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09,25(11):20-26
在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上,经济学界长期存在两种解释思路:一是基于异质性个体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动态演化分析,这是以有机的、动态的和开放的世界观为基础的结构主义思路,它把行为主体看成是异质的;二是基于同质性个体假设基础上的静态(或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这是以机械的、静态的和封闭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它强调行为主体的同质化。显然,现代经济学的基石就是一般均衡理论,因而静态均衡分析也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均衡框架下,现代经济学研究理性经济人如何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但是,这种均衡分析用于分析现实时却遇到非常严峻的问题:一者,它所依赖的假设条件是非现实;二者,无法考察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动态演化。因此,现代主流经济学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江燕 《广西经济》2010,(5):51-52
一、从经济学的设定行为假设看强化税务稽查的必要性(一)经济学中人类行为利已假设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税务稽查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人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包括税收体制中税务稽查体制和机制建设)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晓娟 《特区经济》2007,(5):152-154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是最明显的特征。人们基于网络参与经济决策与市场交易活动,道德理念、行为准则和行为安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技术: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行为的隐蔽性,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人的趋利避害和机会主义倾向更容易诱发蓄意性诱导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界定“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怎样减少经济行为负的外部效应成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网络环境中“经济人”经济行为边界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介绍如何解释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以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并对经济学方法论在解释日常经济现象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6-21
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将经济人视为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冷淡个体,但早期西方社会更关注集体利益,功利主义也是源于对集体利益的关注。当然,由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目标本身存在歧义,从而又衍生出了功利主义的两种不同理解: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显然,这两种功利主义概念分别为社会科学的不同分支所接受,其中经济学接受了行为功利主义而注重于行为的手段选择,从而最终形成了经济人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6.
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将经济人视为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冷淡个体,但早期西方社会更关注集体利益,功利主义也是源于对集体利益的关注。当然,由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目标本身存在歧义,从而又衍生出了功利主义的两种不同理解: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显然,这两种功利主义概念分别为社会科学的不同分支所接受,其中经济学接受了行为功利主义而注重于行为的手段选择,从而最终形成了经济人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源于功利主义哲学,功利主义目的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功利并不一定是互利的,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自利行为并不一定会和谐地实现。其实,现实世界的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性,其行为也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因而具有这样两个重要特点:一者,绝大多数人类行为是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互利主义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功利主义;二者,现实社会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圈层扩展的差序性特质而非经济人所假设的平面和机械的等序结构。  相似文献   

8.
相对的变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在马克思经济学逻辑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假设主要强调了人的行为与外部约束条件的动态交互。经济人假设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基本假设,诸如宏观及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无不是以其为基本出发点的,证明这个假设是无可争辩的(可成立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尽管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经济人是一个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抽象个体,但这一概念却源于功利主义哲学;功利主义的原初出发点是从社会角度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自利”仅仅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然而,随着“无形的手”的流行导致了功利主义的蜕化,结果,行为功利主义逐渐排斥了“社会利益最大化”这一目的而片面强调“自利”这一手段;最后,“自利”手段也蜕变为“目的”,从而导致了“自利人”也为“经济人”所代替。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人"假设的提出 最初把"经济人"假没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出发点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组织公民行为(OCB)的动机区分为理性利己和社会利他,以他人取向不同水平和回报的不同情境为切入点,运用情感事件理论和他人取向理论,结合问卷与实验心理学方法,对基于两种不同动机的OCB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存在回报期望,他人取向低的员工更有可能基于理性利己的动机而产生高水平OCB;当不存在回报或存在回报责任时,他人取向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基于社会利他的动机产生高水平OCB。  相似文献   

12.
罗美琴 《特区经济》2007,219(4):169-170
公共财政论只是国家分配论发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基于其特定财政现象和特征的更贴切的表述方式,只能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规律。但只有国家分配论能够合理解释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的财政现象、本质。而在其他经济条件下国家分配论又可以有其他更贴切的表述方式,如家计财政、生产建设财政等,但其理论内核都脱不了国家分配论的巢臼。因此,国家分配论较公共财政论而言,更具一般性,是更符合一般性经济规律的理论。我们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公共财政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家分配论。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假设源于功利主义,它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内缩和形式主义的僵化,从而导致金钱理性勃兴的产物。按照这种哲学思维,实际上是将社会整体利益视为个人行为的目的,而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则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途径、手段,因而可以将经济人内含的行为机理归结为:“为他利己”。这种行为机理实际上将人类行为的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Sociologists have shown the presence of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chan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rates of imprisonment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characterized by common law systems. Furthermore, these associations do not seem to be mediated by changing rates of criminal behavior.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same relationships exist in a civil law society, Italy, for the period 1896–1965. It then goes on to highlight an hypothesis and possible test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these associations, based on the intervening role of public opinion.  相似文献   

15.
苏晓华  肖洁  陈嘉茵 《南方经济》2020,39(10):108-124
创业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活动,创业者社会认知如何影响其创业战略决策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区分创业者达尔文主义、社群主义和传教士主义三种不同社会身份认知对新创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达尔文主义身份认同感促进创业者为积累个人财富而选择不确定性较低的商业模式创新;社群主义身份认同感使创业者为提供真正造福社区的产品和服务而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而传教士主义身份认同感促进创业者开展一切提升社会价值的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且创新网络关系强度通过提供创新所需的资源与信息在上述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借助社会认同理论,将创业者社会身份认同感进一步引入新创企业创新决策的驱动因素研究中,深化和拓展了创业者创新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传播总体上来说是强势民族文化向弱势民族文化传播,但个别文化元素的传播可能是逆向的。文化的传播或涵化只有在存在文化差异(也即文化势差)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只有文化差异没有文化传承者的接触也不会产生文化的传播或涵化。但这种接触可以是文化传承者(人)的直接接触,也可以通过"场"的间接接触,接触的密切程度由若干因素确定。文化传播或涵化强度可以采用渗流理论(v=ki)或电流理论(I=V/R)来表达;接触的密切程度可以用渗透系数k或传导阻力R来表示,接触程度越紧密,文化传播或涵化的强度越大,即渗透系数k越大或传导阻力R越小;文化差异(文化势差)可以用水力坡降i或电势差V来表示,文化势差越大,文化的涵化或传播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非流通股的存在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特殊之处。文章探讨了中国银行业股改对A股银行股的影响。文章将样本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组,并对以下方面进行研究:计算并检验累积超额收益率(CAR)的显著性,发现多数银行股在股改期间获得了显著的正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利用GARCH(1,1)模型,证明改革对波动率并无太大影响;检验系统性风险在事件前后的变化,表明股改后CAPM解释国有商业银行股表现能力的提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较为接近;展示一些财务指标在股改的影响下有了持续渐进的改善。总的来说,尽管改革产生了正面影响,仍有一些问题在改革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国内某银行消费贷款业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抵押物对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经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抵押物能够显著影响商业银行消费贷款配给行为,提供抵押物的借款人获得的借款额度明显较高,且抵押物配给效果受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明显;(2)抵押物与消费贷款违约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抵押物作用机制中的“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3)抵押物决定与借款人事前风险评估无明显关联,但与借款人抵押物可获得性高度相关,表明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押物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探讨情绪对顾客满意的作用机制是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重点。文章将服务消费环境进行区分(功能型/享乐型),基于期望不一致理论讨论和分析了情绪在两类服务类型中的作用,构建了理论模型,并选择两类典型的服务行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面模型对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于功能型服务,消费情绪在期望不一致对顾客满意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对于享受型服务,消费情绪在期望不一致对顾客满意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愉快情绪主要通过唤起(兴奋)情绪来对顾客满意产生影响。而且在不同的消费环境中期望不一致对顾客满意影响部分(功能型)或完全(享受型)通过消费情绪产生的,因而期望不一致对顾客满意的影响也是通过唤起情绪传递的。最后,对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开放宏观经济学认为,外向型经济的提升与国内本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文章利用2000-2012年数据对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和生产开放度等五大指标与本土产业结构优化关系进行灰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外向型经济中外贸对本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更显著。通过GM(1,1)模型对其后五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将对安徽省本土产业结构优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