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农地经营方式发展极快。从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适度规模经营,股份制,租赁制,到“四荒”地拍卖,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可以说,“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拍卖制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使用权流转:创新与选择张红宇我国客观上存在的区域社会、经济差别以及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在各地发生和发展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类型和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但如何使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既不损害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通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趋势。然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条件的,就一个地区而言,只有当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二、三产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以后,才有了可供集中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有了...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与协调是农地制度变革的基本逻辑,"两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股份制"等不同农地模式是家庭承包制下不同地区对农地使用效率与公平的响应与权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引起的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农地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农地制度创新应坚持"新增人口生来拥有一份所属社区集体土地的权利"这一起点公平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运用全国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农地规模经营对耕地粮食产出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粮食生产分区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地经营规模均与耕地粮食产出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农地经营规模水平均未达到最优,即当前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2)总体和分区域来看,地均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对耕地粮食产出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和成灾率则对其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3)农地规模经营需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江苏金湖、太仓和上海松江的案例,考察不同模式中村集体参与对农地规模经营形成与运行中交易费用的影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案例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农地规模经营的形成中,由于缔约频率与主体的差异,“农户+规模经营主体”模式的协调费用要略高于“农户+村集体+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村集体”模式。(2)在农地规模经营的运行中,由于村集体对农地剩余控制权的掌握程度不同,“农户+规模经营主体” “农户+村集体+规模经营主体” “农户+村集体”三种模式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履约风险依次降低,但是“农户+村集体+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村集体”两种模式中的村集体存在侵占其他主体权益的风险。研究结论:村集体参与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形成和运行的交易费用,但同时可能会增加不同经营模式运行中侵占其他主体权益的风险。建议引导与鼓励村集体参与到农地规模经营中,并强化农地规模经营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农地规模经营模式经验。  相似文献   

8.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之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妥善解决大国小农现实约束下如何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按照“三权分置”的制度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等问题。为此,需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环境的变化适时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并强化关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激活土地资源资产要素,有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超 《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1):45-47
一、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回顾强制性制度创新曾经是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1 979年前 ,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经历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供给的行为主体———政府意愿判断 ,两次制度安排的初衷都在于提供一种过去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利益。第一次 ,土地的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 ;第二次 ,土地的农民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公营。就制度供给方式和制度供给初衷而言 ,都是为了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 ,并无本质的不同。然而 ,就制度本身形成的不同产权结构而言 ,却表现出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农地制度创新的模式定位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西部地区农地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在评析我国目前四种农地所有制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西部地区实行土地农户新有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并且从如何构建土地农户所有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条件和保障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西部地区实行农地农户所有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地制度与农业经营模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从农地流转这一特定的视角研究农地制度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后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弥补了农地小规模的不足、促进了农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带来了农地流转形式的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必要的,通过农地流转带来土地的适度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制度安排与中国农地制度创新(二)──制度选择及变迁方式的经济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课题组三、中国农地制度创新:需求与供给关于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的理论分析以及对1979年以前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总结的现实意义,在于寻求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并分析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目前的中国农地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发育缓慢,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制约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规范的合同签订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户家庭人口数、非农人口比例、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区位条件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发现,土地分配的完全行政方式(即土地调整)、过渡性方式(如“两田制”等)与土地市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制度安排与中国农地制度创新(三)──制度选择及变迁方式的经济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课题组四、制度创新:选择的三种类别从本质讲,“制度创新的供给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对比”。道格拉期·C·诺思也认为,在制度变迁理论...  相似文献   

15.
农地“三权分置”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构建新型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在于,通过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功能统摄下稳定农户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财产功能,最终通过农地“三重复合功能”发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从边际上提升农业发展效率,通过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当前农地“三权分置”政策执行中存在所有权实践地位强化排斥小农的困境、承包权主体地位弱化与固化的困境以及经营权大规模流转偏向导致的效率困境,背离了政策制定者预设的目标,不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为此,本文基于对上海松江的实践考察,提出以成员权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承包权自愿有偿退出与转让机制以及立足传统农民本位的农地经营权制度来健全农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培育固守农业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突破,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不动产证券化作为农村金融的创新,不仅能克服农地制度缺陷,吸引外来资金、盘活农村土地,还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台湾地区与大陆同为大陆法系,农地制度有较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台湾地区农业转型时期遇到的问题,以及农地制度变迁和农地不动产证券化运行模式的分析,对我国大陆地区农地证券化的实施提供参考。并结合我国现有问题和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流转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研究方法:文献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1)江苏省农地流转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苏南地区的农地流转比例最高,而苏北地区的农地流转增速最快,且已超过苏中地区的农地流转比例;(2)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都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鼓励和扶持农地流转的农村土地政策有效促进了农地流转的发展,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紧张的农村人地关系和与种植面积(承包面积)挂钩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并逐步探索农地流转专项补贴。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制度、经济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Bi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促进农地流转从关系治理向契约治理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权的界定与实施、流转租金的上涨和人情往来的减少。(2)农地流转治理结构及其转型逻辑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偏向契约治理,中部地区更偏向关系治理。在驱动因素上,东部地区较高的流转租金和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主要的转型驱动力,中部地区的人情文化传统较深,阻碍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转型,西部地区的土地确权颁证率较高,发挥出了明显的确权效应。研究结论:(1)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流转市场的基石,不仅要保障产权明晰,还要构建有效的产权实施机制;(2)经济利益是驱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地价值形成合理的价格参照系;(3)文化观念是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支撑,要协调好市场观念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4)需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相似文献   

19.
关于珠江三角洲农业规模经营的调查广州市委研究室傅跃华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国家粮蔗任务的取消,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广大农民又开始对“均田制”的小生产方式进行杨弃,采取“二田制”、股份制、租赁制、转让制等形式,打破了经营者的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阶段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为背景,探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信贷约束对农业规模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没有降低农业规模经营的产出水平,其影响效应体现在生产成本上,种植户表现出了以牺牲成本为代价维持甚至提高亩均产出的生产特征。由于信贷约束的存在,种植户的要素配置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家庭劳动力投入,以弥补其他要素投入水平减少的问题。虽然单产水平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但是随着农地生产规模的扩大,受信贷约束种植户的单产生产成本却没有显著降低,说明信贷约束促使种植户的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因此,在未来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地深化改革中,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深入了解种植户的生产性融资特征,以完善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