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贫困问题与民族问题的需要。生态伦理观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伦理观为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借鉴;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蕴涵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我国民族地区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运用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生态脆弱和贫困集中的特点,二者之间的耦合性呈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加之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地位使其发展中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分析认为,造成民族地区生态一经济系统非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理念下的传统发展方式是一种以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它必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文章指出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应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发展生态经济,通过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王彤 《商》2014,(2):222-222
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丰富,自然景观多元,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所以认清现实,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平衡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经济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缘由及其内涵特征与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态经济既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又是对民族地区开发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民族地区在通过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其生态经济开发的内涵特征具有生态经济角度和经济区域特色两个层次;民族地区在实施生态经济战略中,与其内涵特征相适应,应遵循持续经济和区域经济两个层次方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稳定和边疆安全;加强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生态经济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没有给民族地区同步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增长。究其原因,与我国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有密切关系。需要通过强化矿产资源立法,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理念,完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引入生态补偿理念,改造矿产资源开发税费制度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人口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都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不同,其大部分区域具有牧区、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特征。本文分析的西部地区,主要就是指的西部民族牧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绝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生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应当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破解发展瓶颈,选择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化现代农业是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综合性农业。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敬畏自然的人文意识,有利的农业政策支持,不过自然生产条件较恶劣,农业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滞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较缺乏。四川民族地区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发展、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原则,选择绿色有机、循环、节约、生物、观光旅游、文创等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流通现代化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实施流通先导和落实流通基础产业的地位。要提高民族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必须发展连锁经营,它是改变民族传统零售业的最新组织形式;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为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内、外、边贸一体化,加强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的合作;加强民族商品市场体系的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10.
《商》2016,(9)
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地区,我们亟需把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地区的群体转移出来,使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得到平衡发展,所以生态移民就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其中生态移民的城镇化是指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移民的可持续性需要移民后城镇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措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杨明霞  晓荣 《北方经贸》2014,(12):82-82
和谐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民族经济发展;而民族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将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因此,基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目的,要推进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互助合作;转变发展观念;发挥比较优势;重视创新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重要性显著。科学合理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科技必将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进步的重要依托。科技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历史已经证明,"先发展后治理"道路的不可取性,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之路必须采取发展与治理同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前位战略。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有重要影响,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很多障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振兴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特色村寨建设提供政策与物质支持;另一方面,特色村寨建设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为此贵州要抓住机遇全面推进民族村寨振兴,既要促进产业兴旺,也要加强文化建设;既要促进生态保护,也要提升村寨治理水平,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伟 《商》2013,(18):88-88
湖北民族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应关注这三个环节所涉及到的问题。本文也尝试着从问题入手,探讨如何更好的促进湖北民族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使三者统一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走高效、集约、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必须创新价格补偿机制、价格激励机制和价格约束机制,通过价格补偿、价格激励和价格约束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可以说,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给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有比较优势的山区民族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本文主要以西吉县为例,对如何在山区发展生态经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5)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族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同于其他的国家,我国的民族数量多达56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个性,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死板,民族经济无法真正弘扬,也不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经济的精神象征,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具有统一性和关联性,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联系的十分紧密,经济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文化。过去的民族经济思想过于单一,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经济与文化的内涵无法统一在一起。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的民族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强调文化的弘扬,通过充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挥出文化的影响力,构建出多样的特色文化,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国家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19.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且具有多样性、分布区域性、传承的神秘性以及民族的共同性。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影响了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经济行为、县域经济客体;而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立、培育和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集团;不断创建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构建多元化投资机构,吸引投资;积极开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关于通过因地制宜、改革开放、团结互助、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大批民族干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策略理论,对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