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疆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总量、质量、就业现状及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的分析,剖析了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低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鉴于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本文拟以江苏省为例,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呈现的特点进行统计描述,并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就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一定成就,推动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产生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5.
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迁移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教育能提升个人获取迁移信息与实施劳动迁移的能力,并促使高教育素质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转移,形成教育投资收益的地区外溢效应。本文利用浙江、安徽和陕西三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采用两分逻辑回归方法,在控制个人外出和本地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的条件下,着重就教育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农民外出就业机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小学低层级教育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作用,而更高层级的教育则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笔者于2006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省所作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文化程度低阻碍了劳动力进入相对较高层次行业就业的概率;技术、技能缺乏不利于劳动力进入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的行业就业;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大部分外出劳动力被迫流向了传统的、没有太多技能要求的工矿企业。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为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剖析新农村建设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路径,即就地就近的产业转换与跨地域的异地转移。最后,文章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总人口增长了一倍多,1981年,官方公布数字是9.9亿人,现已过11.13亿.人口如此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未及时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失误.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出了大量劳动力,现在,城乡5.5亿劳动力的现实己不容变更,在现有人口和劳动力中农村约占70%,因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是一个十分令人关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虹  吕萍 《农业经济》2000,(12):30-31
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唯一能动的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托马斯彼得斯说过,企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尽管在近代和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也丝毫没有改变劳动力的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多现代企业已经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水平强弱的标志及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世界上农村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中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比重出现小幅增长。1999年末,沈阳市实有劳动力为10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为71.5万人、17.2万人和179万人,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分别由1998年至66.6:16.4:17.0调整为67.1:16.1:16.8,第一产业劳动力增加了1.3万人,所占比得上升0.5%,个别地区出现了近年少有的“回流”现象,法律县和新民市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距区区域流动。全面地分析流动的特点、原因、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健康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初,山东省济宁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流动与易地就业,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然而,在我国形成于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的由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却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布署,我们在辽宁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对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就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同时,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户就业决策及其劳动力流动行为问题是政府部门和理论界长期关注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为之殚精竭虑,试图科学、客观和全面地认识,以制定和完善相关公共政策,一方面引导农村劳动力稳定地转移出来,使之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效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最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王春超博士撰写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便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28余万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和制约效应。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有:帮助劳动力增加收入更新观念;为输入地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各项改革深入进行。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效应有:引起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对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集中流动,声势浩大,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民工潮”。这种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将是什么趋势?社会效应如何?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1993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流动范围、外出打工的滞留时间及外出打工人员的区域间流向等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状况 根据调查,调查范围内外出打工人数为3603人,占被调查的总人口6.03%;1993年全乡村总人口数为85166万人,若以此比例进行简单外推,则1993年全国农村估计有5139.66万人外出打工。即大约每8.6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迈等人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为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严格控制农民流动、以计划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以跨区流动为主的阶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王爱文则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内部富余劳动力问题显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阶段;90年代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平稳的阶段。这些划分,基本刻画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