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已有研究对金融自由化内涵的界定十分混乱,不同研究使用不同维度金融自由化作为总体金融自由化的代理变量,这种混淆不同层次、不同内涵金融自由化的做法,造成有关金融自由化与经济效率或经济增长研究结论的巨大争议。本文明确区分了总体和七个维度金融自由化,实证发现总体金融自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维度的金融自由化对TFP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私有化对TF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资本账户开放和证券市场自由化对TF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降低信贷控制和法定准备金要求、放松银行业进入壁垒和加强银行业监管对TFP增长率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忽视不同维度金融自由化的异质影响、或以单一维度金融自由化代理总体金融自由化,都难以准确、全面揭示金融自由化对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也是现有文献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金融自由化理论演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延良 《经济论坛》2004,(20):98-99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相关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许多国家降低或取消利率限制,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和市场准入门槛,减少政府对银行信贷政策的干预,对银行和保险公司实行私有化;发展中国家还积极推动当地股票市场的发展,鼓励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4.
与质量效应不同,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存在于水平方向,它主要表现为对私人储蓄率、宏观投资率的提升和(尤其是对私人部门)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等方面.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于2005年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个步骤,金融自由化应该在水平方向影响着中国的私人储蓄和投资,但鲜有文献涉及此问题.作为一种尝试,以国内金融部门(银行)为代表,本文计算了一个金融自由化指数.利用这个指数,我们就银行自由化对私人储蓄和投资的水平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是显著的:自由化指数每提高1,私人储蓄率提高16%,信贷可获得性提高1%,宏观投资率提高9%.本文结论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水平效应提供了有利的经验证据.它也表明,在过去的一个时期,要素效应仍是金融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平 《经济导刊》1999,(5):40-44
自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新概念以来,金融自由化不仅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而且成为世界经济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推行了金融自由化,它们放松或取消了银行利率管制,降低了强制性的推备金要求和进入壁垒,减少了政府在信贷配置决策方面的干预,对银行和保险公司实施了私有化。有些国家还积极促进了股票市场的发展,鼓励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自由化中的问题一般而言,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是减少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这一更广泛的趋势的一部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6.
1984年中国开始逐渐放松金融规制.1993年确定市场化改革目标之后,以取消信贷规模控制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等为标志,银行部门实现从部分自由到基本自由的转变.理论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通过水平效应、效率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表明,在1984~2006年间,自由化降低了居民贴现率,提高了私人储蓄率;自由化对宏观投资率的影响为正但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金融自由化的效率效应则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70年代初,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国家必须进行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利率自由化,放开对金融市场的严格控制,依靠市场机制作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这一理论的提出,既符合当时的世界金融自由化潮流,又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改革的要求,因此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赞同和推广,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梅 《经济问题》2003,(2):49-50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货币管理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地决定利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兴起,一些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取消了金融管制政策,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且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一股国际规范的利率市场化的潮流。美国、日本、欧洲国家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放松或废除了对利率的管制,走向利率的市场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借鉴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积极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发展中国家角度对金融自由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自由化改革,其成败得失向来争议颇多.就发达国家来说,金融自由化同于金融深化,是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的实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固有的内因和外因.但与此同时,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不可不警惕发达国家的新金融霸权主义.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自由化战略进行反思了.  相似文献   

10.
借鉴经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经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上官雨时始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改革、金融自由化改变了实行金融管制近半个世纪的金融世界。西方国家国际金融变革的大趋势已经对亚洲地区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自由化的冲击波在亚洲地区的扩散分为两个层次:首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金融风险控制与国有经济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5年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即将全面开放它的市场的期限的到来,如何建立符合WTO运作的金融体制和适应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又一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9年11月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标志着全球金融制度已走上多功能的发展轨道,同时也意味着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业务界限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资本的跨国转移愈加频繁,规模日渐增长,这促使各国不得不放松外汇管制,以自由化为基本特征的金融改革形成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这个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率自由化,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取消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二是金融业务自由化,西方工业国家相继放松或取消对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交叉的限制;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西方工业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放弃外汇管制,设立离岸金融市场,使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高度融合,推动金融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重新构建的金融自由化指数,解析了20世纪最后25年全球范围内金融改革的决定和影响因素。论文认为,国际收支危机触发了金融改革,银行危机使金融改革倒退;全球利率降低增强了改革者的信心,新政府履任则具有双重影响;意识形态和国家结构对改革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1994 ~2012年11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关系是否受到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发生变化.在金融自由化的早期,二者呈负相关,支持集中度-稳定性假说;当金融自由化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二者关系反转为正,分散型银行体系更有利于稳定.这一结论带来的政策启示是,金融自由化改革虽然一定程度的降低了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却不会增大银行风险,而是有助于改善以往制度环境差、政府干预强的体制背景,在另一个维度改良银行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凤京 《当代财经》2007,(6):121-128
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出现扭曲、被削弱、萎缩,以及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等现象,理论界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主要包括: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扩展、反对与完善M-S的理论、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现代理论研究、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金融自由化排序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内因和外因、宏观和微观多角度地对金融自由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实践来说,理解金融自由化的关键就是:为什么频发的金融危机主要出现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而从整个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进程中多角度地来理解金融自由化,而不是单纯地用任何单一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复杂的课题,应当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金融自由化浪潮中我国金融改革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经历了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麦金农——肖的金融自由化模型给它们的金融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但时至今日金融改革是否成功似乎仍然存在着争议,上个世纪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秉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银行业集中度作为银行业结构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的监管对一国银行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国内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会增加银行业集中度,加强外资银行准入的限制则会降低银行业集中度;(2)发展中国家对于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限制更敏感;(3)发达国家对于银行从事保险和房地产业务的限制更敏感。拓展模型结果显示,放松外资银行准入会强化银行经营范围监管对银行业集中度的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韩国金融改革作了总体上的回顾。20世纪60年代,韩国以官制金融为特征的金融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8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了放松金融管制、利率自由化、开放金融市场等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改革。90年代,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但遭遇了金融危机。危机后,韩国采取了重组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扩大直接融资、开放金融市场等金融重建措施,走出了危机。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抑制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金融总量迅速增长 ,金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日益提高 ,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 ,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但也不难看到 ,中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仅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 ,利率管制、高准备金制度、业务范围自由度低、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共存等金融抑制的广泛存在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并直接影响和制约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因此中国要从完善金融自由化的微观基础 ,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规范和发展金融市场 ,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消除金融抑制 ,进一步推进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17,(2):111-124
金融发展会同时影响家庭储蓄与企业投资,从而是决定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基于世界银行1973—200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动态面板回归发现金融发展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储蓄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而当金融市场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储蓄率则随之下降。为解释以上实证发现,本文构建了一个家庭与企业均受融资约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本文证明了金融发展会降低家庭的储蓄动机,同时又会提高企业的投资需求。由于均衡储蓄率由家庭储蓄与企业投资共同决定,模型蕴含了金融发展与总储蓄率之间的非单调关系。数值模拟显示,本文模型能够解释金融发展与储蓄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银行并购的动因近些年来,国际银行业劲吹并购之风,“内忧外患”使一些大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或者将兼并的利刃挥向同行业其他银行,或主动与其他实力相当的银行合并,其具体原因如下。(一)外力拉动1.金融自由化浪潮和混业经营之势是银行并购的基本外因。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顾客对多样化和综合性服务的需要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全面展开,政府放松了对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业的管制,打破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制定了新的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法律。1986年英国伦敦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