增长较快等都给中国纺织业的出口带来了一个好的环境;四是国际纺织品贸易正好在“三年两头”周期  相似文献   

18.
纺织行业改革作为国有企业三年解困的突破口,纺织业在“压锭、重组、减员、增效”的方针指引下已初显成效。1998年1-10月减亏13亿元,但其主要是政策性减亏。纺织压锭是纺织国有企业克服重复建设这一困难根源的、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的重要标志。 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工业,随着我国产  相似文献   

19.
目前,纺织行业以压锭为突破口的攻坚战正战犹酣。国务院利用经济的加行政逼迫的办法决心压锭,旨在减量增效。压锭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了实现产业升级上水平的夙愿,尽快摆脱困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务院给予纺织压锭必要的财力支持,每压一万锭给予财政补贴300万元和银行贴息贷款200万元。当然这部分资金是用来研制开发新产品、兴办三产和安置下岗职工,达到减量增值、减员增效的目的。用好这部分资金的关键是选好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而当前有些企业面对低迷的市场无所适从,缺乏减量、减员后有力的增效…  相似文献   

20.
我省是一个老纺织基地,也是一个棉纺大省,“七五”期间棉花丰收,力。之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且办纺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诱导,使我省棉纺总能力膨胀为600万锭,造成棉纺产能总量过剩。这一现象很快引起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1992年纺织行业制订了棉纺压锭技术改造工程。然而自1992年实施压锭计划以来,我省遇到了与全国相同的问题,某些地区和棉纺企业不顾全局,我行我素,在淘汰落后棉纺锭的同时亦不顾产业政策,出现部分老厂扩建、新厂新增,甚至个别地区压的不斗。上的多的不正常现象。当然,这与期间汇率并轨和出口退税政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