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克  董琦圆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8):2-28+163-164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强调通过“第二意象”路径讨论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该理论在分析联盟决策的形成过程时未能充分探究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作用。基于选举人理论,作者探究了领导人与致胜联盟之间、致胜联盟成员彼此之间的国内政治斗争如何塑造对外联盟政策这一问题。分析中国春秋时期的会盟史实后发现,作为致胜联盟成员的卿大夫为谋求自身在国内政治中的生存会倾向于与大国结盟,并表现出与本国国君不同的联盟政策偏好。由卿大夫主体所引发的反制国君或同僚的国内政治斗争会深刻影响诸侯国的会盟决策和行为:卿大夫政治力量的膨胀将会推动一个诸侯国更多地参与会盟,尤其是与相对实力更强、对该国战争威胁更大的大国进行结盟;当诸侯国卿大夫的政治力量持续膨胀且超过一定限度并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占据显著优势时,卿大夫推动对外结盟的动力就会下降,该诸侯国与其他国家的会盟便会减少。作者采用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会盟配对数据集进行了定量研究,相关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以国内政治斗争解释国家间联盟行为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黄宇韬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4):62-95+158-159
规范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新兴国家如何推动国际规范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聚焦建构主义前沿理论有关“争论”的研究,作者把争论的内容分为自主争论、工具争论和目标争论,认为新兴国家可以运用争论内容的递进来推动国际规范转变。自主争论是为自身行为辩护,工具争论旨在反思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目标争论则重塑如何行动才具有正当性这一价值判断。争论递进的机制是学习,即通过成功实践创造可供观察与解释的经验证据,进而促使国际认知社群实现自我理念的更新。在资本账户管理方面,马来西亚与中国成功实践了适用于本国的“非正统”政策,为国际技术专家提供了新的学习素材,进而推动了管理资本流动规范的转变。争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际规范必然受到冲击,但争论内容的不断递进会对国际规范产生实质性影响。尽管短期内难以利用强制、模仿和说服等传统理念传播方式,但新兴国家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广其理念。在此过程中,成功的实践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关键因素。缺少经验证据的累积,单凭外部危机所触发的“机会窗口”无法真正实现国际规范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国际体系内大国试图继承西周大一统体系的部分合作规范来建立国际制度,但所建立的国际制度出现了公共物品不足、制度维持成本过高、成员生存状态不断恶化、成员间矛盾不断加剧、合作规范退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制度内大国为争夺制度领导权而激烈竞争,又由于制度安排、大国间竞争结构、领导权争夺的零和性质等因素的作用,竞争者选择了违背合作规范的恶性竞争方式,并因此导致了合作制度崩溃与规范退化。国际体系也随之从春秋时期相对有秩序、有规范的状态向战国时期霍布斯状态转化。国际制度的建立有时不仅意味着参与各方总体收益的增加,国际制度还承载着其他重要的社会性利益,比如制度内的领导地位等利益,对于这些利益的竞争可能导致制度的瓦解。这是某些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的建构主义观点所容易忽视的内容。春秋时期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的现象反映出,在一定条件下,即使大国具有较高身份认同、内化了相同的合作规范、拥有较高的制度内地位,仍然可能为了制度领导权而竞争。  相似文献   

4.
陈拯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8):60-86+165-166
国际规范争论研究对争论将削弱还是强化规范有着不同乃至矛盾的判断及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行为体的策略能动性重视不足,并忽视了规范演化状态本身对争论实践的影响。在参与争论的过程中,行为体能够适应具体的政策和规范情境,采取针对性的话语策略,维护自身立场并塑造规范演化。争论话语包含规范框架和政策主张两个要件。根据与对手争辩的指向所在,可区分为应用类、回避类和抗争类三类模式,包括限制、延展、竞用、规避、标榜、忽略、替换、疏离和对抗等具体策略形态。在规范演化中,行为体基于相同的动机可能采取不同的争论策略,不同的争论策略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而相同的争论策略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规范的价值原则共识度与行为规则明确性是不同话语策略出现的重要背景。伴随规范本身的演化,目标相同或相近的行为体可能在不同时点采取多样的争论策略。中国等金砖国家在“保护的责任”演进中的言辞应对充分展示了争论策略对规范演化的适应和影响。对话语策略适应的分析揭示了当前学界分歧的症结所在,突显了规范争论与规范演化关系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关系学界鲜有关于规范竞争问题的系统性、理论性研究。根据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流学派和英国学派的理论逻辑,规范竞争是一种二元对立的静态关系,必然出现一方胜出的零和结果。作者借鉴中国思维的过程视角,将规范竞争看做是一个动态过程,并提出理论假设:规范竞争导致规范互补。作者提出在建设和平的实践场景中.中国的对外援助和投资等国际行为传播了"发展和平"规范,该规范与"自由和平"规范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案例研究部分,作者提出在"自由和平"规范与"发展和平"规范相互竞争的利比里亚,建设和平的效果要好于"自由和平"规范独霸的海地。这样的差异表明,两个和平规范之间的竞争不但有助于改善建设和平的效果,还有利于它们共同传播。最近几年建设和平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动向表明。"自由和平"与"发展和平"这两个和平规范,已经出现了相互学习和互为补充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复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伊始,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前两次的争论,规范理论渐趋式微,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研究领域。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成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后实证主义中的其他非主流理论一道,规范理论对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理论发起有力的挑战。当代大部分规范理论主要围绕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两种政治哲学的争论而展开,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价值的载体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共同体。对于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分歧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二元分析框架可以为国际关系理论与欧洲一体化理论之间的通约提供解释便利。这一理论通约可以将欧盟民主赤字的讨论放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即欧盟民主赤字的争论可以被放在调节自由主义、自由现实主义和规范自由主义之间进行展开。调节自由主义和自由现实主义对欧盟民主持抵制和批评的消极立场,而规范自由主义则表现出了追求欧盟民主的极大热情。欧盟民主赤字的争论展现出调节自由主义与自由现实主义结盟以对抗规范自由主义的景象。作者认为,欧盟民主赤字争论是康德与黑格尔关于欧洲未来讨论的当代版本。在国内政治中,康德主义越来越成为主导,但在国际政治中,黑格尔主义仍然处于话语和治理的霸权地位。反映在欧洲民主赤字的讨论中,其表现是:黑格尔主义色彩浓厚的调节自由主义和自由现实主义仍居于主导的位置,而作为康德思想当代翻版的规范自由主义则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伊始,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前两次的争论,规范理论渐趋式微,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研究领域。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成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后实证主义中的其他非主流理论一道,规范理论对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理论发起有力的挑战。当代大部分规范理论主要围绕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两种政治哲学的争论而展开,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价值的载体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共同体。对于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分歧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国际研究的批判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而且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如自由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方法上具有科学实证主义的理论在其出现之初都是以批判形式出现的。自由理想主义最初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及其理论的面目出现的,现实主义最初是以反对绥靖法西斯的和平主义思潮登场的,实证主义最初是同反对冷战与越战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与当代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共同构成了国际研究的批判传统。作者通过回顾国际研究的理论史,认为这种批判传统立足于变化的具体现实,质疑流行的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反对战争、强权、剥削、专制和排斥,提倡和平、发展、民主、解放与包容,并且提出了一些非暴力的、可行的替代方案。今天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要求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在许多方面与这种批判传统是相通的。中国学者可以从批判传统吸取许多理论营养,以充实和丰富中国的国际研究,证明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均势秩序的规律性和自由主义宪政秩序的正义性不断遭到质疑,而既有国际秩序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只是阐述了秩序与规则、知识的关系,没有回答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哪种价值观具有优先性,会成为建构国际规则和规范的核心知识这一问题。作者借鉴了批判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提出当代国际体系的知识是权力建构的结果。在国际体系中,霸权推动其私有知识成为体系的共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体系内部秩序,学界有必要对构成国际秩序的知识进行重建。当体系的权力结构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且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时,国家间通过沟通行动,可以对知识进行重建,进而在更为合理的知识基础上构建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际安全中的重要议题,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如何影响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具体就转移视线战争而言,国家会选择对何种实力水平的对手挑起冲突来转移内部风险仍存在分歧:如若对弱国挑起冲突,并不能起到凝聚国内民众的作用;若挑战强国,又会面临冲突失败或冲突升级的风险。这种选择困境导致理论的碎片化和实证结果的冲突,因此需要纳入更加细致的情境框定系统以理解内外冲突关联中国家实力对比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将冲突对象选择过程置于不同国内危机烈度的情境下,作者构建了一个在实力维度上的冲突对象选择理论,发现国内危机烈度不仅重塑决策者对于不同实力对手的偏好,也限制了其策略选择的能力。国内危机烈度越高,决策者越不会轻易对实力弱小的对手挑起冲突,反而倾向于挑衅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这既详细区分了国家绝对实力和相对实力在冲突决策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又进一步突显了特殊情境对策略选择正当性的重塑。运用统计方法对1920—2000年跨国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虽然肯尼思·沃尔兹一再阐述国际政治理论不是外交政策理论 ,但就宽泛的意义而言 ,新现实主义还是有自己的外交政策理论。自由主义则从国内行为体在利益上的讨价还价来理解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过 ,主流理论的理性主义视角遭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从国际体系的观念分配入手 ,把国家和国际体系的互动结合起来 ,用国际和国内体系的规范和认同概念来考察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分析的范式转换为我们认识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了新的路径 ,也对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是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的中心命题。在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之后(即以亚历山大·温特、尼古拉斯·奥努弗和玛莎·芬尼莫尔三位学者的研究为代表的三种主要路径),作者认为,温特提出了偏重于国际体系本身的关于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互相建构的、统一的理论逻辑;奥努弗基于语言学和言语行为提出了重视规则作用的理论逻辑;芬尼莫尔则探索了个人、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规范起源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力图突出社会性和建构性因素的作用:温特重视互动、奥努弗重视语言规则、芬尼莫尔则重视个人道德和国际组织。他们的共同问题在于:不管是"无声"的互动过程形成规范,还是言语行为最终重复为规则,抑或出于个人道德提出某些规范,都避不开客观现实的基础性作用和物质利益的驱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实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权力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是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的中心命题。在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之后(即以亚历山大·温特、尼古拉斯·奥努弗和玛莎·芬尼莫尔三位学者的研究为代表的三种主要路径),作者认为,温特提出了偏重于国际体系本身的关于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互相建构的、统一的理论逻辑;奥努弗基于语言学和言语行为提出了重视规则作用的理论逻辑;芬尼莫尔则探索了个人、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规范起源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力图突出社会性和建构性因素的作用:温特重视互动、奥努弗重视语言规则、芬尼莫尔则重视个人道德和国际组织。他们的共同问题在于:不管是"无声"的互动过程形成规范,还是言语行为最终重复为规则,抑或出于个人道德提出某些规范,都避不开客观现实的基础性作用和物质利益的驱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增长和国际社会出现有关中国崛起、美国衰落导致的权力转移的普遍认知加剧了中关关系的紧张性。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全面铺开之际,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已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固有的实体、静态视角不能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这一动态过程提供理论指引,过程建构主义由于其对关系过程的关注而具有独特的价值。作者在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行为体能动性的发掘提出预防性合作的概念作为关系治理的动力,从而使修正后的过程建构主义在促进关系进化上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得以明晰化,并结合当前中关关系的实际指出,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关系性理解的不足导致的关系困境而非结构、地位困境是造成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新型大国关系建设重在以关系性的过程视角实现中美关系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引入对冲概念和风险管理理论,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该框架涵盖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研究中的传统战略和市场研究途径所没有涉及的一些复杂性。这种分析视能源对冲为一个具有自反性和或然性的战略,它同时包含了合作、竞争、摩擦、潜在的冲突和旨在使风险最小化及应对紧急状况等因素。结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并考察"战略"与"市场"的分析途径,作者认为,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应超越这些传统研究途径,安全化框架是理解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有效工具,但在解释中国能源安全政策时也存在局限。对冲概念与风险管理理论为理解中国能源安全政策提供一个更加透彻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引入对冲概念和风险管理理论,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该框架涵盖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研究中的传统战略和市场研究途径所没有涉及的一些复杂性。这种分析视能源对冲为一个具有自反性和或然性的战略,它同时包含了合作、竞争、摩擦、潜在的冲突和旨在使风险最小化及应对紧急状况等因素。结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并考察"战略"与"市场"的分析途径,作者认为,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应超越这些传统研究途径,安全化框架是理解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有效工具,但在解释中国能源安全政策时也存在局限。对冲概念与风险管理理论为理解中国能源安全政策提供一个更加透彻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