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学术界关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研究多从企业和产业创新的视角出发探讨创新产出效率,对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不足。然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内在潜力,认清其中的客观规律并科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创新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立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具体表征,讨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在科技统计的框架下,构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为例,本文采用“专家咨询约束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估计量,形成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展综合指数。通过探索,本文得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来自前瞻性的创新思想、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合理性的创新要素和产业化的创新成果,这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期间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政策制定提供前期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
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能力评价,有利于厘清科技创新人才现状,激发人才存量的活力,提升人才增量的质量,找准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本文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等3个方面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青岛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资》2023,(4):26-27
<正>经过多年深耕,浦发银行构建了“股、债、贷”一体化的科创金融生态圈服务模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始终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扶持科创企业为己任,全面服务于国家“十四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全力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助力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学全面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地区经济水平。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4个维度,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优先级的影响,采用不完全指标排序关系修正方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进而使用修正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选取陕西、北京、河南、辽宁4个不同地区代表性省市,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作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型企业得到扶植和快速发展。文章对天津市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首先明确了评价对象,以“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企业作为天津市科技型企业的代表;其次构建了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企业财务情况、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6个指标;再次基于天津市科技型企业的4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每年综合能力的综合得分;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评价的意义和目标,构建科技驱动能力、产业驱动能力、社会驱动能力三个维度的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分析模型,构造出网络结构,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科技企业进行模拟评估,更好地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综合评价角度出发建立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青海省2006-2013年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青海省科技发展水平变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青海省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针对目前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评价缺乏相关研究的现状,文章选取20个重点城市,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效和高质量发展3个维度,构建重点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聚类分析法将重点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水平划分为“高—中—低”3个梯度,通过综合指数法测算重点城市的具体指数,并以此衡量天津市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广东的综合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广东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短缺、科技创新薄弱,要素竞争力急待提升;海洋经济需求旺盛,市场竞争力优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但发展方式粗放、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完备,能耗效率领先,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环境竞争力不强.  相似文献   

10.
构建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四个方面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京沪创新轴各城市创新能力,采用聚类分析找准济南的对标城市,重点研究济南的创新发展水平及与对标城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河北省科技创新现状,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河北省11个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区域科技能力发展不平衡,石家庄、保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唐山等居于中间水平,邢台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3类城市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萌  孔昭君 《科技和产业》2022,22(7):209-214
国家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是构建一体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途径。为此,对国家创新策源能力构建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家创新策源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将能力构建的基础分为创新需求、创新要素、创新环境3个方面;最后,从开展协同创新、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和用好政策工具4个方面阐述能力构建的现实途径。中国具备创新发生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进行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仅能够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更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省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评价城市化达到的水平,分析城市化影响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的城市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化发展的研究,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构建了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向拉开档次法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纵向上的综合评价,分析了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视角,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促进产业提升能力、科技示范服务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以及科技资源支持能力四个方面考察县域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引入2013年安徽省县(市)科技进步数据,对80个县(区)科技支撑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总体来看,安徽省县域科技支撑能力未能充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各县(区)之间科技支撑能力差距显著,贫困县的科技支撑能力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基于"环境-过程-结果"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绩效测度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一种改进的模糊积分综合评价法.运用该方法对中部六省创新系统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省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改善科技创新政策、提升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投入产出视角出发,围绕科技创新投入、研发、产出以及支撑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广西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并按照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各城市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分析,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被刻上一定的经济烙印,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呈正向反馈特征;广西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城市间、区域间、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二强众弱”“中部强,东西部弱”的发展格局;广西目前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核心发展圈,区域联动性较弱。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娟 《科技和产业》2010,10(5):31-35
快速反应能力是供应链中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本文分析了供应商快速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构造了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用一案例说明了如何评价供应商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制造企业采用该指标体系来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快速反应能力是供应链中分销商的核心能力。本文分析了分销商快速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构造了基于供应链的分销商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用一案例说明了如何评价分销商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制造企业采用该指标体系来评价和选择分销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发展模式优化对于区域和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提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对中国17所主要城市2005-2017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识别出城市科技发展模式及演变趋势。研究结果发现: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中国主要城市近十二年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整体追赶型城市群体分化和科技发展方向两极化;大部分城市已形成通过扩大科技投入规模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事关上海科创策源功能的强化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通过构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定量评估模型,利用2011-2019年上海科技创新数据,定量评估上海市不同维度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效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上海创新资源在多个维度存在结构性错配,尽管不同维度的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水平近年来均有下降态势,但是仍有部分结构性创新资源错配水平十分严重,这也是制约上海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与科创策源功能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2)比较上海不同维度的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水平发现,高技术产业部门内部细分行业间创新资源错配最为严重,年均错配水平高达71.15%,其次是六大重点行业间的创新资源错配年均水平为20.44%,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部门之间、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以及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创新资源错配水平相对较低,年均错配水平基本保持在10%-16%之间。(3)上海非国有部门、非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国有部门、高技术产业和小型企业创新资源投入过度,上海六大重点行业和高技术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创新资源投入状态也存在很强异质性。本文研究内容为上海进一步优化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