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25年达到极大值10.13亿,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在近日由著名劳动法专家董保华教授主持的劳动立法研讨会上,对正在制定的《促进就业法》与《劳动合同法》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两部法律,一部极其原则,一部极其具体,如何协调两部草案的相互关系,以应对“就业战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包容在企业内部的冗员会很快进人到下岗行列,失业率将进一步上升。失业与下岗问题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威胁,再就业成了经济改革和经济的关键。造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解决不好,都会严重影响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本文拟就制度对再就业的影响作一探讨,并试图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再就业的制度障碍。一、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促进劳动…  相似文献   

3.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向来备受世界各国的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在经济加速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中,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我国面临着新的就业压力。如何促进就业,化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既是各级政府的优先发展目标,更是劳动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就来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本人认为,从当前广东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构建以培训促就业新机制,实现就业机制创新,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提出构建就业新机制的设想,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一系列鼓励就业政策的实施,就业机制已基本形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因受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我国失业人数也在增加.非经济活动人口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25年达到极大值10.13亿,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在近日由著名劳动法专家董保华教授主持的劳动立法研讨会上,对正在制定的<促进就业法>与<劳动合同法>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两部法律,一部极其原则,一部极其具体,如何协调两部草案的相互关系,以应对"就业战争"?  相似文献   

6.
<正>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仅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和1.83%的国际资源,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这给中国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但城镇实际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只有3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约有35%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 总的来看,我们的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着稳定而且在某些方面略有改善的状态。但是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出现,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的分析,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究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哪些冲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10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几年来第一次增速放缓,但尚未出现大规模企业裁员和农民工返乡热潮,预计明年二季度开始。全国就业形势将有所好转。进入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了3个变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信息》2006,(11):18-18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称。一季度就业工作进展平稳。二、三季度就业形势将趋向严峻。突出问题有: 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2006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峰值年。预计全年需要安排就业总量达2500多万人。从需求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到1400多万人。比去年增加1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总人口突破13亿大关,自然增长率出现上升拐点。城市化水平已达43%。65岁及其以上人口突破1亿大关。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初生儿性别比偏高。就业再就业预期目标实现,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就业再就业。2006年总人口将在131539万人左右,城乡人口比例为44.20:55.80左右。我国开始进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期。2006年预计实现就业1000万~11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4%左右。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要继续完善人口和就业政策,进行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仅新增劳动力就是1000万。抵得上一些国家的总人口了。他们需要饭碗,需要就业。 中国要面对的不止是劳动增量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要面对劳动存量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转岗的麻烦。  相似文献   

12.
陈淮 《浙江经济》2002,(18):34-3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没有后推的余地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骤然严峻。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  相似文献   

13.
对国家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个人来说,就业是立业之基。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时间进入201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再度发生井喷,这是否会对就业形势带来新的冲击?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大学生将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那么宁波的情况如何?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林雅莲。  相似文献   

14.
"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中国人口政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经济问题,是发展问题。人口红利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学界一直存在两种相左的观点。本文首先概述并对比介绍了这两种观点,紧接着,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具体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政策建议。本文结论是:中国人口政策问题上,应该质量与数量齐抓,质量上,充分开发各年龄层次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数量上,全面解放劳动力,使广大劳动年龄人口都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浙汀应充分利用当前劳动力递增延缓的缓冲时间,最大化就业;同时抓紧发展教育培训与科技创新,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近期中国人口问题的争论甚嚣尘上,皆因中国人口的拐点正以远超预期的速度日益临近。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有学者预计,中国总劳动人口2012年左右达到高峰,总人口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而老年人口将于2050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我国目前下岗失业问题的认识王霄勇目前,失业职工下岗问题随着通胀问题退成次要矛盾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7年登记全年失业人口、下岗职工与企业富裕人员之和达到了全国劳动人口近20%。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人们不仅要问:都说当前经济形势好,为什么越...  相似文献   

17.
<正>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2023年的就业形势如何?将采取哪些举措来稳就业?又会怎样帮助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此,记者专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  相似文献   

18.
陈慧娟 《江苏改革》2001,(12):48-50
我国是有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尤其自1993年以来,由于城镇下岗职工激增,失业人口规模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18.7万人,失业率为3.3%,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创造就业岗位、降低高失业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发展非正规就业促进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模式的转变是缓解就业矛盾、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罗大东 《辽宁经济》2004,(12):48-48
一、劳动力供求矛盾 1.劳动力供给。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决定一个国家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平均工作时间和移民。主要分析前两个因素。(1)人口。我国由于错误地批判了马寅初的人口论,人口政策失误,出现了几次生育高峰,导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国际上统计口径为16~65岁)占总人口比重居高不下,所以,劳动力供给过旺,形成持续性的巨大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0.
人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说:“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到了26.8%。换言之,我们有1/4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劳动年龄人口达到了最充分供给状态,使“中国制造”保持了长期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