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围绕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等核心问题,运用地层细分对比、剩余储量计算、水淹状况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井区进行油藏潜力认识及注采对应状况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坨21断块81-3单元310133井区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于处于特高含水期的断块水驱油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等核心问题,运用地层细分对比、剩余储量计算、水淹状况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井区进行油藏潜力认识及注采对应状况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坨21断块81—3单元310133井区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于处于特高含水期的断块水驱油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沙四段2砂组原油性质较差,具有密度高、粘度高、层薄等特点,为了提高该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单元的开发效果,从1999年起针对单元的地质及开发特征,进行了地质研究、井网优化、储层改造、复合吞吐等开发技术研究工作,改善了单元开发效果,积累了有效开发此类难动用储量好的经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Ⅲ油组是双河Ⅱ类储量聚驱单元,注聚后期单元面临着产液能力降低、分层动用不均衡、平面聚合物窜流等问题,制约聚驱后期聚驱效果的进一步扩大。文章结合双河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提出聚合物驱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主要技术对策,通过实施,使产量在高峰期保持稳定,进一步扩大聚驱效果,为其他聚驱单元的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付卫丽 《价值工程》2012,31(21):108-110
大庆西部油气勘探已经历50多年,油气勘探程度高。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对该区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庆长垣以西油气聚集区仍有477个22×104t级地质储量以上的待发现油藏,剩余资源总量达43965.3×108t。待发现油藏的规模不仅局限于百万吨以下的小规模油藏,200万吨级以上的油藏还有43个,地质储量20545.2×104t。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所计算的大庆长垣以西油气聚集区剩余资源量及其规模分布能够为该地区今后的勘探工作及开发规划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青化砭油田长6和丰富川油田长2油层是近年来延长油区发现的较好的油田之一,也是延长油矿管理局上产的重点开发区块.为了研究资源潜力,改善目前的生产现状,动用剩余油,提高油田采收率.油藏数值模拟就是利用数值模型再现开发历史,分析开发矛盾并预测不同方案的开发效果.因此,在对已开发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工作之前有必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深刻剖析油藏的动态特征和开发矛盾,这有利于建立更接近于客观实际的油藏数值模型和调整拟合参数,以提高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并根据开发矛盾及现状提出合理的开采措施.全油田模型的可行性低,因此本文选取三个典型区块——姚280、姚229区(长6油层组),进行储层综合评价,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并分析剩余油潜力,进一步加深对地质特征的认识,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和技术政策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F186断块为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断块内断层较多,构造相对复杂。目前该断块已投入开发10余年,开采难度日趋加大。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从纵向和横向上分析断块储量动用状况特点,总结影响储量动用状况的各种原因,找到潜力区,指导深入挖潜,为后续滚动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王58块层系非均质性严重,沙四1层储量动用少,注采井网不完善,主力层沙四3核部水淹,开展了王58断块分层系开发可行性研究.在新认识指导下,确立了断块重建井网、细分层系开发的原则.开发中,应用分层系开发,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实施后,断块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井组稳升率由82.7%上升至92.5%.此次调整的成功,对类似油藏高效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永定县孔夫预测区区域构造及邻区含煤情况资料分析,结合本区的地质构造特点,推断本区的赋存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储量,含煤地层为童子岩组第三段的中亚段(P1t3-2)和下亚段(P1t3-1),可采煤层为18、20、28、29等4层,煤炭资源总量可突破千万吨,该预测区可作为今后煤炭勘查后备基地。  相似文献   

10.
渤南油田是一个以低渗透油藏为主的亿吨级大型油田,于1973年投入开发,历经新建产能、高速开发、产量递减、低速开发四个阶段,动用地质储量11832万吨,主要包括1区、2区、3区、4区、5区、6区、8区、9区、10区、义941、义118、义12、渤深6块等13个构造单元,目前共开抽油机井400口,单井日液18.5吨/天,平均泵挂深度1702米,平均动液面1432米,平均泵效42%,机采系统效率为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