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规模及特点 我国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世代代与黄土地相依为命的中国农民,踏过千山万水,自发地、大规模地跨地区涌入城市,奔向沿海,挺进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成为震撼整个社会的“民工潮”。 所谓“民工潮” 实际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 “民工潮”一年比一年汹涌,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199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找工作的有4000多万人,1993年发展到6000万人,1995年增加到7000万人以上,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与改革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相比,近几年的“民工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民工潮”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潮”发展趋势的思考舒菊先“民工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民工潮”的实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区域的大流动。四川是一个1.1亿多人口的农业大省,人均耕地只有0.86亩,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3.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一、前言在拥有大量农业人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我国,农村一些劳动力以跨区域流动的方式转入非农产业,是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过程中出现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必然现象。不论人们...  相似文献   

4.
欲致富农民.必减少农民,这是社会的共识。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洗脚上田,形成了就地转移浪潮;90年代后,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亿万农民离土离乡,形成了区域流动的民工潮;迈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破解。  相似文献   

5.
怎样看待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杜鹰进入90年代以来,年盛一年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跨城乡区域的大规模流动(即所谓的“民工潮”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回顾80年代初期,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不过几百万人,1988年愈200...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集中流动,声势浩大,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民工潮”。这种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将是什么趋势?社会效应如何?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城镇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农民进城 城乡双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流动与易地就业,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然而,在我国形成于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的由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却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布署,我们在辽宁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对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就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陈慧 《南方农村》2004,(5):42-4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是制约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对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的转移,我国自80年代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打工浪潮。这种流动满足了流入地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同时也为流出地增加了大量的非农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然而,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却举步维艰。据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2年广东省从事第一产业的  相似文献   

10.
梅河口市把“一推双带”活动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课题,全市城乡奏响劳动力转移旋律。目前,全市农村向农产业转移劳动力4.7万人,占剩余劳动力65%,农村劳务经济收入4亿元,平均每户农民靠劳务增收1400元。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本文利用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有关农业普查数据,分析了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特征,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基本态势,探索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寻找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与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障碍及其排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之间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和优化配置过程,它有利于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大多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很少关注城市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问题,实际上,只有城乡劳动力实现无障碍的双向流动,才能确保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互动的视角,综合分析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所遇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排除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出现大量剩余,从而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本文针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及其原因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参考     
研究参考9502012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和对策/骆友生刘剑文//中国农村经济1994.8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进入90年代,这种转移的规模愈来愈大。当前这种“转移”状况如何?其发展趋势如何?将时城...  相似文献   

16.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 2 0世纪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农村经济政策 ,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都得到了巨大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转移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创造了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转型。但是 ,近年来 ,由于农业内部深层次矛盾以及乡镇企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回落 ,农民增收缓慢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下降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笔者认为 ,除了继续依靠发展乡镇企业外 ,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尤其是每年春节过后,大批农民工滚滚而来,全国铁路干线列车严重超员,大中城市车站旅客暴满,形成了难以遏制的“民工潮”。“民工潮”产生于80年代后期,进入90年代后规模急剧扩大,势头有增无减。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有5000~6000万人,其中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6省就有2400万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霞 《南方农村》2003,(3):17-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前,受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农业中沉淀着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改革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使土地上隐性过剩的劳动力迅速显现。农民有了择业的自由,他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获得就业,不仅事关中国农业效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经历了从生产队集体经营到以户为经营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这种经营体制的变迁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总产量增加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但也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联结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者之间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工潮”不仅是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而且也是对城镇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显著影响的重大现实问题。1994年5月中旬,民建中央和经济日报社在京联合召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问题与对策研讨会”,现将此次会议主要成果综述如下。一、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必然性、重要性、特殊性与迫切性与会代表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度,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比较而言,前者存在着强烈的流出推力,后者有着较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