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湘艳 《广告大观》2009,(5):117-118
在广播媒体的发展之路上,先后经历着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多样新媒体形式的冲击,曾一度被定位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媒体发展令人担忧。但是,多年过去了,“广播时代”并没有远去。相反,移动人口的增加、媒体融合趋势似乎已经为广播媒体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2.
路鑫 《中国报业》2023,(12):104-105
在媒体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广播作为传统媒体虽然始终保持着内容以及传播上的权威性,但新媒体的崛起、自媒体的层出不穷,促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渐增多,广播媒体面临的压力有目共睹。本文以融媒体时代广播主持的创新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体。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互联网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信息更快地传播到全球各地。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数据的传输更加高效,具体表现为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方式更加灵活、数据更易采集。但是,新媒体广告投放到一定程度后,也会遇到“流量瓶颈”。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媒体竞争中,我们需要融合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广播作为声音媒体,具有天然的强伴随性,特别是在车内的封闭场景中,可以解放眼睛和双手,实现高频传播和有效触达,适合作为新媒体之外的补充媒体。新媒体时代汽车品牌通过广播媒体进行传播的同时,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通过融媒体手段拓宽广播广告的传播范围,促进广告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革新推动着媒体事业发展,一个全新的媒体格局已经形成,传统媒体记者需要及时转型,掌握现代技术、领悟传播理念、明晰传播环境,以更好地适应融媒体环境。传统媒体记者必须重新审视自我,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把握媒体格局和媒体环境,深入思考、全面创新、持续发展,以尽快实现自身转型。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台遭受较大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新兴的网络媒体注重新闻的“新”,但对“时度效”的把握却需要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台有必要结合自身面临的困境和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提升新闻的“时度效”。  相似文献   

6.
林滟 《中国报业》2023,(11):126-128
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新闻业态发生改变。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台时政新闻作为当地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守正创新,与新兴科技手段结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本文以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州新闻》为例,对融媒体时代城市台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家论语     
《中国报业》2014,(15):14-15
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解决媒体内部不同样态传播方式的从属和主辅关系,而是通过融合达到顺畅高效配置各类资源,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标。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再造采编传播流程,融合体制机制,重组内部资源,实现传统广播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近十年来我国媒体的竞争之势愈演愈烈,洗牌局面层出不穷。而一度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媒体在经历了“珠江模式时代”、“频道专业化时代”的艰难探索之后,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根据AC尼尔森此前公布的媒体市场调查,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自2001年国内广播广告营业额每年都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增幅位居四大媒体之首。安徽交通广播正是在广播媒体发力突围的背景之下,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倾力打造的一个专业媒体。  相似文献   

9.
薛帅 《中国报业》2023,(3):16-19
媒体传播对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升级、打造媒体融合下的矩阵式生产与传播格局,是时代赋予媒体的重要课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通过多年探索实践,不断积累融媒体生产与全媒体传播经验,特别是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宣传报道中,创新“一体策划、聚合传播”工作机制,传播覆盖面创历史新高,成为行业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培养全媒人才队伍的一次体系化实战,为全媒体时代大型文化艺术节的传播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王翠 《中国报业》2023,(19):186-187
随着融媒体技术平台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不再是单一的媒体形态。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流量优先”的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价值及其对制作和播出形式的影响,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以提升新闻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国基 《广告大观》2014,(10):18-19
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因此,关于信息产业革命引爆的传媒科技进展,党中央和国务院自然是与时俱进地关注。在理论高度上,从传统对新闻事业的所谓“喉舌论”、“耳目论”、“四级党委办报纸”、“政治家办报”等观点,也进化到电子传播时代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概念。然后在IP协议的数字化传播框架下,也迅速探索如何针对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舆论现象的管理与控制,以及如何在新兴媒体科技条件下复制对传统主流媒体的管控模式,以便牢牢掌握舆论导向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庞峰 《中国报业》2023,(3):129-131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媒市场嬗变、媒体竞合涌动的新旧转换关键节点,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媒体之间逐渐由竞争到融合,用户和受众逐渐从分化到聚合。这一趋势特征愈发显现,各个媒体在相互竞争、合作、渗透、交叉中,共同构筑融媒交汇的新时代传媒格局。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要重点考量如何重塑自身优势、如何转型探索等诸多问题,以快速走出困境,实现破局“出圈”,“主力军”挺进“主阵地”,全力抢占融媒体平台上的主导话语权,推进广电事业科学稳健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融媒体时代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变化,就融媒体时代电视经济报道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一些观察和思考,以供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3.
张东新 《中国广告》2011,(11):140-141
作为声音媒体,“有声无形”是广播广告的传播特点,其优势是传播速度快,使承载的广告产品具备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弱势是仅凭单一的听觉感知,看不见,摸不着。一直以来,广告投放以形象展示为核心诉求的行业,如旅游、家居、房地产、汽车等。更多流向电视和平面媒体,在广播媒体投放量较少。  相似文献   

14.
天澜 《广告导报》2004,(3):114-115
当电子媒体在上世纪初第一次展现魔力时,它的发明者也不禁惊叹“上帝啊,你创造了什么!”从电报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人类的传播迎接了后印刷时代的黎明。在后印刷时代,流行的是一种视觉文化占据霸权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范式,电视因其成功融会了声音、图像、动态和连续性优点,成为这一时代的“第一媒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广告大观》2007,(8S):43-43
目前,中国已出现十多家省级乡村专业广播,预示着中国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广播在农村重新崛起具备了可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品牌传播时代、媒体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种种因素都为广播在农村扩展提供了条件,中国广告搭乘乡村广播将在农村市场有效渗透。  相似文献   

16.
邱天 《中国报业》2023,(19):114-115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融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融媒体时代,报社记者要不断创新探索,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掌握更多采访技巧,让自己的新闻作品脱颖而出,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媒体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因应移动互联网直播的发展,慢直播已成为一个风行产品。慢直播体现“四全媒体”特性,具有很强的传播优势和传播魅力。本文以河北广播电视台《美丽河北》慢直播为例,对如何依托地域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与地方媒体紧密合作,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全力打造媒体深度融合的品牌产品,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8.
霍玥 《中国报业》2024,(1):129-131
融媒体时代,如何在新媒体传播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如何实现新闻传播理念创新,成为从业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报道工作的特征,以及广播新闻工作的创新策略,希望进一步促进广播新闻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人类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传媒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使得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和面对的媒体格局发生了空前变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广播,都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希望同在。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9,(12)
近年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新闻资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且传播速度越来越迅速,促使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跨界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发展。融媒体时代,各大高效的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着传媒市场供不应求以及新闻专业人才拟培养供过于求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研究展开具体的探究,以适应传媒市场对于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高校新闻传媒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