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从1989年开始,即对广州市的主要大众传媒进行追踪调查研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定期地对广州市民的大众传媒收视、收听和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市民的选择偏好和闲暇安排,从而为市政府了解民情提供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公民,从出生起,就必然生活在某种共同体中。“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脱离社会关系和先于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所以,市民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势必伴随着市民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市民在各个方面主动地参与,市民社会能否形成还有待商榷。随着市民参与的领域、范围的扩大,市民社会的日  相似文献   

3.
1987年,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室受国家民政部委托,在广州市番禺县进行了“农村老年社会保障”课题的调查。调查以石碁镇为基地,采取问卷与访问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以问卷和抽样调查为主的方式。问卷包括农村养老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广州市番禺区因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而遭到周围居民的强烈反对,自发组织的市民分别在多个地点相继签名抗议,近300名市民到市政府门前“散步”请愿,番禺区区委书记谭应华最终不得不表示,“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停建,什么时候70%以上的市民同意了,我们再开工。”这场市民与政府的较量是近年来公共决策与民意博弈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公众对政府决策参与缺失的焦虑和抗议,也反映了民众对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休闲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与工作相提并论的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活动在受到城市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本文以深圳市民活动日志调查为基础,应用时间地理学方法,旨在寻找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特征以及居民休闲行为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提出了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四圈层二集中带的空间结构模式,同时分析在居民个人属性与休闲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超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75-176
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复兴市民社会理论的热潮,并于90年代被引入中国。当前中国建构市民社会主要存在经济、法治和文化三方面的短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完善市场经济、加强法治建设和培育理性市民文化的角度为中国形成成熟市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组织力量对福州市民物价承受能力进行了问卷和现场调查。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张,收回800张,涉及800户2862人。问卷主要围绕福州市民1992、1993年家庭人均年收入、支出与消费情况,市民对物价的承受能力,最低生活保障线,最担心哪些商品涨价,政府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市民对价格改革的疑虑和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一、收入逐年增加,档次逐步拉开。从  相似文献   

8.
(一)市风,是一个城市的社会风气。它是一定城市区域的居民群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浓厚历史文化传统渊源的一整套生活习俗风尚和行为规范,具有调节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功能。而市民精神则是指一定城市区域的居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思想信念和心理状态。它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是价值观在观察、分析、处理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外化。它规范着市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市风和市民精神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彤态的差异上。市风是外在的、表层的,并且是感性的、生动具体的。它表现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方面,范围极为广泛,较易直观感受到。市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深受那渊源深远而又无所不在的生活习尚、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民法发展和民法精神孕育的基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则,是对市民社会基本关系的法律调整.民法典的制定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形式上意味着私法意识的建立,在实践上意味着自由与平等真正的纳入这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和公共社会秩序中.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源流和变迁出发,对古代社会到清末修律运动再到近现代社会来分析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论证市民社会市民法典指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荣荣 《开放时代》2008,(4):147-156
本文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利用经验与表述的关系作为框架分析市民投票决定某私人农场能否进行商业发展的个案。地方作为一种抽象的情感结构一方面使得城市与市民的内在关系的建立得以可能,另一方面使得具体的个体具有连接起来的形式。文章最后指出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不是给定的,而是在社会生活的经验得以表述的过程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世界》1999,(3):59-60
现在的日子过得还行,和过去几年比起来没啥大的变化,往后生活应该会更好的。”这是1998年城市居民对于生活的普遍看法。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在最新发布的《’98市民生活研究报告》中指出: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国有企业调整、特大洪灾、社会治安问题对于市民生活品质产...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在广州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问时证实,广州市正就撤县级市设区一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指出广州将大力推进这项工作,这一消息披露后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注意。为了更好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化,我刊开设了《城市管理论坛》这一栏目,并在上一期刊登了《关于广州市撤县设区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本期我刊将续登两篇这方面的文章,希望通过这一工作对广州市未来的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打算对广州地区青年工人的劳动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几个方面作一浅析,借以探讨本市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劳动生活的“变、活、新”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横向联系的拓宽,企业管理的加强,劳务制度的更新,职工收入的增加,……这一切无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广州地下铁道建设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广州市地下铁道建设这样一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风险较大的工程,除了技术上可行、需求上必要外,还应注意从宏观方面,结合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深入研究工程投资的合理性,以便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为市民了解大型建设工程的城市综合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此,我们出版了这一期广州地下铁道建设理论研究专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土地因城市化建设而被征用,随后出现大批失地农民需要转变为城市市民。而这些农民因受传统生活方式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文化素质过低导致就业难、因难就业导致经济收入低、因进入城市生活而引起生活成本的提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很好的采取对策来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失土农民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成为“失土农民”,并且将生活在相对陌生的城市环境中,要由小农意识转化为市民意识,由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行为习惯转化为市民的生活、生产和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这期间,失土农民如何生活、如何就业、是否受到保障等等,都会成为失土农民关心的话题,成为社会的焦点,期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合林  霍军亮 《经济师》2007,(12):263-264
自1995年以来,我国实行了双休日工作制,城市市民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念和休闲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趋势。文章通过对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可知市民的休闲时间、休闲场所、休闲内容开始转变,休闲生活整体上是健康的,休闲生活满意度较高,同时也存在着休闲时间利用不充分、休闲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路小昆 《经济师》2005,(11):60-61
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市民化。农民向市民转化不是简单地变更户籍登记和集中居住,而是要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些因素,为他们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使他们逐步融入新型的现代市民社会,实现传统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应该如何通过建立一个以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普通公民对本社区进而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内聚力为基础的健全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来为自身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土壤和条件,这是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州市南华西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群体内聚力的特征、作用和意义的剖析,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向市民转型,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本文以调查取得的数据为依据,以农户转市民的意愿及农户转市民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为重点,对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户转市民和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