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存信 《技术经济》2001,20(9):16-18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不可分割。城市化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经济结构现代化的标志,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涵义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是将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上,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工业集中在城市,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是进入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每个农业国家转向现代化时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它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当社会发展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后,必然会转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概  相似文献   

3.
1.城市化是我国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转换及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及其他非农业转移的过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新兴城市的聚集,使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801年的26%上升至1900年的75%。日本、韩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仅用了35年和20年。  相似文献   

4.
吴婕  王兆华 《经济论坛》2007,(9):127-13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75%.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应涵盖在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中.特别是在我国从传统的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转轨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农村建立相应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不仅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陈资灿 《经济前沿》2000,(10):23-25
城市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是城市化程度或水平。所谓城市化,又称为都市化或城镇化,通常是指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国际上,通常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城市化程度或水平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6.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工农业观代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这是一切工业化国家都曾经历的过程。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很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现代化、也不能避免这个过程,但这一转移将有我国自己的特点。本文着重研究我国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特殊道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农业剩余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重点发展工业,要农业为工业输血。由此形成了工农产品之间严重的价格剪刀差,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拉大,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城市食品短缺等,国家便于1958年实行《户口管理条例》,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最重要的手  相似文献   

9.
一、印度经济发展状况印度是一个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由落后的农业为主向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过渡,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扩大。作为同处在亚洲的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在综合国力以及人均GDP等指标上的比较见表28。自印度独立,经过50年的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英国是农业人口转移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借鉴意义。在综合评述英国农业人口城市转移过程的基础上,说明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同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农业产业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设施渐趋完善和城市功能日益强化,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变换的客观过程,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几十年建设与改革的实践都表明,城市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能否很好地吸收农业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郊失土农民就业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民市民化、就业非农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扩张,把周围城郊农村农民大量融入到城市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之中,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城市化同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郊区农用土地被大量征用,城郊农民因城市化失去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条件。尽管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的扩张,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但由于郊区农民特殊的经济、地理和社会背景,许多失土农民未必能…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 大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现代化是国人新世纪的追求,也是中国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路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12亿人口中 70%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农村现代化的速度始终决定和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整体速度,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散居的村落向集中的城镇转移,这就是城市化。极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速度取决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当然,城市化可有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加快湖南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各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要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三个时期。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较长发展过程,是工业结构不断升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不断进步的过程。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化先行国家从发动产业革命到完成工业化都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经过4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才初步完成工业化任务。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小农经济,揭示小农经济的转型动力及其现代适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理性开始扩张,农民经济行为的主导逻辑由生存理性转向多元理性并存。在农民理性扩张与农村人地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出现转型,以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和家庭农场为经营形式的现代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现代小农经济是农民自我改造和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其呈现出大范围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兼业化等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发挥着农业人口生计保障、乡村秩序稳定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农经济转型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小农发展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地区为何与城市有如此大的收入落差呢?无疑,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农业本身的生产力上限。虽然可以通过发展诸如乡镇企业之类的工业来提高产出和当地农民的收入,但他们终归难以和现代化的大工业机器生产以及现代服务业进行竞争。按照刘易斯等有关专家的解释,农民是出卖劳动力的对象,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产生急剧的贫富差距。但是,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也只是普通劳动者而已,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如果处于同样的地位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话,从理论上来说,主要的收入差距不应该出现在城乡,而应该出现在投资家、企业家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因此…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向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的转化,它无疑是现代化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所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现在它更是这样了。”从长期看,经济发展的成败关键在于农业部门。印度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又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人们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伴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落后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实践来看,全世界和全国城市化浪潮给我们以冲击和启示,城市化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腾飞。国外姑且不论,仅从国内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特别是苏南、环渤海湾、黄河三角洲特别是山东地区的一些县市,以小城镇建设为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切八点,促成了…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是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较长过程,是工业结构不断升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不断进步的过程,工业化不完成,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1.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经济循环:城市内部的经济循环、农村内部的经济循环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目前,我国城市内部的经济循环属于相对较高水平的循环,而农村经济循环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只能说处于较低层次,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循环不能够顺畅地进行,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具体的体现就是:广大农村以农业税的形式上交给国家的收入部分,很大一部分用来发展城市,很少能够返还回来;广大农村居民的储蓄作为一种资金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给了城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却不能从正常的金融途径获得满足;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以价格剪刀差的方式将农业剩余价值转移到工业,造成农业向工业的输血,即使农产品已经实现市场定价多年,也很难讲目前的农产品定价就是真正体现了农民劳动的价值;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并不能得到城市工人的同等工资待遇与福利保障,等等,都显示出城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为的割裂。建设城乡经济高度融合的经济循环,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循环的壁垒,改变农业向城市输血的机制,构建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包括:城乡产业的发展、就业的安排、市场的建设、收入的分配、信贷的支持等等,不仅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做法,在特定时期,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鼓励资源的回流,制定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的政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城乡人为割裂、农业内部低水平循环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