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娅 《商务周刊》2009,(23):18-19
2009年初,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再次表现出当年“砸冰箱”的豪气。这一次,他要“砸”的是海尔多年的发展模式——从制造业转型为服务引领下的制造业。不是以企业为中心制造产品,而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服务。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张瑞敏明确表示,海尔接下来要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做出反应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张瑞敏的背后站着杨绵绵。在海尔这样一个全球知名中国企业中,杨绵绵一直隐藏在张瑞敏的身后.几乎不让人察觉到她的存在。作为张瑞敏的“黄金搭档”和助手.杨绵绵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21年来,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化大企业,在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高速发展中,作为海尔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杨绵绵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文捷 《中国品牌》2014,(11):37-39
张瑞敏表示,海尔要做并联平台的生态圈,打破企业内外部的边界。 65岁的海尔集团灵魂人物张瑞敏再度发声,是他对互联网的再思考。 最近,他在海尔的互联网创新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思维是零距离、网络化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一旦均衡静止就只能等死。他的结论是,海尔要做并联平台的生态圈,打破企业内外部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尔高层对外发出的声音并不多,而是潜心进行商业模式的锻造和打磨。如其掌舵人张瑞敏所言,希望做到几个零——零库存、零签字、零应收、零距离、零冗员。在海尔进行从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之际,张瑞敏与长期关注、追踪海尔发展历程的学者胡泳再次碰撞,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就海尔采用的倒三角组织结构、虚实网结合的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再造的得失体会、与上下游的融合等各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原文独家刊登在《中欧商业评论》,经作者特别授权,本刊特别选编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海尔在发展方面遇到了瓶颈,其核心问题是增速缓慢,核心产品例如空调等市场份额与主要竞争对手距离拉大,企业整体效益低下等。张瑞敏在前几年提出海尔已经处于“高原期”很大程度上是其陷入困境的婉转表达。  相似文献   

6.
海尔闯世界     
琪琪 《广告大观》2004,(10):34-38
从国内老大到从零做起,海尔走上品牌国际化的艰难道路。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我们永远不是世界第一,永远有比我们强的。从遭遇冷落到受到关注,海尔产品如何打动海外消费者的心?海尔集团副总经理柴永松:满足用户需求,创新的这种精神。欢迎走进《品牌故事》  相似文献   

7.
孙先红 《广告导报》2004,(6):131-131
什么是强势品牌,通俗一点讲,就是海尔的张瑞敏说过的一句话,在市场上卖的多、卖的快、卖的贵就是强劲品牌,别人卖的慢你卖的快,别人卖的少你卖的多,别人卖的便宜你卖的贵,这就是强劲品牌!当然,好质量是切问题的根本,但是如何借助强势媒体将好产品打造成强势品牌,我讲一些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海尔的CE0张瑞敏说过,要像卖海鲜一样卖家电。确平,在这样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向来都是商业的主旋律。新兴的产业、前景广阔的市场和日趋成熟的金融环境成就了一批模式创新的快公司。而“快模式”则成就了商业时代的速度之美。  相似文献   

9.
毛明江 《中国品牌》2014,(10):48-51
上一个里程碑与下一个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计数的困难与距离。张瑞敏和海尔,依然在路上张瑞敏反复论证,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必将迎来一次颠覆性革命。这次革命是用任何传统商业思维都无法理解和诠释的,海尔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随时代而动,重新梳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通常看来,企业都是卖产品或卖服务的,哪还会有向顾客“买”什么的道理。其实不然,市场竞争的严酷,已开始推翻了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想要真赚钱,“卖”的同时必须要有“买”,没“买”已然不行!那么,什么叫“卖”的同时要有“买”.而且是必须“买”呢?企业向顾客“买”的究竟是什么呢?所谓“买”,就是企业在卖给顾客产品或服务的时候,不能“卖”出便万事大吉,不是一“卖”了之,而是一定要同时“买”回相应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具体产品,而是顾客对产品的满意、信任、忠诚,至少也要买回最及时、最真实的信息反馈。否则,岂不成了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  相似文献   

11.
华仔 《现代商贸工业》2004,16(10):31-33
海尔集团张瑞敏曾说过一句震惊世人的话:海尔的最大对手不是跨国制造企业,而是像“沃尔玛”这样的跨国商业巨头。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零售商业未充分开放之前,制造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市场的地位,零售商业处于被制造企业整合的地位。按照中国政府的承诺,今年年底零售商业将全面开放,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超级终端的出现,传统的零售商业被制造  相似文献   

12.
海尔坚持多年的流程再造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转型:第一,商业模式转型,从原来传统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转型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第二,企业自身转型,从原来纯粹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3.
对海尔来讲,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或者换句话说,海尔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人曾问张瑞敏:海尔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张瑞敏坚定地说:第一,海尔确立了创世界名牌的目标;第二,海尔根据改革开放的外部条件,与时俱进地去创造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裁员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改变自身生产逻辑。近日,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2014年将继续裁员10000人。"去年我们去掉16000人,海尔去年年初是86000人,去年年底变成70000人,所以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0000人。"张瑞敏说,去掉的主要是中间层,还有一些是因为业务智能化之后的人员需求下降。在张瑞敏看来,传统家电的制造与营销人才并不是海尔未来组织建设的重点,将这家传统制造企业注入更多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精英才是未来转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汪中求 《市场周刊》2004,(44):40-40
可以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使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但如果这种目标不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那么这是一句空话。在海尔有这样一句话:“企业如果在市场上被淘汰出局,并不是被你的竞争对手淘汰的,一定是被你的用户所抛弃。”  相似文献   

16.
在“白色家电利润薄如刀片”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利润增长困境?海尔的张瑞敏给出的答案是“战略转型——淡出生产制造,专注销售和服务”。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中国的品牌讲起海尔就想到张瑞敏这是错误的,把一个品牌凌驾于企业之上,这是我们企业家最不明智的地方,明天我们企业家出问题怎么办?中国建立品牌是围绕卖东西的,卖东西可以骗人的,卖东西可以欺诈,很多企业成也在卖,败也在卖。品牌是一种品质,是企业家的道  相似文献   

18.
未来企业的竞争靠的是商业模式,而不是产品.海尔的商业模式探索始于并伴随着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经历了“市场链”管理模式到目前“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海尔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持续地创新,力图打造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商业模式,以此来改变中国制造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正>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这个题目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海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年就是海尔所走过的路,1000亿是海尔现在达到的水平,世界的海尔是海尔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世界的海尔",让海尔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张瑞敏说,总结过去,不是欣赏和留恋过去,因为"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相似文献   

20.
张瑞敏陷痛     
2005年1月29日,经过3年多时间迂回曲折的运作,海尔集团利用海尔中建终于在海外成功借壳上市。目前国内家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利润越来越薄,海尔集团在海外上市,不仅可以借此推动业务国际化,同时也可以将海尔中建作为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一个融资平台。更重要的是,海尔集团可以借此改善海尔内部错综复杂、含混不清的产权关系。但令人吃惊的是,海尔的灵魂人物张瑞敏并没有进入海尔中建管理层。张瑞敏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痛?一时间疑团泛起,中国企业的标志性人物张瑞敏再一次出现在媒体的旋涡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